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语言作为人类彼此沟通的工具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具有一种刚柔并济的力量,在推进人类进步和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自主权国家创建以来,国家间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原因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在处理和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或诉诸武力通过战争途径,或借助外交通过和平手段成为主权国家的基本选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充分展现出尚武从戎的将士们在金戈铁马、刀剑铿锵的战场上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英雄本色。与此同时,作为独特群体的外交人员,在维护和拓展国家权益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像战场上的将士们那样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御敌于外,但他们胸藏百万雄兵,以语言为利器,在谈判桌上,纵横捭阖,唇枪舌剑,决胜千里;在彼此问答中,破拆敌谋,消弭矛盾,瓦解对手,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的目标。

毫无疑问,外交人员虽无战场将士横刀立马、投鞭断流、横扫顽敌的武力,却也不乏陈词慷慨、力挽狂澜、气吞山河的威势。“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之谓也。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在外交领域,语言的作用尤为彰显。较之军事战场上的两军对垒,阵线分界,真刀实枪,外交领域面临的问题则更加盘根错节,犬齿交错,隐晦不明。在波诡云谲、阴晴交替、瞬息万变的外交舞台,对外交语言的运用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兴衰续废、个人的荣辱悲欢。

外交语言是国家间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语体,其功能独特,风格殊异,含义复杂。常言道:当外交官说“是”的时候,也就是“也许”;当外交官说“也许”的时候,也就是“不”;当外交官说“不”的时候,就不是外交官了。在外交舞台上,笑脸相迎,却口蜜腹剑;温情脉脉,却底色狰狞;觥筹交错间不仅是欢歌悦曲,笑语盈盈,也常常有刀光剑影,危机重重;听似不经意的话语,实则经过了深思熟虑;听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实则意图明确,指向清晰,受话者在“蓦然回首”间,幡然醒悟,品出话语的奥妙,理解其含义真谛;看似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举动,实则是经过千思百虑蕴含着深意的有意为之,蓄意为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外交人员而言,外交语言是他们驰骋外交舞台的利器。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古今中外杰出的外交家都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利器,守疆卫土,御敌于外,出色地完成其所肩负的外交使命。

“读懂”是“说好”的前提。外交语言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虚实并至,真假相糅,让人扑朔迷离,如雾里看花,取舍踌躇。在运用外交语言的过程中,“读懂”是首要问题。只有“读懂”外交语言,才能了解相关方面话语活动的目标、本质、策略及技巧,并做出有效的回应,实现“说好”外交语言的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外交进一步成为各主权国家实现其利益、捍卫其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的外交战略、外交策略及外交技巧等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加强。为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外交活动的目标,外交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家外交战略,掌握国家外交政策,熟知外交技巧,还必须学会运用外交语言。

本书将语言学与外交学结合,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的运用外交语言案例的分析,阐明外交语言的语体特色、发展规律、语用策略及语用技巧,解决如何“读懂”外交语言的问题。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参与本书写作的有:王一民、聂婷、韩海宾、张婧、麻梦倩、崔潇、潘帅孜、刘小燕、任鹏飞、张智琦、李烨辉、李杨薇、冯小桐、戴湛轩、仪修稷、刘桦葳、高杉、陈珂、王译霄、张正、李唐、巩亚妮、李聆溪、吴雨萌和仪名海等。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疏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极具专业性的建议使作者受益匪浅。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本书能及早与读者见面,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仪名海

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