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向南延伸

“他们以奋斗和拼搏强化了我们民族的意志,他们在自然和人类的面前显示着中国人的力量,他们凝聚和迸发出一种最高境界的精神力量,象征着全人类走向进步的信念。”

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对南极洲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7月—1958年12月)期间,有12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67个考察站。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考站和100多个夏季科考站。

遥远的冰封大陆,期待着东方大国的身影。

500多年后的第一次远征

1984年,中国人精神史中颇有深意的年份。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射落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处于巅峰状态的中国女排也斩获金牌,“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喊出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强音。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中国政府明确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同年,11月20日上午10点整,万里长江入海口。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准备出发(极地办资料图)

在轰鸣的汽笛声中,两艘大船缓缓驶出码头,向着地球的另一端进发。

这是郑和下西洋500多年后,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向浩瀚大洋远征——这,正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

纵观上下五千年,开放或封闭,远征或内敛,总是与国运的兴衰成败紧密相连。

从张骞凿空到玄奘西行,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开拓探索的基因。近代以来,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抛出历史进步潮流之外,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留下极其惨痛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南极考察奠定了根本前提。

早在1957年,竺可桢就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其一项重要职责就包括:组织将来的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1977年,国家海洋局明确“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规划目标。

1983年5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同年6月8日,中国向《南极条约》保存国递交加入书,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然而,这仅意味着拿到“入场券”。在《南极条约》体系中,缔约国没有参与决策权,而成为协商国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在南极建立一座科考站并进行过科学考察。

一段“苦咖啡”的经历,常被后人提及:

1983年9月,我国政府派出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琨等一行3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2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首次出席国际南极会议,他们的喜悦心情很快被浇灭。郭琨回忆,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时,会议主席拿起小木槌一敲:“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出会场!到户外喝咖啡!”“当时我们含着眼泪离开了会场。不在南极建立我们自己的考察站,我绝不会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1959年10月15日,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考察活动的12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经过磋商,签订了《南极条约》。经各国政府批准后,《南极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明确了南极洲应仅用于和平目的,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一年后,郭琨带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黄浦江畔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出征远航。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包括向阳红10号极地考察船的283名考察队员,与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的308名海军官兵。

克服狂风巨浪和长途航行的艰险,经过30天、11171海里的航行,中国考察编队于12月26日凌晨,缓缓驶入南极半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维尔湾。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乔治王岛(极地办资料图)

当地时间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北京时间1985年1月1日3点16分,中国新的一年开启的时刻。两艘登陆艇“长城1号”和“长城2号”,载着54名考察队员,迎着风雪登上乔治王岛,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洲飘扬。

“当时我举着大旗,大家伙就跟着上去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极的第一面国旗!这时候,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中国人终于踏上了南极的土地,梦圆乔治王岛!”郭琨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南极,时间就是生命。考察队能否抓住宝贵时间窗口,在严冬来临之前尽快完成建站任务,不仅关乎既定任务,更关乎生命安全。

建站队员在荒原上搭起帐篷,睡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蹚进冰冷的海水,在呼啸的寒风中,不分昼夜连续作战,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从登上乔治王岛到长城站全面建成,仅用了45天。

1985年2月20日,正值农历乙丑牛年的大年初一。上午10点,长城站落成典礼在纷飞的雪花中举行,让这个牛年春节有了特殊意义。

当时的随队记者金涛这样写道:“在这庄严时刻,我看见考察队员,科学家、船员和水手,军官和士兵心情激动,他们那被紫外线、严寒和海风灼伤变得黝黑粗糙的面庞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这个民族实在是期待了太久,太久……这是第一面升上南极洲的中国国旗啊!它见证了一个历史的时刻,也象征着南极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长城站落成典礼上考察队员的合影(极地办资料图)

今天,当我们透过当年留下的珍贵影像,看到遥远地球尽头一张张坚毅的面庞,仍能感受到首闯南天的民族英雄们的内心力量。这些面孔,代表着一个生机勃发时代来临的气息,写照着一个古老民族向着广阔天地勇毅开拓的崭新气象。

“在自然和人类面前显示着中国人的力量”

长城站建在南极大陆边缘的一个小岛上,位于南极圈之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南极。长城站建成不久,中国人开始了向南极腹地的进军。

1988年10月20日,山东青岛胶州湾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码头,116名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员乘坐极地号科考船,驶向遥远的茫茫海天,目的地是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这也是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核心任务是建立中山站。

极地号是抗冰船,并非破冰船,在高纬度冰海区航行面临着风险。随着进入极地浮冰区,意外发生了:大片浮冰向船体冲撞过来,极地号船头吃水线以下部位的钢板竟被撞破一个洞。“伤口”越撕越大,破洞逐渐发展成近1米见方的大小……

万幸的是,破洞所在的艏尖舱是密封的,海水灌入后不会进入其他舱位,不至于对船只安全构成大威胁。考察队做出决定:极地号带伤继续航行,同时加强监测监控。

当极地号终于闯过浮冰区,到达普里兹湾,一条10多海里宽、两三米厚的陆缘冰带阻挡了前路。用了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极地号被困22天。

好不容易冰情有了变化,极地号乘机绕过冰山冰丘,到达距离登陆点400米处,准备卸运物资。就在这时,中国极地考察史上极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

1989年1月14日22点35分,极地号左舷约0.8海里处的巨大冰盖发生特大冰崩。高耸的冰山轰然崩塌,海水被激起数十米高的巨浪,卷着楼房般大小的碎冰横冲直撞,迅速布满前后左右约10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崩产生的爆炸声响彻普里兹湾上空。第一次冰崩后,又接连发生3次大冰崩。

执行过6个南极航次任务的极地号科考船(极地办资料图)

为防不测,考察队做出紧急情况下弃船保人的决定,并用直升机把一部分队员转移到陆地上。生死关头,队员们没有畏惧。许多被宣布离船上岸的队员找到考察队领导,要求自己留下、别人先走。全船人员各就各位,有的把贵重仪器搬到上层船舱,有的将公文要件装进密封包裹……

1月21日,变化莫测的南极海冰发生戏剧性变化。极地号前方的两座冰山因移动速度差异,中间出现一条狭窄水道,考察队果断决定让极地号从这条狭窄水道冒险冲出去,终于突围成功!

此时,考察队面临着建站时间所剩无几的严峻局面。为赶在普里兹湾冰封之前撤离,他们决定采取边卸运物资边建站的方式。一艘运输艇和两艘驳船在冰海之间不停驳运,站上施工争分夺秒,30多天不间断奋战,在南极再次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1989年2月26日下午3点,中山站落成典礼举行。多番曲折惊险,终于如期建成中山站,如何不让大家感慨万千?

中山站落成典礼(极地办资料图)

典礼上,考察队队长郭琨的一席话令队员们潸然泪下:“全体队员凝聚着为国争光的巨大动力,一个思想一个目标,誓夺建站的胜利。从奠基到落成仅仅用了32天的时间,中山站在茫茫一片冰雪荒原的南极大陆上,神奇般地倔强昂扬地树立了起来,这一奇迹在我们中国人民的手里出现了。”

中山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的中心从西南极转到东南极。此后,一批批中国科考队员正是以此为基地,一次次向南极内陆腹地的深处挺进。

回顾这些万险千难、九死一生的南极往事,更加深感历史如何在前人的肩膀上书写。

在建中山站的这次考察期间,拍摄了一部纪实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通过真实记录此次考察过程,以还原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故事。

电视剧最后,有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镜头。考察队队长乘直升机盘旋在长城站上空,向留下越冬的队员告别。透过舷窗,他看到队员们在洁白冰面上摆出的巨大红色“长城”字样。

此时,铿锵的画外音响起:

“请永远记住这群不畏艰险,以极大勇气面对惊涛骇浪、风雪严寒和死亡考验的南极英雄们吧!他们以奋斗和拼搏强化了我们民族的意志,他们在自然和人类的面前显示着中国人的力量,他们凝聚和迸发出一种最高境界的精神力量,象征着全人类走向进步的信念。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华民族完全能够攀登科学的最高峰和走向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