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巴蜀汉代雕塑艺术2

第二部分看的是关于俑的。

它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的一种特殊陪葬品,它们通常被制作成人的形象,用以在墓中陪伴逝者,象征着为逝者提供服务或陪伴的角色。

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在秦汉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北宋以后逐渐衰落。

俑的材质多种多样,包括陶、木、瓷、铜、石等,其中以陶俑最为常见,因为陶土资源丰富,易于塑形和烧制。

汉代实行厚葬制度,陶俑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顶峰,成为我国古代陶俑最为流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俑的类型极为丰富,包括立俑、坐俑、劳作俑、乐舞俑等,它们不仅在数量上庞大,而且排列有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俑群。

这些俑群的组合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从服饰、姿态到活动内容,都细致地再现了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

例如,劳作俑可能描绘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而乐舞俑则展示了当时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俑作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第三部分是关于模型明器的变化。

明器,又称“冥器”,是指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与西周时期以礼器为主的随葬品不同,汉代墓葬中的随葬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反映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明器体系。

除了陶俑之外,还包括模仿现实生活中动物、器具和房屋等的模型明器。

像东汉的灰陶楼、红陶楼、灰陶谯楼、红陶水田、抬梁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灰陶九眼陶灶、圆形陶案、釉陶井、红陶羊。

摇钱树是巴蜀地区汉至三国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随葬品,它通常由树身和树座两部分组成。

树身部分主要由青铜叶片铸造而成,其干和枝叶上常装饰有五铢钱等钱纹、西王母图像以及各种神灵动物、植物纹样,因此得名“摇钱树”。

树座部分多为陶土烧制,上面雕塑有各种图案纹样,包括西王母、仙人骑羊、牛郎织女、蟾蜍、辟邪等,这些题材多样、内涵丰富。

摇钱树的树座不仅作为支撑树身的基座,其上的雕塑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能与当时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神灵崇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有关。

摇钱树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不仅展示了汉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它可能象征着一种连接神、人、天地之间的“神木”,在墓葬中扮演着沟通阴阳、祈求福佑的角色。

模型明器的流行与当时社会的丧葬观念密切相关,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

汉代社会追求财富和享乐,崇尚奢侈,这种世俗观念也反映在了模型明器的器类组合和制作装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