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5000年
- (澳)约翰·祖布尔茨基
- 2176字
- 2023-07-20 16:46:58
序言
无论对印度有什么正确的评价,相反的评价也是正确的。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
1942年8月9日清晨,印度国民大会党(下文简称国大党)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和他的九名同事在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被塞进一列火车。他们要被送到位于现代马哈拉施特拉邦闷热山区的艾哈迈德讷格尔堡(Ahmadnagar Fort)。1707年,莫卧儿王朝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奥朗则布就死在这座城堡里——他去世的那一刻,一阵旋风“来得如此猛烈,刮倒了营地里所有的帐篷……村庄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在英国统治时期,这座城堡成为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尼赫鲁这次将被监禁两年零九个月,这是他九次被囚禁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他的罪行是发起“退出印度”运动,这是国大党向英国施压的孤注一掷的努力,英国想要获得印度对战争的全力支持,就必须立即批准印度独立。等到他被释放时,战争已经快结束了。
这位未来的印度总理将艾哈迈德讷格尔堡描述为“柏拉图的洞穴”,在这座监狱里,囚犯只能看到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影子。然而,他在监狱院子上方的天空中得到了安慰,那里“白天有毛茸茸的五彩云朵,晚上有灿烂的星辰”。城堡的围墙内是另一片天空——尼赫鲁的那一小群狱友代表了印度政治、学术和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会说四种印度古典语言——梵语、巴利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及六种以上的现代语言,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马拉地语和泰卢固语。尼赫鲁回忆说:“我有这么多财富可以利用,唯一的限制就是我自己从中受益的能力。”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垦花园,举行即兴研讨会,猜测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就像他在早期服刑期间所做的那样,尼赫鲁利用这个机会来满足他对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饥似渴的需求,并将其中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1946年问世的《印度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India)是尼赫鲁在漫长炎热的日子里写成的,后来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尼赫鲁称其为“胡思乱想的合集”——是一次穿越过去的旅程,也是一次“窥探未来”的旅程。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连串不相关的想法组成的。但他在该书的开头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除了自然和地理因素,印度究竟是什么?”在书的最后一章,他自信满满地给出了一个答案,他写道,印度是“多元化中的文化统一,是由强大但看不见的线连接在一起的一堆矛盾……它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想法,一个梦想,一个愿景,但又非常真实,无处不在”。
对于想要了解印度历史的人来说,尼赫鲁的结论可能显得模糊而矛盾,令人沮丧。然而,印度作为一个理念和实体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容纳了宗教、文化、语言、种族和种姓的多样性。尼赫鲁在1953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印度过去有海纳百川的传统”,并补充说:“思想的潮水涌向印度,人类的河流流入印度,与印度这个海洋混合在一起,这些无疑会带来变化,会影响印度,但也会受到印度的影响。”
尼赫鲁认为“发现印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印度之行”[借用E.M.福斯特(E.M.Forster)的书名]是一项挑战。这个国家纷繁复杂的文化和语言,多种多样的宗教和仪式,极端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有争议的曲折的历史,可能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将重叠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潮流融合成连贯而全面的叙事似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孟加拉国作家、学者尼拉德·C.乔杜里(Nirad C.Chaudhuri,1897—1999)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那样,印度“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与众不同的个体很可能多达数百万”。
无论印度的复杂性给学生和历史学家的研习之路设置了怎样的障碍,忽视这个国家过去和现在的更广泛的教训将是愚蠢的。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和最大的民主国家。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一个自信的印度洋大国。印度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抛弃了几十年来指导其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实验的最后残余,适应新的世界秩序,在这种新秩序下,其拒绝站在一个或另一个超级大国一边的不结盟言论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印度尚未复制中国闪亮的子弹头列车、光彩夺目的特大城市以及为全球渴求科技的消费者生产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大型工厂。民主选举的领导人也未能充分发挥这个国家的潜力。印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全面文化素养的工人,前景广阔。到2025年,全球五分之一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是印度人,10亿印度人将通过智能手机与他人和世界相连。印度人口有望在2027年超过中国,两国人口都将突破15亿大关。到那时,印度五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将与塞尔维亚或保加利亚等中等收入国家相当。在新冠大流行之前,按市场汇率计算,印度有望最早在2031年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历史可以被清晰地划分为元、明、清等王朝时期,而印度的历史则不一样,它有多个相互竞争的权力中心。印度的三大帝国——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儿王朝——即使在其扩张的鼎盛时期也没能控制整个南亚次大陆。英国直到1818年打败了马拉塔人(Marathas),才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在那时,占印度国土面积五分之二、占印度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土邦仍保留了名义上的独立。
这里的讲述要想涵盖南亚次大陆上每一位统治者的统治、所有主要和次要王朝的财富、每一次争夺领土和财富的战争的结果——更不用说印度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对世界的贡献——将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结果将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名字、日期和声明,将会凌乱而肤浅。要把5 000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这本小书里,同时试图传达其微妙之处,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