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也返回了赵国,他很郁闷。他劝说楚王伐秦,可他回来之前两国议和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赵国。
自己离开的时侯,秦楚尚未开战,回来的时候两国又要休战。合计自己是白去了?
朱英坐在一旁,看着平原君的样子,也是知道他在想什么。
“君上出使楚国,力促楚国出兵,此乃大功。虞大夫也出使魏国,魏国可力战乎?然虞大夫也获功绩,况君上乎?”
“此小忧也,我在担心,楚国受秦蒙弊大败,秦国可全力伐赵,社稷有危啊。”
没有人看好楚国,或者说没有人觉得秦国的退步是缓兵之计。
朱英笑了笑,看着满面忧虑的平原君,缓缓道:“楚王昏聩也,焉有割七十余城以至求和者?秦国割之,则楚国日趋强盛,纵然秦国击败了赵国,国体有损,亦为楚国复所灭。秦断不会与楚和。以我观之,楚国怕是要再添新败,楚国三十年内,可亡矣。楚国衰弱,则秦必击之。秦国击楚,赵何不御统三晋?楚国之所大败,于秦国有利,于赵国亦有利,何须忧心?”
朱英并不看好楚国,各国心知秦国不可能向楚国割地和谈。可这楚王竟然想先尝试要地和谈,不成再伐之。正值战事,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战局逆转。
秦国如此,必有破楚之策。可叹四十万楚军,怕是要难以回到楚国了。
楚国虽强,但架不住总是打败仗,自怀王之后,楚国就没有几次大的胜利。和魏国所谓的巍巍荡荡一样,所谓的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成了过去的辉宏。旧人逝去,新人登台。可笑的是,楚国上下竟然忘了曾经的强大,楚国上下也再无屈平。甚至很多楚人都认为楚国从未登上争霸舞台。之前被吴国暴揍,现在又被秦国暴揍,似乎只有晋、魏、秦、齐、赵它们曾经和现在都称霸一方。
怀王之后,再无强楚。
齐国,临淄。
齐王很是气愤,齐国上下也是不明白楚国的操作。
齐王倒不是因楚国无义而愤怒,而是觉得秦国又要再一次痛扁楚国,而齐王早就将楚土视为齐国的土地了,楚国给自己玩死了,损失的是齐国的利益。
“赵国就没什么动静?”
众臣默然。
心中暗道,打燕国算吗?
齐王一看,更为恼怒。
“派使入楚!告诉楚王,他如果要和秦国议和,齐国将视为他叛出合纵,齐国倾全国之力也要讨伐无礼无义之国!”
“再派使者入赵,当面寻问赵王。秦楚无论是否真和假和,秦国都会减轻在楚国的压力。介时即使是寡人,也帮不了他什么。楚国想要出卖齐赵,做为合纵长的赵国,应该干点什么,而不是在邯郸看着楚国这个蛮夷之国毁了大局。
此时的赵丹正带着众臣在邯郸郊外三十里处迎接平原君。
后面一些大臣在窃窃私语,赵丹回头望去,大多是平原君的政敌。
赵丹看了一眼楼昌,楼昌会意。只见楼昌向后面走去。
众臣见此,也是纷纷站好,不发一言。
赵丹摆出了态度,无论楚国方面是怎么做的,平原君依旧立下了大功,不容置疑。
平原君的车驾很快就出现在众人眼前,驾车的车夫那里见过如此大的阵仗,连忙勒马停车。
平原君感到奇怪,这就到了邯郸?邯郸什么时侯这么冷清了,连小贩的叫卖声都没有了?
他掀开车帘往外看,就看到一众大臣和居于首位的赵王。
他和朱英匆忙下车,刚要行礼,就被赵丹扶住。
“平原君乃是功臣,况又是寡人的王叔。于公于私,寡人都应前来迎接,舟车劳顿,王叔也是辛苦,莫要多礼。寡人亲自为王叔驾车。”
赵丹看向了朱英,好奇道:“先生是?”
“禀王上,此人名叫朱英,乃是臣入楚时得到的大贤。”
赵丹仔细打量了他一眼,这个名字很是熟悉,但他就是记不起来了,但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岂是闲人?
“既是大贤,请上车吧。”
赵丹不顾平原君的劝阻,将其扶回到车上。亲自为平原君驾车。
邯郸朝会后,平原君得到了他的封赏。
二人在龙台宫谈论平原君在楚国之行时,平原君想到了朱英,连忙向赵丹引荐。
“此人颇有才干,欲效苏秦之故事。还望王上见上一见。”
很快朱英就被宫人带入龙台宫。
朱英刚要行礼,就见赵丹摆了摆手。
“免礼,听王叔说,先生乃是大才,还望教我。”
赵丹摆出一幅愿听高见的资态。
朱英拱了拱手,开口道:“今合纵已成,列国伐秦。大王之志不在龟缩自保而是伐交诸侯。大王之所穷,是欲成王霸之业,却无王霸之基。大王之所困,是列国各怀鬼胎,难以整合。王上之所恨,是楚国无义而弃赵室。小人不才,对此有一计献于大王。”
赵丹来了兴趣。
“何以教我?”
“赵国独占一州之地,历代而治,国富而民强。虽武王亦难以至此,今韩魏难以自保,苟活而度日,若兴王师,自可完成三晋之一统。闻大王欲联齐而共击燕。若是如此,则赵国不在腹背受敌,退可坐断中原之地,进亦可争霸于天下。
合纵乃是小国抵御大国之策,赵乃当世强国,于赵而言甚是无用,况韩魏已衰,楚国日后也只有自保之意。天下之势,已不适于合纵。此时大王当行连横,驱动那弱小去攻伐强大的。利用那无义的去攻伐守礼的,这样弱小的只会陷入灭国之危,强大的也会由此衰落,无义的只能被世人更加孤立,守礼的也会故此而变的无义。
若是如此,则天下大势尽可为赵国之所用。”
赵丹开始思索,朱英也在等待他的答案。
“先生之所言,乃是秦赵并驾而齐驱。秦国王霸之基在于巴蜀,赵国王霸之基在于三晋。敢问先生,赵国如何取得韩魏?”
朱英知道,自己的意见被接纳了。
“草民有三策,王上可愿听上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