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杨虎城 陈然

1933年6月,在杨虎城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第十七路军正式达成了秘密协议。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

此次协议不仅建立了一条稳固的“红色交通线”,还保证了后续两年多时间里,红军所需的医药、报刊、武器等物资均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交通线运往根据地。

此外,这条交通线始终未被敌人察觉。八路军在西安设立办事处后,这条隐秘的联络线路继续运作。

借助这一机会,红四方面军逐渐发展壮大,从初入川时的万人规模发展至八万之众,成为确保红军长征会师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武装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促成杨虎城签订此联共协议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宋绮云。

1949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杨虎城将军在重庆监狱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一事表示深切哀悼。

唁电中明确表示:“我们对杨虎城将军的不幸离世深感痛惜。杨将军夫人及其公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等人亦遭不幸,令人痛愤。”

这份哀悼之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不已。

————————————

1948年4月22日的夜晚,重庆渣滓洞监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囚犯——陈然。

这位青年在家中秘密赶印中共重庆地下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的第23期时,被突然闯入的特务逮捕。

由于其在地下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陈然被认定为重犯,并从渣滓洞监狱转移到了更为严密的白公馆监狱。

1949年2月,陈然被转押至重庆歌乐山的白公馆监狱。

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被关押的罗广斌。

罗广斌后来成为了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而陈然则是小说中人物成岗的原型。

在白公馆监狱中,陈然很快与狱中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他利用自己的记忆,将一些胜利的消息写在香烟包装纸上,这些小纸片通过一个秘密的孔道传递给难友们,成为了狱中难友们的精神食粮,被亲切地称为“狱中挺进报”。

1949年10月28日,陈然在重庆大坪被枪杀,年仅26岁。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向同狱室的难友表达了想要写一首诗的愿望,题目为《假如没有了我》。

他将诗的内容一句句告诉了难友,后来这位难友成功脱险并整理发表了陈然的遗诗,这首诗便是著名的《我的“自白”书》。

1949年11月27日深夜,在歌乐山“11·27”大屠杀中,正是在陈然等人策反的看守杨钦典的帮助下,罗广斌才得以带领尚未被杀害的十余名难友冲出白公馆,从而使得“狱中八条意见”得以公之于众。

陈然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1941年春天,在西安,一个名叫宋振中的婴儿诞生了,他就是后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萝卜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