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的领导力速成法:“夸”出一支好团队
- (日)岩井俊宪
- 20字
- 2023-06-26 17:38:16
第一章
训斥、鼓励、追究……领导者的坏习惯
一味地追究原因容易给人可乘之机
最为常见的问题解决法是原因分析法,其分析步骤为:
首先,确认“发生了什么问题”,并定义问题性质(把握)。
其次,分析该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
再次,研讨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研讨)。
最后,思考该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改善方法)。
以往的原因分析法的确能解决部分问题。比如,机械出现故障时或是给顾客造成困扰时就必须查找原因。特别是在品质管理中,追究原因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但是,原因分析法不适用于战略性问题以及人为造成的问题。因为原因分析法将着眼点放在过去,容易令人一味地将责任转嫁给过去的经历,而找不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让我们来看一则事例。
为了寻找新产品不畅销的原因,公司调查了这一年的营业额,结果发现只售出了生产总数的60%,即生产过剩导致了收益低下。为什么这次销路扩大没有达到预期呢?原来是品质过剩导致成本上升,使得商品售价高于其他公司,所以商品卖不出去也不足为奇。问题就出在负责设计的技术部。
若公司就这样将责任转嫁给某一部门,然后宣布“我们的对策是要求技术部削减成本”便草草了事,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
成本高所以提高了售价,公司应当在明确这一观点的基础上销售商品。因此在思考对策时应当使用How分析法,即从“如何以高价出售商品”的视角进行推敲,否则将毫无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人类的行动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追究原因的处理方式其实并不理想。
在一家经营化妆品的小公司里,有位叫米田的员工。他曾因下属挪用公款而被问责,并被贴上“缺乏管理能力”的标签。每逢人事调动,大家就会将他之前的事拿出来议论一番,并对其能力作出有失公允的评价。十多年来,米田深受其害,最终还是辞职了。
可见面向过去的行动弊病诸多。
解决问题首先要从结果入手。
如果将终极理想看作“树干”,那么其实现方法就是“树枝”,再下一级的实现手段就是“树叶”。我们需要按照树干→树枝→树叶的顺序思考问题。
从结果入手,才能找到更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成功的领导者很少问“为什么”
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看,反复追问“为什么”,会令下属难以回答,即便回答也都是借口和辩解。太过纠结于原因则无法得到建设性的回答。
某广告代理公司的柴田为客户的新产品策划了一场演示。然而,由于团队准备不充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柴田情绪低落地向课长报告:
“对不起,这次的活动不太顺利,我也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既然你们能预料到,为什么没有采取对策呢?”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只能仓促开始了。”
“为什么没时间呢?”
“因为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为什么不早说呢?”
“因为当时我们觉得努努力应该还是可以做好的。”
“那你们为什么还是没做好呢?”
“我们确实努力过了,并且还通宵工作了。”
“通宵都没做好,那不还是毫无意义!”
虽然上司的初衷是想找出解决方案,但这种处理方式
只会让下属明哲保身,并不能扭转困局,相反还会使双方变得感情用事。
上司为什么会不停地追问原因呢?因为上司依旧对“把握→分析→研讨→改善方法”式的问题解决法深信不疑,故而一发生问题便立刻用“为什么”追问原因。
可是针对人的行动追问原因,会令人难以作答,对方在为难之下难免说谎应付。
例如,当上司追问辞职的原因时,下属会说实话吗?下属最多也就是腹诽道:“因为讨厌你,对你忍无可忍啊。”
有位心理学家表示:“被追问原因时,人们的回答中通常会掺杂50%的谎言。”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你为什么不明白呢?”
“你这个人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呢?”
大量使用“为什么”常常会使对方心生隔阂,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单方面的斥责会令下属紧闭心扉,随口说谎。下属即使道歉也不过是为了应付一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于是团队内部关系恶化,有人开始对上司隐瞒自己的失败。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会造成二次损失,甚至带来更大的损失。其实,在问题发生的初期,下属只要向上司汇报便能找出根本对策,但是他的隐瞒和放任导致问题恶化了。
据说就连世界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公司,也不会在销售现场使用“为什么卖不出去”之类的说法。因为即使问了,对方也只会敷衍了事,或者畏缩不前。当然,在制造现场却没有限制这种说法。在使用“为什么”追问时需要分清场合。
上司究竟为什么会训斥下属
我认为对现象和事件追究原因并无不可。例如,熊本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生产现场为什么会出现次品?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或自然现象,就需要用“为什么”去探究。
相反,有些领域并不适合用“为什么”去探究,比如人的行动。人的行动不是面向过去的,而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当我们连问三次“为什么”,就会在第三次质问时,脱离原因分析的层面,转向否定他人的人格。
那么上司为什么会用Why思维来训斥下属呢?
原因①:长期接受“原因追究”的训练。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上司在自己刚进公司时就开始接受追究原因的训练,对连问“为什么”耳濡目染,以至于后来又将其用在自己的下属身上。
原因②:问清原因便于向自己的上司汇报。
上司问明确原因,便于向自己的上司报告。他们会在报告中写道:“我部门发生了……的事情,然后我们通过彻底地追查,发现是因为某员工犯了……错误而引起的。”写完报告,自己作为上司的任务就完成了。
总之,上司用“为什么”质问下属,不过是为了刷存在感罢了。
原因③:除了训斥,不懂得其他的处理方式。
上司由于不懂得更加有效的处理方式,容易习惯性地陷入Why思维。这一点与原因①是相关联的,会导致上司倾向于追究原因。
出于好意的训斥也会起到反作用
如果我们揪住一件事追究原因,就会牵扯到更多因素。“还有吗?还有其他原因吗?”这样一想,很快就能找出大约20个原因。
可最后依然找不出对策,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有没有真正一帆风顺的人呢?再成功的人,也一定在某些方面经历过失败。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经历失败与挫折,也都曾有过隐瞒错误、蒙混过关的经历。因此,追问对方“为什么要蒙混过关”,无异于往对方的伤口上撒盐。
“啊,我真是没用啊!”对方听到后会这样自我否定,或者怨天尤人。我认为这归咎于那些不理解孩子的父母或老师。曾经有人在做心理咨询时对我说:“都是因为指导老师在社团活动时做了那样的事,我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有犯人出现,就一定会有受害者出现。正是在受害者意识的影响下,他才会觉得自己的遭遇悲惨至极。
我之前也说过,阿德勒心理学重视的不是Why(原因追究),而是How(接下来要怎么办)。
着眼于未来的目的与目标,将二者统一起来,以此为焦点,我们就能明确接下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了。
“不斥责”并不意味着无视或者放任。我认为在教育他人及谋求自我成长时,完全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我们会发现,完全不予指导的话,对方也不会上心。对于这一点,阿德勒心理学更倾向于“提醒”,而不是“斥责”。
在理解了“人类的行动都是面向未来的”之后,具体要怎样提醒对方呢?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法呢?”
▶“我很高兴你能在第一时间向我报告并寻求帮助。”
▶“虽然这次活动失败了,但接下来我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吗?”
具体方法将在第三章的“提醒方法七原则”中进行详细介绍。
事例学习
你的下属(系长(1))参加了到任培训。你作为课长想了解一下他的培训感想,以下哪种询问方法更加得体呢?
①“怎么样啊,系长?这次的培训有趣吗?”
②“系长,你这次参加培训有什么感想啊?”
③“那个培训老师从来都是老生常谈,这次是不是又讲激发勇气了?”
①这种询问方式,只会让对方回答一句,“是的,有趣”。
③仅代表课长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提问只不过是用来佐证自己的推测罢了。
课长真正想了解的是培训成果,即“系长从中学到了什么”,因此,为了引出下属的话题,②这样的询问方式是比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