- 任率英工笔画艺术研究
- 尤明辉
- 5733字
- 2023-08-23 18:58:59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相对于任率英在工笔画、新年画、连环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目前在理论领域对任率英的研究略显不足。解放前,任率英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闯荡北京画坛,虽然拜师徐燕孙并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但相比同窗好友刘凌沧、吴光宇、卜孝怀、王叔晖等人,他早期的艺术活动与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等美术团体的交集并不多。因此,在民国期间北京地区艺术社团等相关领域涉及任率英的研究文献较少。解放后,任率英加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新年画、连环画创作,虽然其作品发行量巨大且具有很高的群众接受度,但是作为已展现出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笔画家却并没有被理论界广泛关注。对于任率英的研究文献内容多集中在任率英的个人经历、师承关系和技法分析方面,对其工笔画风格演变和艺术价值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在任率英子女的努力下,中国美术馆分别于2000年和2011年举办了“任率英绘画艺术回顾展”和“任率英百年诞辰回顾暨捐赠作品展”,任率英的艺术创作才逐渐再度走入大众的视野。但是总体来说,任率英仍是一位缺乏被系统、深入研究的艺术家,相比同时期的画家来说研究仍显滞后。
目前国内外对任率英个案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传记类文章
该类文章多散见于各类期刊文章。如:《美术大观》(1996.10)刊载的孟庆江文章《他从老百姓中走来——概述著名画家任率英的成功之路》;《海内与海外》(1996.12)刊载的阿萍文章《一生挥毫为百姓——记我国著名画家任率英》;《中外文化交流》(1999.05)刊载的刘兰英文章《人品画品同寄高风——忆工笔重彩巨匠任率英先生》;《美术向导》(2000.04)刊载的连宣文章《德艺双馨光启后人——记著名画家任率英》;《美术》(2000.07)刊载的秦岭云文章《一盏不灭的明灯——怀念任率英先生》;《美术》(2000.07)刊载的孟庆江文章《把美好带给了千家万户——任率英的艺术道路和成就》;《海内与海外》(2001.11)刊载的克石文章《豪放无隐栩栩如生——怀念任率英先生》;《美术之友》(2007.06)刊载的林阳文章《人民的艺术家——任率英》;《海内与海外》(2009.10)刊载的朱小平文章《任率英:新中国连环画的开拓者》;《北京日报》(2009.10.23)刊载的朱小平文章《任率英:画“小人书”的美术大家》;《海内与海外》(2011.05)刊载的南山文章《百年回眸任率英》;《中国书画》(2011.07)刊载的李松文章《有着盈千累万的欣赏者——任率英的工笔人物画》。其中朱小平的两篇文章实为一篇。该类文章主要是介绍任率英的生平和艺术创作,文章内容大同小异,普遍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内容基本围绕任率英的生平展开,部分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二)画评类文章
该类文章多散见于各类期刊文章。如:《美术》(2007.12)刊载的宛少军文章《一个时代的艺术精品——回顾任率英先生的连环画艺术》;《中国美术》(2011.03)刊载的王文章文章《任率英的艺术创造》;《连环画报》(2011.05)刊载的宛少军文章《一个时代的艺术精品——纪念任率英诞辰100周年》;《中国美术馆》(2011.06)刊载的戴增海文章《从〈媒娥奔月〉谈任率英对20世纪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贡献》;《中国书画》(2011.07)刊载的戴增海文章《任率英的四幅〈嫦娥奔月〉》。其中宛少军的两篇文章实为一篇文章,戴增海的两篇文章实为一篇文章。这部分文章从任率英的作品出发,对其工笔画、连环画风格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以上研究成果限于篇幅并没有对任率英的绘画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这也留给了本书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任率英专著、论文
现有的任率英撰写的专著、论文主要有:195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再谈小人书的问题》;1978年第5期《广州文艺》刊登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经验点滴》;1981年第3期《画舫》刊登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的点滴体会》;1984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怎样画刀马人物》;1987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喜看辛集市现代民间绘画展》;2011年第7期《中国书画》刊登的《任率英论画》。其中期刊论文《任率英论画》节选自专著《怎样画刀马人物》。这部分专著、论文是任率英在长期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在构图、染法、用色、造型、题材、写生、意境等方面有详细的论述,对于任率英艺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与理论依据。
(四)任率英画集
任率英画集出版较多,如:《荣宝斋画谱一一八(工笔人物部分)》,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任率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中国连环画名家经典——任率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任率英彩绘连环画珍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任率英彩色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任率英年画精品集》,中国书店,2009年;《任率英百年回眸》,范迪安,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萃——任率英》,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此外,还出版有大量的连环画单行本,兹不一一。这些画集的出版,尤其是200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任率英》和2009年中国书店出版的《任率英年画精品集》,是从任率英现存作品中精选出的代表作,为研究任率英绘画艺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五)学位论文
目前研究任率英个案的学位论文仅有孙增波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任率英工笔重彩连环画研究》一篇。该论文对任率英工笔重彩连环画题材、风格和任率英艺术思想和主要贡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尤其在对任率英工笔重彩连环画风格特点的总结与分析上较有见地,但是由于篇幅限制,对任率英工笔画艺术,尤其是其风格成因、题材演变、艺术价值等内容并未展开深入讨论。
(六)研讨会纪要
如2000年5月22日,《任率英绘画艺术研讨勞己要》;2007年10月10日,《任率英连环画艺术研讨会纪要》;2011年5月5日,《任率英百年回眸暨捐赠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纪要》(未公开发表)。该类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主题性,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下学者对任率英绘画艺术的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2007年10月10日,《任率英连环画艺术研讨会纪要》中郎绍君提出的关于任率英与京津画派问题和任率英工笔人物画与连环画关系的问题,对研究任率英绘画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是研讨会纪要,文献对任率英绘画艺术的研讨出发角度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且该部分文献篇幅有限,对任率英绘画艺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
(七)专著
主要有:任梦璋,《任率英诞辰百年纪念集——艺术历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该专著收集了大量任率英绘画艺术的一手资料,其中包括任率英创作年表、手稿、作品、创作日记、评论文章、题跋、展览前言等。该专著资料整理相对其他研究文献更为全面且翔实可靠,虽偶有疏漏却对任率英工笔人物画艺术梳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该专著只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没有对任率英绘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有:任梦璋,《任率英画工笔重彩人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任梦璋,《任率英画工笔重彩刀马人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该专著主要从技法层面解读任率英工笔画创作,专著内收录有多幅任率英创作草稿和文章。
(八)民国期刊
在民国期间发行的期刊、报纸中收录有部分任率英的漫画、插图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主要有:《一四七画报》《三六九画报》《北洋画报》《新民报半月刊》《立言画刊》《戏世界》《天地人》《纪事报》《游艺报》《北晨画刊》《艺术与生活》《生活漫画》等。其中,徐燕孙在1947年《一四七画报》发表的文章《霜红楼画屑》,孤血在1947年《一四七画报》发表的文章《任率英先生画展前写》,侯生在1947年《纪事报》画刊发表的文章《评任率英作品》,是对任率英民国期间艺术创作评价的珍贵资料。
其他研究领域中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主要有:
(一)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审美研究
该部分研究主要从美术史和美学层面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北京地区绘画、审美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学者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北京地区美术史、绘画史的梳理,主要资料有:潘公凯《20世纪的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1996年),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2002年),孔新苗博士毕业论文《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2005年),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2012年),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2012年)等。这些研究梳理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脉络,对北京地区绘画发展和审美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但是,以上研究主要从美术或是中国画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没有将工笔画单独列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分析和论述,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中有对任率英绘画风格和艺术价值的总结,但限于篇幅并未进一步展开进行深入研究。
(二)北京地区美术史和“京派”绘画及个案研究
目前对于北京地区美术史和“京派”绘画及个案的相关研究较多。如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2000年),北京画院编著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李福顺《北京美术史》(2008年),部华、王南、贾奋然《北京审美文化史》(2013年),对北京地区的美术史、审美文化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也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近年来,“京派”绘画受到美术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围绕“京派”绘画的风格、成因、地域性特质、相关美术社团和画家个案展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也有助于本书相关研究的展开。目前相关研究有:李松《20世纪前期中国画家集群的地域分布及社团活动》(1994年),薛永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再认识》(2002年),刘曦林《京派与北京中国画坛》(2006年),赵权利《“京津画派”研究》(2007年),北京画院编著的《“京派”绘画研究》(2012年),宛少军《京派绘画的价值重建》(2012年),倪葭《20世纪前期京派人物画家风格初探》(2016年)等。此外,目前对于北京地区美术社团、工笔画家个案研究主要有:薛永年《豪情彩笔话霜红——徐燕孙及其艺术》(2003年),杭春晓博士毕业论文《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2006年),吕鹏博士毕业论文《湖社研究》(2007年),吕鹏《中国画学研究会》(2012年),许腾硕士毕业论文《豪情旖旎古法新意——浅谈徐燕孙仕女画成功的本因》(2017年),郑春光硕士毕业论文《“连彩画章业未竟”——卜孝怀生平、创作研究》(2018年),徐智川博士毕业论文《庄丽正雅承古扬今——刘凌沧工笔人物画研究》(2018年),吴钇辰博士毕业论文《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2019年)等。该部分研究主要围绕北京地区艺术团体、画家个案展开,对20世纪北京地区时代背景、文化思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和研究,部分研究成果涉及任率英工笔画相关方面,但限于篇幅并未进行展开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对本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三)新年画、连环画对工笔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连环画创作对任率英工笔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对于新年画、连环画创作以及它们对工笔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该部分研究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政策的影响下新年画、连环画的创作与发展,以及其对中国画的影响展开。其中1949年至1962年《美术》杂志刊登了大量关于新年画和连环画创作的相关文章。近年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时代背景和文艺政策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新年画、连环画创作对中国画的影响。研究成果主要有:沈其旺博士毕业论文《建国初期中国连环画研究》(2006年),高天民《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2008年),宛少军博士毕业论文《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2008年),王先岳《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的历史与范式意义》(2009年),裔萼《新年画运动与新中国人物画》(2009年),刘晓洋硕士毕业论文《新年画创作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初探》(2012年),王坤博士毕业论文《20世纪中国年画的嬗变——兼论民间文化的自发性》(2013年),王志强、王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文艺与主流意识形态重构——以新年画为例》(2017年)等。以上研究成果在宏观层面分析了新年画、连环画创作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部分研究成果涉及任率英相关内容,但对于任率英新年画、连环画创作与工笔画创作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未进行系统地研究。
(四)20世纪中国画转型研究
20世纪中国画转型问题是当前美术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惠蓝博士论文《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论争研究》(2004年),于洋博士论文《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1917-1937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2007年),蔡青博士论文《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2007年),宋晓霞博士论文《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2008年),王先岳《新中国初期国画改造运动及国画论争》(2009年),李朝霞博士论文《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以〈美术〉(1950-1966年)为中心》(2010年),顾迎庆博士论文《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思考》(2010年),尚莹辉博士论文《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2010年),葛玉君博士论文《“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画研究》(2011年),潘公凯《自觉与四大主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2012年),刘曦林《中国画三度论争的思考》(2012年),王先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笔人物画的革新探索》(2012年),张鹏《人文映鉴精神传薪——新中国70年中国人物画创作历程与问题述略》(2019年)等。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客观地评价,这为本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这部分的研究成果偏重于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与论述,尚未系统地涉及画家个体在中国画转型中的个性化探索。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任率英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文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全面,这为本书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任率英绘画艺术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任率英生平、艺术经历、作品整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这不仅使任率英绘画艺术研究方向逐步清晰,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任率英生平和作品分析,以生平和介绍性文章居多;描述性、经验性、重复性成果居多;对任率英绘画风格、技法研究文章较为零散,需要有针对性地从不同层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任率英个案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该领域还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