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诗作之成就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23字
- 2024-06-29 22:16:51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提升了词的艺术品味,使得词作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和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苏轼的这种创新,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词坛的震动,而且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而苏轼在其文学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尤以诗歌表达得最为酣畅淋漓。
在其两千七百多首诗歌中,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的主题尤为突出。
苏轼对于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现象持有鲜明的批判态度,常以“一肚皮不入时宜”的心态表达对社会弊政和陋习的抨击,并将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其批判视野并不局限于新政或眼前之事,更体现了对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弊政的深刻认识和批判意识。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游历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的经历中提炼经验,也擅长从客观事物中洞察规律。
在他眼中,即便是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篇,便是明证。
在这些诗篇中,自然现象被提升为富含哲理的表述,人生的感悟则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哲理并非通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得以表达,而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呈现。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富有情趣,是真正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等成语的流传,便体现了苏轼的理趣诗深受人们喜爱。
除此之外,他的《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作品也充满哲理,展现了苏轼极具灵心的慧眼,随时随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