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经济运行“着陆与起飞并存”

各界对于中国经济走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既有看空,也有看多。2012年,多数机构一致抛出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判断。若进一步深究,经济着陆的领域实际上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而不少新兴行业已步入起飞的春天。经济走向如此朦胧,行业反差如此鲜明,这归因于时代背景急剧切换,三大影响变量横空出世。

第一,生产方式变革拓展经济起飞的空间。“硬着陆”派意识到“两高一资”的增长方式已经遭遇现实瓶颈,却忽视了生产方式在现实的约束倒逼下也在自我蜕变,由此拓展新的经济空间。生产方式已从效率提升转向效应改善。工业经济时代,改良生产方式时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效率的提升,由此出现“福特式生产方式”向“丰田式生产方式”的升级。而如今工业经济逼近尽头,生产方式转向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环境友好,由此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等全新生产领域的递延。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PM2.5开始广受关注,刺激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猛增31.6%。此外,中国的农业还转向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生产,生产方式如此剧烈地变革,完全有潜力成为经济起飞的新动力。

第二,交易方式革命塑造产业的新业态。21世纪以来,金融和互联网主导交易方式急剧变革,在冲击传统产业的同时,刺激新产业业态起飞。在虚拟交易市场上,金融的功能定位正由“目的”向“手段”还原。欧美的危机源于金融膨胀,而后危机时代欧美则普遍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去债务、去杠杆,金融朝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地位回归,以此振兴制造业。中国在效仿西方推动第四次金融大爆炸的同时,或能平衡虚拟与实体,规避金融的陷阱,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井喷和起飞成为必然。在实体交易市场上,互联网的颠覆性姿态推动商业业态“危”“机”并存。危机前后,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B2B, B2C, C2C, O2O)、新兴媒体(如微博、网络视频等)大肆扩张,传统商业陷入困境,实体零售店(如书店、报刊亭、服装店等)日趋惨淡。而新型商业业态与模式大有取代传统商业的架势,如互联网平台企业(淘宝等)的崛起、营销新模式(微博营销)的涌现。

第三,新的生活方式助推消费模式和产业业态的新浪潮。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革命。如今的科技影响力,已经从直接应用于改善生产,转向直接应用于改善生活,各种服务于生活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以家电为例,各种智能型家电的功能创新已经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科技让生活变得越便利,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宅”,适应于“宅”生活的物流快递业随之井喷。而另一方面,生活方式革命又力推消费与产业的变革。科技让各种生活成为可能的同时,生活本身也在沿着“感觉要求”和“感觉释放”而自我裂变。宏观层面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环境要求,环境舒适性标准成为引领各行各业的标杆,于是绿色生活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低碳生活激发新能源产业。而微观层面上,人们更加重视体验感觉的满足,由此体验经济不断崛起,人本身不再仅仅是生产主体和消费对象,也成为生产、消费的融合体,以人为生产消费对象的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工程等,成为各方积极追捧的产业浪潮和突破口。

上述三大变量对传统的经济周期釜底抽薪,经济运行也因此而呈现“着陆与起飞并存”的“异化”特征。传统理论往往是“让过去照亮未来”,注重线性的逻辑推导。但如今的时代早已切换到“工业经济+网络社会+金融文明”,单纯的供求逻辑已无法解释面上的冲击和非线性系统的矛盾,误判形势也就不足为奇。鉴于时代背景与前提的颠覆性,需要“以未来引领今天”的研究方法来审视复杂的经济态势。尽管眼下危机仍呈现“长期化、隐形化、扁平化”,但“三大变量”推动经济起飞的力量权重正在逐步加大,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异化”新特征。

“异化”的具体含义在于:一方面,传统领域的着陆与新兴领域的起飞并存,二者并行不悖;另一方面,“以着陆的方式起飞”将成为经济运行模式的新版本,经济的周期性特征可能会有所淡化。对于中国来说,非市场化的机制障碍和产能过剩的调整,继续主导传统行业的着陆,但传统的起飞因素——城市化、工业化依然存在,且恰逢生产方式、交易方式、生活方式剧变带来的新动力。因此,中国依然会运行在经济腾飞的大道上,“着陆与起飞并存”的特征也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