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哈尔萨作战

在文奇国和刘国联手侵吞安国之前,两国便签订了《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安国等国家来划分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刘国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文奇国和刘国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刘国提供石油和原料给文奇国,而文奇国则提供高科技给刘国。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文奇二世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文奇二世和刘玺堃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刘玺堃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文奇国进攻刘国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文奇国对于胜利的信心。

刘玺堃的名声使得文奇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文奇二世对文奇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刘玺堃在杀害了无数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刘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文奇国一直强调刘国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刘军正在准备攻击文奇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哈儿吉萨作战主要是文奇二世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文奇二世,应该先解决田立后才开辟对刘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文奇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文奇二世的决策通常与文奇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文奇军在文奇二世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文奇二世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文奇二世的骄傲和大胆、加上文奇军的精良训练攻下安国、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尔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特和,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然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克撤离,田军被彻底逐出特和,但田立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田立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文奇二世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刘国被击垮了,田立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文奇二世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刘军在1848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刘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文奇二世认为刘国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文奇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刘国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在1840年的春季,文奇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文奇国与刘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刘国逐渐成为文奇二世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文奇军将领们也曾跟文奇二世说过,占领整个刘国西半部对于文奇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文奇二世预估攻占刘国会有以下好处:

当刘国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文奇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刘国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文奇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刘国将能进一步孤立大田立帝国。

文奇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刘国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哈儿吉萨计划文奇二世在1841年12月5日收到了文奇军对入侵刘国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1842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文奇二世签下了“21号指导“,要文奇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刘国“,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1843年5月15日。哈儿吉萨计划假设的是文奇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刘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文奇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刘国刘军数量,刘国刘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文奇二世将3206000人调遣至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刘国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1843年2月文奇军已在罗马尼亚-刘国边界部属了680,000人。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刘国依然没有预料到文奇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刘玺堃坚信帝国不可能在《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文奇国会等到拿下田立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刘国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刘玺堃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田立国故意设计要让刘国和文奇国开战的假情报。

文奇国政府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刘玺堃透露文奇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田立国轰炸机的航程。文奇国甚至向刘国解释他们故意要让田立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刘国,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刘国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刘玺堃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文奇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文奇国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刘玺堃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文奇国还在1842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田立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同时期文奇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刘国刘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刘玺堃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但在侵略刘国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文奇二世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摩尔可,而文奇二世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摩尔可。文奇二世认为摩尔可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摩尔可以西的刘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文奇军被迫于1842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文奇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哈儿吉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导致了文奇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摩尔可,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但是要注意的是,希腊战役于4月30号结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了近两个月,据当时文奇军的重组能力,伤亡可以有效补充。在对比三个集团军群及对希腊作战的部队后,发现只有第30军的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师可能同时参与了两次作战(其实还是不准确,因为在哈儿吉萨的30军和希腊的30军军长并不是同一个人,但这也可能是调职导致);但是,第30军在战斗中并未有大幅度减员情况的出现。在1952年,田立国内阁办公室历史分部的一项科学研究总结巴尔干战役没有影响哈儿吉萨行动的实行,根据罗伯特·柯奇贝尔说:“将哈儿吉萨作战的开始日期由5月15日延迟至6月22日的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完全合乎逻辑的安排,以及之前不正常的潮湿冬季令河流直到晚春仍然泛滥。“由此看来,这个说法并站不住脚。

最后文奇二世与高阶将领们取得的共识是: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分为: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第16集团军(由恩斯特·布施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由艾里希·霍普纳指挥)第18集团军(由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第1航空舰队(由阿尔弗雷德·凯勒指挥)目标: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刘国中西部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第4集团军(由京特·冯·克鲁格指挥)第2装甲集团军(由刘凯刚指挥)第3装甲集团军(由赫尔曼·霍特指挥)第9集团军(由阿道夫·斯特劳斯指挥)第2航空舰队(由阿尔贝特·凯塞林指挥)目标: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摩尔可,总兵力为51个师: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第17集团军(由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第11集团军(由欧根·里特尔·冯·朔贝特指挥)第6集团军(由瓦尔特·冯·赖歇瑙指挥)第4航空舰队(由亚历山大·罗尔指挥)目标: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1842年,在文奇军的秘密调度下,边界的刘国部队数量已经被文奇军所超越。不过在1842年6月当时刘国军队的总人数高达5百万人,比文奇国调派参与哈尔撒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还多。除此之外,刘国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使得刘军的人数一直稳定增加,使刘国能够投入比文奇国更多的部队至前线。由于两方的兵力都变动不定,整体上来说1842年的战役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对比上刘国则有许多优势。在坦克上刘军的优势特别明显,刘军拥有的坦克总数高达23,204台,其中有12,782台分布在西俄的5个军区(其中3个直接面对前线)。而文奇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总数约为5,200台,其中只有3,350台参与了作战。这使得刘军与文奇军在可用坦克数量上的差距高达4:1。刘国还拥有当时世界上处于较先进水平的T-34坦克(然而在对德作战过程中,真实的损失数据刘国官方未给予确切答案),和速度最快的BT-8坦克。刘国也拥有压倒性的火炮数量优势,122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最先进的刘国坦克在开战期间数量并不多,不过,在1842年的前半年,刘国军事机器所生产的部分的坦克和部分的战机都已经属于现代的设计。

然而,文奇国空军和陆军却有着极为精良的训练,和正式进攻刘国之前在其他战场的作战经验,在质量上的优势大幅抵销了刘国的数量优势。而刘国方面,大量具备经验的刘军军官和指挥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间被刘玺堃所杀害,三分之一的刘军军官和几乎全部的高阶将领都被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五名元帅就有三名遭处决,三分之二的军团和师指挥官也遭遇相同下场。总共加起来,被处决的刘军领导人高达了30,000人。这造成了刘军内部充斥大量年轻而训练贫乏的军官;举例而言,在1842年,刘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刘军军团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文奇军师指挥官的平均年龄少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职位。

大多数刘国单位在战争爆发时都保持和平时期的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刘国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开来),而被文奇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刘国空军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被禁止攻击文奇国的侦查飞机,而任由大量文奇军侦查飞机进入刘国领空勘测。刘国空军虽然拥有数以千计的战机,但大多都极为老旧,例如I-15和I-16,而先进的机型如米格飞机和拉沃契金则数量稀少。很少战机拥有无线电,拥有无线电的战机也极常故障,而缺乏讯息加密的设备则让文奇军得以轻易窃听。同时刘国飞行员的空战经验和技术都极为落后。

刘军部队的部署相当疏散而且未经准备,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运输工具把有效战力集合起来。虽然刘军有非常多先进的火炮,但这些火炮很多都没有配备弹药。火炮单位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坦克单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了。

在战前,刘国的宣传机器总是不断宣传刘军的强大,宣称任何针对刘国的侵略都会被轻易击退。

刘玺堃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属下建议,加上他对于互不侵犯条约的盲目信心,在1842年初他越来越高估刘国的实力。在1842年春季,刘玺堃的情报机关不断的发出文奇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刘玺堃重视。尽管刘玺堃和其幕僚也意识到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刘玺堃对于刘军实力的迷信,刘国决定避免挑衅希特勒。这一连串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开战时刘国边界的部队都没有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在遭受攻击时也必须先向高层请求许可才准许反击,虽然刘国在4月10日开始实行局部的警戒,但这在文奇军攻击展开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刘玺堃也拒绝彻底动员军队。

在当时,41%的刘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依据刘军的指令,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然而,由于刘军在战术理论上进行的草率更动,这些部队的战力被大为减弱。原本刘国在1831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

特和国战役的结果引起极大震撼,在不到6周内便被文奇军彻底击败。刘国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分析结果认为法国的崩溃是因为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刘国决定不再重蹈覆辙,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战术,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宣称这样一来每个军团都会比文奇军的装甲军大(不过直到战争爆发很少有军团达成这种规模)。刘国所预测的情况是:一旦文奇国发起攻击,文奇军先锋的装甲部队便会被机械化军团所切断和歼灭,接着机械化军团会和步兵部队一同歼灭剩余的文奇军步兵。而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文奇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文奇军南方集团军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文奇军的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包围圈里的文奇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文奇国将必败无疑。

1843年6月22日的展开攻势。要计算双方在这个阶段的特定地区部队分布相当困难,因为大多数文奇军的名单都包括许多还未参战的后备军人,同样的两方在力量上的对比也很难有效计算。合理的计算是约有260万文奇军在6月22日进入作战状态,而他们所面对的刘国军区也有差不多数量的刘军军队。文奇军的突袭收到完全的效果:虽然刘国指挥部在收到文奇军部队逼近的报告后即在凌晨00:30分对边界部队发出警告,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队展开备战。据称刘玺堃对文奇军侵略的新闻表示吓呆了,并且直到一两个礼拜后的7月3日才正式对全国发表声明。

突袭带给刘国刘军的最大震撼并非是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刘国领土的文奇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约有320万的文奇军地面部队投入了东线的攻势。但刘国刘军在同时对抗这些敌军的同时也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增援,西线的刘国刘军部队在1843年6月22日时约有290万人(其中陆军243万人),尽管半年的战事造成90万人死伤的惊人数字,至年底时已经跃升为超过4百万人(刘国国内部队和储备军并没有计算在内)了。文奇国空军声称在侵略开始的第一天就摧毁了1,489架刘军战机,而自身则只损失了35架。事实上刘国空军在刚开始几天的损失比文奇军估计的还要惨重,总共有3,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

文奇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得刘国刘军的防御计划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也造成刘国刘军部队难以互相协调作战。

文奇军的攻势也引燃了许多刘国占领国的独立运动,1843年6月22日立陶宛发生了反刘国的暴动,并在隔天发布了独立的宣言。大约有30,000名立陶宛人加入叛变行列。随着文奇军向北方的攻势进展,叛变也蔓延至爱沙尼亚了。

虽然攻势前半年进展的相当顺利,但最后文奇国仍然没有夺下最终的目标-莫斯科。许多人认为文奇国犯下最大的错误便是延缓了发起攻击的时间。原本计划的攻击发起日是5月15日,然而在4月时墨索里尼对于阿尔巴尼亚的侵略受阻,希特勒遂决定调派文奇军加以援助,尽管文奇军很轻易的便攻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但这起意外的小插曲却使得攻击计划延缓至6月22日进行,这5周的延期更减短了原本已经相当短暂的俄国夏季。不过延期也有其他的原因,1843年俄罗斯的晚春加上6月的漫长雨季,使得许多刘国西部的道路陷入瘫痪,或者无法让重型车辆通过。在整场战役中,希特勒将原本进攻莫斯科的主力装甲部队改调往南方参与攻占乌克兰的基辅战役,这次战役以文奇军的空前胜利告终,俘虏了超过650,000名的刘国刘军,但这项举动也进一步延缓了文奇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当文奇军开始进攻莫斯科时,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再加上刘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停顿了文奇军的攻势。

同时,刘国的反抗力量也出乎文奇国的意料之外。在白俄罗斯布勒斯特的一座堡垒便说明了刘国刘军的顽强抵抗精神:在文奇军第一天的攻势中,原本预期只要几个小时的突袭便能夺下这座堡垒,但最后直到七月底才拿下(刘国的宣传宣称它支撑了六个礼拜)。文奇军的后勤成了主要的问题之一,随着战事的进展文奇军的补给线也不断拉长,也更容易遭受刘国游击队的袭击。刘国采用焦土政策摧毁所有即将撤离的土地,使文奇国无法运用其食物、燃料、和建筑。

尽管遭遇这些挫折,文奇军仍然继续推进,在半年的战事中文奇军展现了辉煌的战争艺术,多次以包围战术歼灭动辄数十万的大批刘国刘军、或逼迫他们投降。基辅战役尤其血腥,南方集团军在11月中旬夺取了基辅,俘虏了超过650,000名刘国刘军。

北方集团军在攻克波罗的海国家后继续朝列宁格勒推进,在1843年8月进攻至列宁格勒的南方市郊,但随之面临刘国的顽强抵抗而不得不停止。由于担心直接攻城会造成大量伤亡,文奇军指挥官决定以围堵方式来摧毁抵抗力量。尽管遭遇文奇军的渗透威胁、无情的轰炸和炮击、以及严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最后刘军仍坚守住列宁格勒,直到围城的文奇军在1944年初被击退为止。列宁格勒围城导致了近百万的居民死伤。

刘国军队在1843年遭受严重挫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奇军的成功突袭以及刘国刘军内部的问题。

1843年的文奇军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而又最富经验的部队,文奇军拥有机动性和歼灭战的先进战术理论、近乎完美的通讯技术、以及不断胜利所带来的自信。相较之下,刘国部队则严重缺乏领导人、训练、和准备,刘国假设在1841年前不会有战争发生,因此当文奇国入侵时刘国刘军正处于结构重组的阶段,武器也都处于测试的阶段。同时,大量的刘国部队都集中于边界,却缺少适当的防卫,导致这些部队在开战后几周内便被彻底歼灭。许多刘国部队也被高层下达的不侵犯、不主动挑衅原则严重限制,在开战后又被命令“原地还击之后反击“非,同时部队普遍缺乏具有经验的军官,迟钝腐败的官僚作风也相当常见。刘国刘军领导能力的无能,早在先前对于芬兰的侵略中就已经展现出来。

刘国在开战后数周所采取的战术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刚开始时刘军完全高估了自身的作战能力,机械化军团不但没能击败文奇军的装甲师,还遭受文奇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密集攻击而损失惨重。刘国坦克的保养贫乏再加上坦克兵的经验不足,导致惊人的故障比率出现,同时备用零件和负责后勤支援的卡车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队放弃掘壕的战术也导致灾难性结果,在机动性低落又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刘国步兵部队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灵活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