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指引永恒丰碑
硝烟散去,丰碑树起。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但对它的丰功伟绩,我们永不会忘。缅怀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是对它最好的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全国各地先后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和他们的家乡,修建了多座纪念性设施,以此来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
1951年,在普乐园旧址修建了二七纪念堂。同年,将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1953年在广场中置六角形木质塔一座,1971年,在木塔原址重建五角联体双塔,即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因为这段历史,郑州市二七区成为全国唯一为纪念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城区。因为这段故事,二七纪念塔永恒地巍然屹立,见证着英勇斗争牺牲者无畏无惧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执着,注入了一代代郑州人民的血脉。每天,伴随二七纪念塔整点报时的钟声,都会准时响起《东方红》的乐曲,那是穿越百年时空的历史回响。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在二七纪念馆的展厅内,高斌、林祥谦、施洋这些英烈的事迹,被图文并茂地生动展现着。常有参观者伫立于此,与一个世纪前的他们四目相对。照片上的他们,大义凛然、英气逼人,他们牺牲时都还风华正茂。
近百年来,这些名字,这些故事,这种精神,化成了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标定了精神的坐标,璀璨了历史的星空,跟随着二七纪念塔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再次聆听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二七纪念馆展厅内展示的图片(采访组拍摄于郑州二七纪念馆)
林祥谦,福建省闽侯县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二七惨案”中,反动派将林祥谦捆绑在电线杆上,强迫他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施洋,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史料记载,施洋被杀害时,身中三弹仍高呼“劳工万岁”!这是34岁牺牲时的他最后的呐喊。
在高斌的后人家中,珍藏着一张带血的照片。1921年1月底,高斌在临近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时,拍了这张照片作为留念,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被捕之后,敌人办酒席劝降高斌,被他严词拒绝:“没有总工会的命令,我们决不复工,这就是京汉铁路工人的统一信条!”2月9日,在郑州铁路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敌人被迫释放高斌。出狱的那天,高斌浑身是血,饥寒交加,奄奄一息,不久便离开人世,年仅30岁。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斗转星移,日月新天。
1971年,木塔因根部腐朽而倒塌,郑州市委决定建设新的二七纪念塔。
于是,眼前这座连体双塔结构高63米的二七纪念塔应时而生。听一位生在郑州长在郑州的老学者讲述,当时郑州市民对建设二七纪念塔特别积极,很多人前来帮忙,现在二七纪念塔里还保存着一张照片——工人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建设二七塔时的场景。在没有大型机械的那个年代,完全靠肩膀扛,靠人手拉,人摞人,几乎每根钢管上都站了人,从7月1日动工,到9月29日国庆节前落成,为祖国生日献上最真诚的礼物,书写了百天建塔的奇迹。可见二七纪念塔在郑州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二七纪念馆展厅内展示的图片(采访组拍摄于郑州二七纪念馆)
巍巍二七塔,见证着周边二七商圈的风云际会,守望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铮铮钟声,穿过时空,回响于郑州的上空。
多少年来,二七塔上的钟声总会准时响起。如同时间的刻度,记录来时路;又如同归家的声音,铭刻着初心。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一座城市、一城人民在精神上有怎样的高度,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峰。在岁月的涤荡中,二七纪念塔蕴含的“二七精神”,历久弥新。
1923年4月5日,共产国际首任驻中国代表马林讲道:“在未来的岁月中,2月7日将是一个反抗之日、示威罢工之日,到那时在自由新生的中国,人民将把2月7日作为一个最伟大的纪念日。”
1939年,毛主席在延安纪念“二七”16周年大会上指出:“无产阶级在中国有伟大的斗争历史、伟大的任务。”
周总理曾高度评价二七大罢工是“中国大革命前的一次启蒙运动”。
董必武曾为纪念二七大罢工题诗“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红色精神是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这种精神象征光明、象征信仰,凝聚力量、引领未来。
郑州二七纪念馆夜景(采访组拍摄于郑州二七纪念馆)
走得再远,也不忘出发地。如今,每年都会有100多万党员群众来到二七纪念堂,回顾历史、开展红色教育,缅怀先辈,传承革命精神。二七大罢工的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一一展开,参观人员纷纷驻足、沉思。参观二七纪念堂的党员干部纷纷发出感慨:“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仿佛又‘穿越’回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革命前辈用生命和热血告诉我们:峥嵘历史不可遗忘,二七精神更待传承!”
钟声长鸣的二七塔,这里有中国工人运动的过去,也有中国建设的未来,它见证了郑州的变迁、发展与繁荣,守望着郑州市民的生活奔向小康。
全国唯一以革命历史事件命名的二七区,在“二七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努力用实践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