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家名言
- 老人与海
-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 7860字
- 2023-08-04 17:52:18
《老人与海》漫谈(代序)
1954年,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在将当年的文学奖颁给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时,认为“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它是使人敢于经受考验的支柱,勇气使人坚强起来。授奖是因为他精通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近期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写作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提起《老人与海》,中国读者并不陌生。正如诺贝尔委员会评价的那样,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部硬汉小说的代表作。诚然,小说中所表达的:一位打鱼老人在厄运面前的坚忍不拔,在重压下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充分体现了人的智慧、刚毅与坚忍,这正是硬汉风格的体现。正如小说中的那句名言所诠释的:“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随着编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在小说中,人与自然万物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老人把海“想象成女人”,“看成某个时而帮大忙时而坏大事的女人,就算她干了疯狂或邪恶的事,那也是由于她情非得已”。老人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也充满了对鱼的欣赏与敬畏之情。老人称呼鱼为“我的兄弟”,还说:“尽管它是那么伟大、光荣,我还是要宰了它。”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情感,使得整部小说的内涵更加宏大、深邃,也更加纯净。
一、《老人与海》出版花絮
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老人与海》刚刚出版一年多的时间。此前,1953年,《老人与海》荣获普利策小说奖。
《老人与海》改编自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1935年,一个老渔民告诉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后来它被鲨鱼吃掉。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重视,早在1936年,海明威就写过这个老人的故事,刊载在当年八月号的《时尚先生》上。有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早在1939年就想动手写关于这个老渔民的小说,那时他的想法是写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主题或许就是海明威曾经说过的陆地、海洋和天空。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身在巴哈马群岛的毕米尼岛别墅“观景楼”的海明威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创作欲望,便开始动手创作《老人与海》,于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时间。整部作品只有几万字,是一部中篇小说。嗣后,他把原稿拿给前来探望他的朋友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赏。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老人与海》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老人与海》也的确是海明威作家生涯中创作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
1952年9月1日,美国《生活》杂志一改新闻摄影纪实杂志的风格,破例在当期杂志上辟出二十一页,刊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全文。在上一期(1952年8月25日)的《生活》杂志上刊登了预告文章,由海明威来信中的几段话和《生活》杂志编辑集体推荐的文章组成。在预告文章中,海明威说:
《老人与海》即将在《生活》杂志上刊出,我非常激动。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许多买不起书的人读到这个故事,这让我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高兴。有了你们这些如此细心的编辑朋友善待这本书,而且考虑得非常周到,这比获得任何奖项都要好。
《生活》杂志的编辑团队撰文说:
自从1936年我们的刊物定位为新闻摄影纪实杂志以来,我们从未刊登过虚构类作品……然而,像普通的男男女女一样,我们也会被感动。欧内斯特·海明威刚刚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新小说,这部作品好得无与伦比,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杂志上辟出二十一页的空间来刊登这部小说。
……
在下一周发行的《生活》杂志中,我们将原封不动地全文刊登《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对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来说,这都是这部小说首次发表。(1952年)9月8日,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公司将以图书形式出版这部小说。它还将成为“每月一书俱乐部”在9月份推荐的两本书中的一本。
《老人与海》中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节,它们从海明威的来信中喷薄而出,充满了我们读过这篇手稿的每个人的脑海。你们中的一些人会因为作品本身、或因为作品的寓意、或因为作者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无论是哪种情况,很少有人不同意作家詹姆斯·米切纳(《南太平洋故事》一书作者)的看法。上周他读了一套印样,并总结了他的感想:“老作家海明威创作了一部杰作,赢回了作家冠军的头衔。他仍旧是我们的海明威爸爸。”
《老人与海》一经出版,即成为了畅销作品。《生活》杂志破例刊载《老人与海》小说全文这一举动,为他们当期杂志创下了在四十八小时之内销售五万册的业绩。1952年9月8日,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公司以图书形式出版了《老人与海》,首印的五万册也很快销售一空。到2000年为止,《老人与海》的全球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三百万册。
二、《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古巴老渔民桑提亚戈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远海搏斗的故事。小说开篇言明了老渔民桑提亚戈无儿无女,妻子也已去世,他孤单一个人依靠打鱼为生。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因此被看作运气最坏的人。头四十天里,还有个名叫马诺林的男孩儿陪他出海,可由于他运气太坏,男孩马诺林为父母所迫,转而到一个成功渔民的渔船上帮忙。男孩每晚还是来到桑提亚戈的棚屋,为老人收拾渔具、准备食物,还与他一起谈论他喜欢的美国棒球运动员迪马吉奥。老人也告诉男孩,第二天他要冒险去古巴北部的佛罗里达峡湾的湾流里去捕鱼,好把这些天来的霉运远远抛在脑后。
第二天,也就是桑提亚戈霉运期的第八十五天,他驾着他的小船进入湾流,放下钓鱼线。到了中午时分,一条巨大的鱼上了钩,老人猜想它准是一条马林鱼。由于鱼的力气太大,老人无法把鱼拉上船,而是牢牢抓住钓线,被大鱼拖了两天一夜。尽管桑提亚戈在与大鱼的斗争中受了伤,非常痛苦,他还是对自己的对手——大马林鱼表示出了敬意,提到它时还称它为兄弟。他还断言,由于这条大马林鱼非常尊贵,没有哪个人类配吃掉它。
第三天,大鱼开始围着小船绕圈儿,尽管此时桑提亚戈已经精疲力竭,几乎处于昏迷状态,但他还是把大马林鱼拉到小船边,用一把鱼叉刺死了它。同时还想着这条鱼会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有更多的人将因此获得食物。
在返回海岸的途中,许多鲨鱼循着那条马林鱼的血迹跟踪而至。桑提亚戈用鱼叉刺死了一条巨大的灰鲭鲨,却因此丧失了鱼叉这个重要的武器。他把刀子绑到一只桨柄的一端,制成了一个新鱼叉,用它来抵御随后追来的鲨鱼。他杀死了四条鲨鱼,同时赶跑了更多的鲨鱼。可是鲨鱼不断跟来,到夜幕降临的时候,鲨鱼们几乎把大马林鱼的尸体吃了个精光,仅留下一个以马林鱼的头、脊骨和尾部为主体的骨架。最终,桑提亚戈在黎明到来前返回岸上,他肩扛沉重的渔具,朝自己的棚屋走去。回到家后,他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大群渔民围在仍旧绑缚着鱼骨架的桑提亚戈的小船旁边,其中一个渔民测量了一下,这条鱼从头到尾有十八英尺(五点五米)长。远处咖啡馆的游客还误以为它是一条大鲨鱼。老人醒来后,男孩带来了咖啡和当天的报纸,他俩达成一致意见——继续一起出海钓鱼。
老人重新睡去,梦中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梦到了非洲海岸的狮子。
三、《老人与海》的写作艺术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表现了一位用勇气、希望和智慧面对生活和死亡的老人。因为全文显而易见的简洁特点,《老人与海》成为了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正是在这部作品发表后,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作品中数量有限的角色、经济简约的处理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统一性,很容易使人认为这是一部短篇故事,而非一部小说。从作品的情感、表达的节奏、情绪的捕捉和洞察力来说,《老人与海》更像是一首散文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柯勒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
英国学者赫·欧·贝茨就曾这样评价过海明威:“他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的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掉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千锤百炼的文字,使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其实,这就是海明威后来在写作艺术上总结的“冰山”理论的基础,“冰山”理论也是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水里移动,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的形象的感受去发觉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因此,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写作风格。
此外,海明威还重视在作品中表现“真实的经历”。海明威曾经说过:“《老人与海》这本书是基于许多真实事件虚构出来的。”这些真实事件之一,应该就是他本人在加勒比海域捕获马林鱼的经历。在那段时间内,他还赢得了在鲨鱼前来毁坏钓到的鱼之前快速把鱼带回岸边的好名声。1952年9月22日的《生活》杂志上曾刊载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海明威举着一条被鲨鱼毁掉了一部分的鱼。由此看来,钓到的鱼被鲨鱼啃咬、毁坏也是他的真实经历。然而,海明威还是发现,要捕捉到他的记忆中的真实经历非常困难。在《午后之死》中,他用文字记载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努力想要写作时,你要知道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而不是应该的感觉,或者是被教会的感觉是什么。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要放下那些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件,放下那些曾让你产生情感体验的真正的事情。
因为海明威知道,关注真正发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写作明显趋于简单化这一结果。像在生活中一样,在艺术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简单化更靠不住的。意识不到这一事实,读者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海明威的写作艺术。他的作品是长期思考和辛苦工作的产物。他的许多本书成形都非常缓慢,从创作理念的形成到作品最终成形需要许多年时间。比如,在创作《永别了,武器》期间,海明威每天早上都要把已经写出的部分从头到尾读一遍,这样头脑中的创作形式才会保鲜。在修订过程中,他是一个残忍的编辑,会无情地删去那些对创作效果没有促进作用的一切东西。他曾说过:“文章是建筑学,而不是室内装饰学……”(《午后之死》)
正因为要写“真实的经历”,海明威在处理写作素材方面为自己设置了标准和限制。他只写那些他非常了解、非常感兴趣的题材,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他才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作品。他的读者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大量狩猎、钓鱼、斗牛的方法,了解了动物和鱼的习性、工具的操作和保养方法,以及斗争策略。所有这些素材包含动作、训练和很强的仪式元素,因此非常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各个年龄段的读者的兴趣。
最后,海明威小说的中心内容一直是描写人的活动,而不是讨论政治学、哲学和艺术。《老人与海》的内容就是以老人在远海捕鱼这个活动为中心的。海明威对老人出海前如何做准备,出海后如何观察海面下饵,鱼上钩后如何捕捉,捕到鱼后如何与鲨鱼搏斗这些活动做了精确而细致的描写。
不过,海明威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言谈也冒犯了一些读者,他们认为海明威强调了人的原始特性。然而,选择题材本来就是作家的特权,海明威对待小说中的人物也有其原则:
当创作一部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去写那些活生生的人;要写人而不是角色,角色是漫画形式的人。如果一个作家能够让人生动鲜活,这些人也许不是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却可以让他的作品始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一部小说……一部小说中的人,不是用熟练的技巧构造出的角色,而必须是由作家的已经消化、吸收的经历,作家的学识,作家的头脑,作家的心,以及构成作家本人的一切共同创造出来的。(《午后之死》)
在创作真实的人的写作过程中,海明威的这段著名谈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尽可能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尽可能少地添加说明性的评论。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他说”这类插入语言往往被省略,从而读者读到这些话时,他仿佛是个听众。
在《老人与海》中,人物间的对话不多,并且语句比较简练,这也是海明威写作时的一个特色。海明威笔下人物的对话都不多,他们更喜欢思考、回忆、做梦。在《老人与海》中,人物动作的叙述就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的感慨这些心理描写。老人梦到非洲、狮子,思念男孩儿马诺林,在大海上自言自语,对着一只在钓绳上停留的小鸟说话,对与一个黑人壮汉掰手腕儿的往事的回忆。这些描写和人物的动作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显得多姿多彩。
四、《老人与海》的主题
《老人与海》的主题之一,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硬汉”精神,书中的那句名言“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正是硬汉精神的写照。在作品中,老渔民桑提亚戈在大海上奋争了三天三夜,后来又多次与鲨鱼搏斗,鱼叉、刀子、木棒、船桨等一切工具都用尽了,而且丢失了战利品。然而他不屈不挠,没有放弃。桑提亚戈就是人类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征,也是硬汉精神的象征。
可以说,海明威的所有长篇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都与斗争并濒于死亡或灾难边缘的生活有关。他的描述斗牛的作品——《午后之死》为他作品中的这种显著特色提供了一些线索:
既然目前战争已经结束,那么你可以看到生活或死亡的唯一地方就是斗牛场。我非常想去西班牙,在那里我可以研究灾难和死亡。
海明威处理斗牛这个主题很像他在《老人与海》中处理猎杀大型猎物的主题。他感兴趣的是生活的热情与死亡的危险遭遇的那些时刻,这是力量、技巧和运气相互平衡的时刻。狩猎、捕鱼、战争和斗牛这些斗争形势制造了这样的时刻,其中有大量的活动可以让作家运用非常激情的表述,比如失败、死亡,以及面临失败和死亡的个人荣誉感。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戈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他卷起来的船帆就像“常败将军的军旗”。然而老人拒绝向失败低头,他决心要到超出其他渔民的捕鱼范围,去远海捕猎更大的鱼。自此,小说将人置于海洋这个自然环境中,叙述人与海洋生物之间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大马林鱼,都展现了自尊、勇敢和荣誉感的品质,而且两者都要服从于同一永恒法则:他们必须猎杀或者被猎杀。正如桑提亚戈看到疲惫的小鸟飞向岸边时所想到的那样,它回到岸边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鹰这个捕猎者,这个世界充满了捕食者,没有任何生物可以逃脱导致其死亡的必然斗争。
在海明威的世界里,失败和死亡是无可回避的,但是最优秀的人和动物却拒绝屈从于失败和死亡的力量。由此,小说中的老人和大马林鱼将展开殊死的斗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表明自然的永恒法则是可以超越的。事实上,正是通过在无可避免的战斗中的努力,人类才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种斗争是值得的。因此,老人发现与马林鱼之间的抗争是值得的,正如他认为与“黑人西恩富戈斯”的对抗是值得的一样。
不过,我们也能够从海明威这个老人与海洋里的生物搏斗的故事中,看到老人对于自然(海洋)和搏斗对手的敬畏,这种敬畏源于自尊。老人桑提亚戈与西方古代世界的英雄们有着诸多相似性,他们都坚强、勇敢,都同样自尊。自尊这种品质虽然令人敬佩,但却是导致英雄们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当然也是小说中导致老人失败的原因。如果说自尊是失败的原因,老人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回程中,当鲨鱼把马林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架之后,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对马林鱼这个值得他尊敬的对手道歉。老人承认,他到远离渔民经常捕猎的远海捕鱼的举动,既毁了马林鱼,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不过自尊的特质让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啥都没把我打垮,是我自己出海太远了。”海明威用老人的例子来证明,正是自尊激励人们变得伟大。
西方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大多与宗教精神相关联,为了表明老人桑提亚戈的牺牲精神和荣誉感有其深刻原因,海明威有意将老人比作基督。海明威着力描写了老人的受难形象,比如老人遇到鲨鱼攻击时,提到就像“钉子穿过你的手”,等等,在此不置赘言。
五、海明威生平简介
海明威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
海明威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那是芝加哥市郊一个繁荣的小镇。他父亲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狩猎和钓鱼爱好者。从海明威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教他如何使用钓竿和猎枪,并教导他养成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海明威也喜欢钓鱼和打猎,他对户外活动的热爱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佩服那些在某些活动或工作中出类拔萃的人,并极力捕捉他们的态度、行为、情感和话语。
上学的时候,海明威是一个好学生,他兴趣广泛,在同班同学中出类拔萃。不过,他大多的课外活动都与语言有关,与文字打交道后来也成为伴随他终生的工作。最初,他是一名校报记者,后来成为一名编辑,并在为校报工作中获得了经验,后来他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文章和小说的创作中。
1917年海明威高中毕业时,正值一战进行期间。他在《堪萨斯城星报》做了几个月记者之后,便于1918年5月远赴欧洲,成为一名援战的救护车司机,后来成为意大利步兵团中的一名士兵。距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周时,他腿部受重伤,差点儿丧命。因此,战争和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两个主题。有关战争,海明威曾经这样说过:“我想到了托尔斯泰,想到了参战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和经验。战争是一个主要的题材,说实在的,当然也是一个最难写的题材。”(《非洲的青山》)
海明威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主要花费在写作上面。在密歇根州北部森林度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后,他在《多伦多每日星报》《星报周刊》找到了记者、特别报道作者的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他想要从事的那种写作。他在法国、西班牙期间,以及他作为《星报》驻外通讯记者期间,他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自学短篇小说写作,题材都是自己选择的。他发展了一种他认为适合题材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更多是为了自娱自乐,而非取悦编辑、出版商和公众。他厌恶虚假,由于这个原因,他看不惯那些在巴黎伪装成作家和艺术家,并不努力工作,过着波西米亚生活的年轻人。海明威把真正的艺术家看作一些孤独的人物,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会消磨在一些漫无目标的夜生活中。在此期间,他遇到大量对写作持严肃态度的作家,并跟他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交流和讨论,他才决定放弃报社的工作,而专心致志地从事他认为的真正的写作事业——不仅仅是报道,而是创作。
自从做了专心致志从事创作性写作的决定,他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他写过各种题材的文章,以及关于狩猎、斗牛的篇幅较长的报道;不过除了早期的一些诗歌和一部喜剧作品之外,他创作的形式主要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他一直以个人经历中的真事为出发点,从中选取素材,并与其他素材相结合,用高超的技术悉心把它们打造成艺术作品。海明威生活的真实经历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在《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中看到了一战及其后果,我们在《午后之死》中看到了斗牛表演,在《非洲的青山》中看到了大型狩猎活动,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看到了西班牙内战,在《渡河入林》中看到了二战,在《老人与海》中看到了加勒比海渔猎。
因为病痛和精神抑郁,1961年夏,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自杀,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老人与海》首版时,曾有两位英国画家为其绘制插图。本书插入了其中一位插图作者——雷蒙·谢帕德(1913—1958)绘制的插图,这些插图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中文译本中。
作为编辑,在先生冷杉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文字。先生看到这些文字,觉得不错,遂整理成文,是为代序。
杨立新
2016年元月于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