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从传说的仓颉造字起,书法与文字演进相辅相成,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承载着中华文明优秀的基因,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艺术的符号之一;后期的书法与人的修身养性紧密相连,成为文人墨客须臾不可离身的“技能包”。因文字有“经艺之本”与“王政之始”的特殊作用,故书法艺术从实用的书写到艺术的表现,就与儒家所倡导并一以贯之的“游于艺”思想紧紧结合,成为与修、治、齐、平相映生辉的一门古老又常写常新的艺术。故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和爱好者抽绎其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分析其形成,赋以阴阳五行而泛宗教化;比较其式样与演进,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讨论其书风转变,赋以时代影响而艺术化。

真是说不尽的书法。

从可考的中国文字来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不论契刻还是铸造都已相当成熟,其纵横有象之状,其由上往下的书写之势,象形、会意、形声之姿,无不孕育着先民们的智慧之思。从金文伊始,以《史籀篇》确立的典雅,延至东周列国的文字异形,从小篆到汉碑,从章草简帛到行草之妙,从秦皇汉武到李唐贞观,从“钟张二王”到“欧柳颜赵”,从“初唐四家”到“苏黄米蔡”,不论是高举复古大旗的赵孟頫,淡雅简远的董其昌,还是“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不论是隐士书家群落的疏宕和寂寞,还是晚明王铎等个性书家的纵横不羁,不论是帖派“江左风流”的潇散妍妙,还是碑学“新理异态”的峭拔奇崛,不仅勾勒出一条关于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启承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也时时刻刻地述说着中国书法激荡而高昂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特有的诗篇。

在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散金碎玉的断简零札,还是高碑大志所椎得的楮墨拓片,无论是书家的日常记录还是诸如孙过庭《书谱》的长篇大作,无论是冯承素所摹搨《兰亭序》的流传有绪,还是新时代考古所见颜真卿书《郭虚已墓志》的字口如初,都是耀眼且不可遗漏的珍珠和宝藏。把这些宝贵的艺术品和背后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是书法史编撰者乐在其中却又非常费神之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楼世芳、王栋霆共同编著的《遇见中国书法艺术》应时而出,以点带面,纲举目张,以专题介绍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流派变迁及其所承载的艺术文化精神,从书家到作品、从技法到审美做扼要的描述分析,并配以多幅书法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既能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知识性,可观书法史之变迁,可扬书法艺术之精神,必将有益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是为序。

刘天琪

辛丑仲冬于长安两由轩

(刘天琪,博士,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