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信息推荐技术研究
- 曹洪江等
- 1336字
- 2024-03-22 20:11:37
1.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1.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及特点
移动互联网目前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提出的。该定义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4]。这个定义包含了移动互联网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说明了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用户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3G网络、4G网络、WLAN、WiMax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另一方面指出了在移动互联网中会产生大量新型应用,而这些应用与移动终端的可移动、可定位和身份识别性高等特性相结合,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传统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实现了随时随地的通信和服务获取,具有安全可靠的认证机制,能够及时获取用户及终端信息,业务端到端流程可控等。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包括无线频谱资源的稀缺性、用户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缺乏必要的相应保护措施、移动终端硬软件缺乏统一标准、业务互通性差等。移动互联网有以下主要特点。
(1)终端移动性: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访问移动互联网,具有终端移动性。
(2)业务及时性: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满足用户想要获取所需服务和数据的需求。
(3)服务便利性: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时,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要求其具有操作简便、响应快等特点。
(4)业务/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移动信息服务的实现,需要在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及运营商提供业务三方面同时具备相应的条件。
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是多种传统信息服务的综合体,因此不能将其看作简单的互联网业务延伸,以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为载体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1991年,Mark Weiser提出了“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5],开启了对移动互联网进行研究的先河。随后,在一些著名的国际学术会议(MobiCom、MobiSys、INFOCOM、PerCom、WWW、SIGCHI等)及期刊(IEEE/ACM ToN、COMMUN ACM、IEEE TMC等)中,不同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大量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涉及互联网、无线网络、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等软硬件技术。移动互联网研究体系如图1.1所示。该体系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终端、网络、应用及安全与隐私。终端和网络是应用服务的基础设施,对这两个部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硬件技术方面。
图1.1 移动互联网研究体系
终端:终端设备、操作系统、软件平台、设备节能、定位、情境感知、内容适配技术和人机交互等。
网络: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为主,如无线局域网、蜂窝网络、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无线多跳网络、移动性管理与无线资源管理等。
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移动信息推荐、移动互联网应用拓展、基于云计算的服务等。
安全与隐私:研究内容的涵盖面较广,涉及网络接入、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等不同的领域,如终端安全、无线网络接入和数据传输安全、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
本书的内容不涉及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开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技术,主要对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重点对多源信息融合和相关推荐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