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实现走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我自身经历来看,自1984年开始从事改革研究至今已有40个年头。40年来,我围绕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的相关观点和建议,有的直接为中央决策采纳,有的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参考材料。于我而言,能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一点贡献、出一份力,既是我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对我坚持建言改革的鼓励与认可。站在改革开放40多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继续以更高质量的改革研究成果奉献社会、奉献改革,继续为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改革开放40周年前后,很多机构包括中央相关部门请我讲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和经验,多家出版机构让我组织编撰改革开放历史图书。今天,我们又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做了什么?

(一)今天幸福的生活哪里来?

很多青年人对改革开放并不是很理解。不少“90后”“00后”,他们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就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是消费品的不断丰富,就是零花钱的不断增加。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在他们的认知中并不是那么明确。

仅从一组数据来看。从4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978年我国GDP不足4000亿元,2000年GDP突破10万亿元,2012年GDP突破50万亿元,2020年GDP首度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1万美元。从比较来看,1978年,美国GDP是中国的15倍,人均GDP是中国的30倍;到2020年,美国GDP是中国的1.5倍,人均GDP是中国的6倍。

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改革开放的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2006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些年我10余次去欧洲交流,他们高度重视中国大市场,高度重视中国对外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的奇迹,这一结论符合实际、符合历史。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小的时候,吃过榆钱子、拾过柴。即便参加工作后的最初几年,生活条件稍好一些,但能吃上一口花生米,也是感到相当惬意的事。今天,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的问题,解决了吃好的问题。现在青年人要吃的是特色,是打卡网红点。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开第一家麦当劳的时候,我排了整整两个小时的队。没有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活力,青年人怎么能享受到今天物质极大富裕的生活?

(二)关键是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令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也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迅速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在于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于打开国门看世界、打开国门融入世界。

1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推进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我第一次见到王珏教授时,就被他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吸引,这打开了我的视野,至少商品经济与计划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我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也参与到党的十三大筹备工作中,“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提法在内部研讨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从思路上理顺了政府、市场、企业、职工等之间的关系,为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三)把市场搞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来看,我国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第一,价格改革:从计划决定价格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价格改革为核心,逐步确立了供求决定市场价格的市场体系。重要的改革实践包括小商品和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发展农副市场,发展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等。截至1997年,我国社会商品、工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中,按市场价格交易的比重达到93.2%、81.6%和80.5%,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91.4个百分点、81.6个百分点和73.1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以“破”“立”“降”为重点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

第二,民营企业: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1999年正式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56789”,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

第三,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我国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二步利改税,实行国企承包经营制,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第四,探索解决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问题。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出台并实施,实现了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实行平等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产权保护,尤其是民营企业产权保护,被提到更高层次。2016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并实施,特别强调要“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截至2018年1月30日,最高检督办的涉产权案件已办结12件、纠正7件;各省级检察机关共挂牌督办涉产权案件71件,已办结64件、纠正14件。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平等保护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

第五,从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宏观调控的宏观体制。伴随着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主体的形成,宏观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宏观调控的重大改革历程。一是从改革初期财政“分灶吃饭”、调动地方积极性,到由于“两个比重”下降,推进分税制改革,再到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二是把金融从财政中剥离出来,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立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四)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三大的一个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领域看,我国推进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成功地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里有一系列的指标,比如人均GDP、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

从人均GDP看,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228.7美元;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551美元。

从产业结构看,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比值为27.7∶47.7∶24.6(符合第一产业占比大于20%且第一产业占比低于工业占比的标准);2021年我国三次产业比值为7.3∶39.4∶53.3,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4%,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增加值达到58.0%。

从城乡结构看,197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17.92%;2021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

从就业结构看,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70.53%;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23.60%。

从综合判定标准来看,按国内研究的最新判断,2020年我国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93,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尽管对于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哪个阶段还有不同的看法,但研究经济的学者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少工业品产量在全球居于第一位。这让我想起少年时期经历的“以钢为纲”“钢铁挂帅”。记得小时候,为了大炼钢铁,我还把家里的一口锅端出去炼钢。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严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是,我们费了全国之力,1978年全国钢铁产量仅为3178万吨,不到2017年宝钢一年的产量。2017年,我国钢铁产量超过10.5亿吨,全行业面临去产能的新挑战。如果不是改革调动的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不是开放带来的巨大市场拓展,我国钢铁工业很难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五)从短缺经济时代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我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讲座的题目是《如何迎接消费新时代?》。总的判断是,我国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增强改革普惠性,实现了从短缺经济社会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提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居民生存型、物质型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全社会对品质消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明显增长。

1978—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47412元,增加137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8931元,增加140倍。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1年的28.6%、32.7%。此外,我国消费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在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如果我们看看普通居民这40多年的变化,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老百姓买东西需要凭票,大部分商品都是靠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在国防大学当教员,我的衣袋里至少有八九种票,像粉丝票、豆腐票等各种各样的票。国防大学每个职工一周有两块豆腐,凭豆腐票领,如果当天不去领就作废了。这些事情可能是现在的青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时市场的价格被严格限制,全部都由国家统一调配。比如豆油,当时东北的城市家庭里一个月一个人仅供应三两油,对家庭来说用油是一个大问题。

我还记得,1989年3月我从海南坐飞机途经上海到无锡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会议,到了上海有6个小时停留时间,吃不上饭,兜里没带粮票。当时,海南建省后是全国唯一没有粮票的省份。我就向一位卖面包的老大妈说:“我忘带粮票了,多给点钱买个面包行吗?”她教育了我一番:“小伙子,这是国家政策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没办法,我只好给当时的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打了个电话,他接我到市委招待所吃了顿饭。

1978年,我国农村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居民,按当年标准为2.5亿人,按2010年标准为7.7亿人。当时一年到头能吃饱、吃上点猪油,那是很奢望的事。正是这样,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敢浪费一丁点粮食,剩下一点饭菜总是想办法吃完。虽然我的女儿总是对我说,这样并不健康,但饥饿给我们这代人留下的烙印太深了,这个习惯总也改不了。今天,我到农村去调研,一些地方吃住和城镇虽然有差距,但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了。有些地方的民宿,因其突出特色,价格丝毫不亚于城市的星级酒店。

再以“行”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但即便是自行车,在城市也是“四大件”之一。今天,我国已经成了汽车大国,汽车在城市可能连“几大件”都排不进去,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工具。截至2020年末,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4.9辆,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6.4辆。

我国成为消费大国,一个突出的方面是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之初,不要说农村,就是城镇要看一场电影,也是一次莫大的享受。我在青年时代就看过很多露天电影。而今天,我国居民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我国已成为电影消费大国。节假日带着家人去餐厅吃一顿饭,再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度假享受。今天看电影的青年人,恐怕很难想象带着小马扎在农村露天看电影的情景了。

我每每看到这些数据,总是会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今天能成为一个消费社会吗?我们能享受如此丰裕的产品和服务吗?这是40多年来几代人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不懈努力奋斗的成果。

(六)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是20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把握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推动了自身的较快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1978—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4.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由0.8%提高到11.8%。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比美国高出2500亿美元。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

第二,我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83—2017年,我国每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由9.2亿美元增长到1310.4亿美元,既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2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高达1735亿美元。

第三,我国成为全球对外投资大国。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达12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同比增长2.2%(折合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

这些数据总体上刻画了我国抓住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所实现的快速发展局面。对外开放不仅释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从领导层看,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领导人密集出国访问,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日本、新加坡的访问,应当说对推动改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外开放让大家逐步知道了国际惯例,包括国际礼仪。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主持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体改办工作期间,几次出国考察。由于大家都没有出过国,出了很多“洋相”,在今天的青年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有一次,我作为一个比较高级别的体改系统团的成员去德国考察,对方安排了一个小提琴演奏会。结果在音乐会上,有一个成员打起呼噜,弄得我们特别难堪。再比如,有一次出国,有一个小伙子觉得飞机上的黄油很好,就把黄油放在衬衫的口袋中,没想到黄油化了,整个衬衫都黏糊糊的,弄得狼狈不堪。今天我们出国已经习以为常,这些“洋相”几乎没有了。没有对外开放,我们的普通国民,今天的视野,今天的想法,恐怕还是会明显受限。

2 打开国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伴随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由此走出一条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路子。因此,如果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经验,关键是“不断扩大开放”。我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都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

从构建和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的基本实践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兴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完成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向内地扩展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正加快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追随者向推动者、促进者转变。

第一,从“超国民待遇”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随着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开始以不断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重点逐步拓宽外资的投资领域。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并公布了我国第一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我国开启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践。2017年6月,我国首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第二,产业开放重点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过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落实入世承诺,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市场开放。到2018年5月,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中国完全对外资开放的产业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0%、93.3%和96.1%。服务业对外开放正在加快推进。在世界贸易组织定义的160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中国入世时承诺开放100个,到2018年,我国已经开放了120个。此后,我国宣布了包括逐步取消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等一系列金融业开放举措。

第三,从“鼓励出口”到“主动扩大进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出口,以缓解外汇紧张的矛盾。此外,我国加快推进以内外贸一体化为重点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进出口自主权。2004年,将外贸经营权管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取消外贸经营权的限制。我国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理念的根本性变化。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创8年来新高,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和29%。

说起入世,有件事我印象极为深刻。入世协议签署的当天晚上,我向海南省委请示,把龙永图副部长请到中改院,给全省的厅级以上干部做一场报告。这场报告的信息量很大。应当说,当时能组织这么高层次的报告会,全国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