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松林坡上的三个大坑里,满是尸体,血水横流。

面对这些死难者的遗体,车毅英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她说不出话来。

歌乐山上一片死寂,只有可怕的寂寞和荒凉。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歌乐山,寻找亲人、朋友和同学,这片山林再也无法保持沉寂。

哭喊声、悲痛的呼喊声处处可闻。

1949年12月1日,解放军部队在经过与胡宗南部队和罗广文残部的激烈战斗后,冲进了渣滓洞和白公馆。

这些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战士们,在目睹了集中营内的惨状后,也不禁失声痛哭,他们悲痛地呼喊:“我们来晚了!”

“我们来晚了呀!”

这声声呼喊,充满了对未能及时解救这些革命烈士的深深遗憾和自责。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人们纷纷返回歌乐山。

罗广斌作为幸存者之一,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冲进白公馆,直奔平二室牢房。

在那里,他们撬起屋角的一块木地板,发现了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红旗是狱中难友们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用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作而成的。

当他们攥着这面红旗时,几个人抱头痛哭,这不仅是对牺牲烈士的哀悼,也是对胜利的庆祝和对未来的希望。

1949年12月1日出版的重庆《大公报》以“蒋匪灭绝人性屠杀革命志士”为题,记录下了这惨绝人寰的一幕。

报道中描述了一位青年妇人,抱着她一岁多的孩子,在那里痛哭,寻找她丈夫的尸体。

面对如此多的焦尸,她根本无法辨认出哪一个才是她丈夫。

记者们亲眼目睹了遍地的焦尸、一两尺深的血水和亲人们的眼泪,他们写道:“这惨痛的情景,叫记者怎能下笔,怎么能形容得出来呢!”

《大公报》在1949年12月14日的第三版上报道了《三十名志士忠骸昨开始收殓装棺》的消息。

报道中提到,在距离白公馆八公里的电台岚垭被杀害的三十名革命烈士的尸体,由治丧处派人前往发掘收殓。

据脱险的志士透露,之前有传言称有四十二名烈士同时遇难,但实际数字是30名,其中“渣滓洞的29名,白公馆1名”。

收殓工人在挖掘时,首先挖出一具尸体,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才在深坑底部发现了其余28具尸体。

这些尸体大多已经腐烂,只有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烈士的遗体被亲属认出,其他烈士的遗体则无法辨认。

当29具烈士的遗体被搬出土坑时,认尸的家属和围观的附近居民都悲痛欲绝,愤怒不已。

这些烈士在殉难前被特务强迫脱掉衣服,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在磁器口摆地摊出售这些衣物。

这些细节不仅揭示了国民党特务的残忍,也反映了烈士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白公馆系土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不大,1131平方米,却装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