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查失踪初现端倪

诸葛正我不管虚心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他没有作奸犯科,就不想让他冤死了,何况如此人才,调教好了,对大宋来说,如立下一根擎天之柱。

当下吩咐四人先去查死的是谁?为何行刺?无情根据第一当事人虚心的描述,画出画像,四人四下查找,不过三日,便查到了。

只是这一查,得到的线索却让四位名捕压力山大。原来此人在武林中小有名气,倒是容易辨认,只是失踪已有两月有余,访问其亲朋好友,都说不知,更让人诧异地是,他有几位朋友,竟然也失踪不见。

顺着失踪案件查询,周边短时间内,足有四十余件失踪案件,其中三十多件是武林成名高手,这一发现,让几位名捕,均感觉风雨欲来。

几人商量不出结果,将事情禀报神侯,诸葛正我也一时拿不定主意。失踪案最难侦破,特别是江湖人士,一走几月常有的事,前脚报案,后脚就回来了,因此官府并不在意,如果这次不是数量太多太频繁,神侯府也不会追查。

这时小米粒端茶过来,神色轻松,似乎忘记了被刺杀的事情。

诸葛正我问道:“虚心最近怎么样了。”

小米粒回道:“挺好的,和平常一样,吃得多,睡得香,有时间就看看书。”

追命笑骂道:“真是个没心没肺的,我们几个累死累活,他倒好,悠哉悠哉,得抓他个壮丁。”

无情平淡地说道:“世叔,追命所言不差,既然线索断了,不如回到原点,那是信息最多的时刻。”

诸葛正我点头说道:“小米粒,将虚心大师请出来。”

小米粒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高兴道:“神侯,你相信虚心大师了。”

诸葛正我笑道:“我一直都相信他,去吧。”

小米粒手舞足蹈地把虚心叫来,叮嘱虚心要好好表现,见众人有要事谈论,便离开了。

虚心率先行礼道:“见过先生,诸位辛苦了。”

追命冷哼一声,“你也知道辛苦,我这几天腿都跑断了。”

无情淡然说道:“当日还有什么发现,一并说出来吧。”

几人都盯着虚心,他也不在卖关子,拿出袖口处的金针,交给无情,“这是从那堆冰渣子中找到的,当时便觉得蹊跷,便留意了一下。”

无情眉头微皱,“你果然不是好人,心眼真多。”

一向沉默寡言的铁手思忖片刻,肯定地说道:“这是西域劫国神兵术,以金针与药物控制尸体,只要闻到夺命兰花的气味,便会不停的攻击,除死方休。只是夺命兰花极为贵重,一般人可用不起。”

追命嘲讽道:“虚心和尚,你招谁惹谁了?”

虚心淡然道:“奇门异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小僧到汴梁城不过几日,怕是受用不起这种手段。”

众人神情凝重,特别是诸葛正我久经风浪,已经嗅到了腥风血雨的气味。

无情沉吟道:“若是那人图谋不小,为何又冒着提前暴露的风险布局害你。”

虚心笑道:“金刚神掌的名头在有些人眼里,不过是江湖中小鱼小虾,随手就能捏死的存在,自然不会在意。”

诸葛正我道:“总算是有自知之明,不过是小有虚名,居然敢在皇城之中肆意妄为。”

虚心:……

诸葛正我吩咐四人出去查夺命兰花的线索,虚心见他淡定从容,好奇地问道:“先生,天子脚下出现这等鬼魅魍魉之术,不担心么?”

诸葛正我道:“阴谋诡计,厣镇之术,皇城中哪天少了,江湖刺杀动摇不了国本,多一具神兵少一具神兵,无关紧要。”

虚心笑道:“先生可莫要大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群高手,行斩首之事,足以动摇江山社稷。”

诸葛正我笑道:“难得你还关心江山社稷,放心,别说是没有灵魂的尸体,就算是来几十个你这样的,也料理得过来。”

虚心:……

“先生有事,但凭吩咐。”

表完忠心的虚心,站起身来,又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体验画地为牢的感觉。

诸葛正我微微一笑。这个年轻人锋芒毕露,不敲打敲打,容易长歪了。

不出意外,四人沿着夺命兰花这条线索追查下去,很快就确定嫌疑人就是安世耿,但那一群神兵,还是没找到踪影。

关键是安家与蔡相交往甚密,在京城中的产业涉及民生,尤其是粮油与钱庄,安家占据汴梁的三成生意,这个体量,就算是没有蔡相这一层关系,仅凭这点事情,也很难动他。四人将收集到的信息和盘托出,均觉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难办,便是诸葛正我也觉得棘手。

虚心再一次感受到权力给他带来的压迫和无力感,快意恩仇四字,说得容易,可一旦有了牵挂,就再难率性而为了。

若是前世碰到这种事情,他也只能偃旗息鼓,明哲保身,然后打开键盘,吐槽几句。

这一世身份地位已然不同,特别是集于一身的伟力,让他有了斗下去的资本和心思。

众人见虚心并无半分消沉气馁,佩服的同时也有些愧疚。

虚心见四位名捕面露歉意,笑道:“事情虽还未水落石出,但线索已明,只不过需要创造时机罢了。”

虚心是追命引入神侯府的,故而他最上心,急切地问道:“如何创造机会?”

虚心道:“不外乎是打草惊蛇这些小伎俩罢了。”

追命点头说道:“我去跟踪夺命兰花的去向。”

冷血对气味追踪有独特的才能,表示去查询失踪人员的去向。

铁手,无情暂时只能待在神侯府。

虚心驱除嫌疑,趁机则向诸葛正我主动请缨,独闯虎穴。

诸葛正我思考再三,还是答应了。

第二天,诸葛正我带来一则消息,打消了虚心莽撞的计划。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赵挺之,公然抨击蔡相行政有误、居心叵则,朝堂之上顿时剑拔弩张。

蔡京更是冲冠眦裂,骂他忘恩负义,蔡党皆欲除赵挺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