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读懂30部经济学经典
- 郭泽德 宋义平 关佳佳
- 6132字
- 2023-07-27 16:16:48
02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立
战后繁荣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师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据说,凯恩斯在出任英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时,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中,一度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可以说,凯恩斯曾是一位自由贸易论者。
但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的代表作,摒弃了当时的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理论,标新立异地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变的第三次理论革命,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经济学著作,与《国富论》《资本论》并称经济学三大巨著。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929年,从新型资本主义市场的美国刮来了大萧条的飓风,它席卷了几乎当时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次经济大萧条被认为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它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原本的执政政府,在德国更是推动了纳粹党的上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大萧条被很多研究者看作是社会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之后,集合生产资料的需求与生产资料被个人大量占有之间相互矛盾的结果。
大萧条的愈演愈烈,被认为是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大规模债权人。其实,在美国之前,凯恩斯所生活的英国已经是一大债权国。同时,英国国内的制造业也从“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也就是说,英国既无贸易带来的资金支持,也无国内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环境。在萧条中,英国有500万~700万人失业,这个数字狠狠打击了当时主流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
此时的凯恩斯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派关系密切,布卢姆茨伯里派是一个提供剑桥大学毕业生聚会的非正式团体,团体成员时常讨论改变当下人们思想的话题。正是这一经历和众多排着长队等待工作的英国人,让凯恩斯一反之前的立场,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重新审视了重商理论中的政府干预手段,继承了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蒙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经济萧条理论。他开始批评只注重分工的收益和完全放任的自动调节方式,相信保护政策能带来贸易顺差,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以此来刺激经济,进而维持繁荣,最终以此来解决就业问题,这为“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策脉络。也因此,凯恩斯一度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后世评论他的宏观经济学可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以及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二、研究对象:资本主义非充分就业均衡
在大萧条背景下,政府的经济政策最应追求的是充分就业,所以凯恩斯强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非充分就业均衡,即主张政府要致力于提高就业水平,来挽救即将崩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在凯恩斯看来,充分就业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需要在两个限制因素下进行定义:
· 第一,充分就业必须是当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却不会引起就业量增加时的就业水平;
· 第二,充分就业必须是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为维持固定产量只提供了最低工资时,所达到的就业水平。
对于失业,此时的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并不承认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他们认为,经济供求均衡时,便不存在失业的情况。而现实出现的失业则被他们分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种。
·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暂时失业;
· “自愿性失业”则是因为法规滞后、职工集体谈判、人类惰性等原因,不接受现行工作条件而产生的失业。
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的概念,就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凯恩斯看到了1932年美国出现了失业的问题,劳动者显然不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固执地不愿被消减工资而造成失业。因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商品没有销路,哪怕工人愿意按低工资被雇佣,厂商也不会增雇工人。
所以,在当时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旦“非自愿失业”比例过大,就表明国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情况,这也意味着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改进和提升。当然,凯恩斯表示,充分就业也不等于全部就业,它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情况。也就是说,充分就业会伴随着一定的自然失业率存在。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自然失业率界限,这也是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6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3.5%~4.5%,即95.5%~96.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4.5%~5.5%,即94.5%~95.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5.5%~6.5%,即93.5%~94.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理论上,不存在劳动力人口就业率等于100%的情况。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提出,政府需要主动出台政策去调节有效需求,比如,刺激私人投资,为扩大个人消费创造条件;促进国家投资,通过公共工程、救济金、教育费用、军事费用等公共投资,抵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政府通过实行累进税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三、理论核心:有效需求原理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建了属于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有效需求原理和乘数原理。其中,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实际上,有效需求原理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820年提出的,以预测资本主义发展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凯恩斯以就业理论为出发点,进行了重新构建。有效需求是指整个市场范围内,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就业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有效需求就是它收回成本叠加它取得最低利润时需要的就业量。这个时候,如果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不足,产品就会产生滞销,生产规模也会缩减,随之而来的就是用工量缩减,此时工人出现失业。
所以,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当市场的总需求价格大于企业生产的总产品价格时,企业才有利可图,才可以进一步雇佣工人、扩大生产,一旦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产品价格,企业就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那如何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呢?这就必须从消费结构来分析。比如,一个人的收入增加了,他的消费显然也会增加。但实际上,他完成所有消费之后,还是会有一部分收入剩余下来变成存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这部分存款用于社会投资,这就相当于扩大了除消费以外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是投资和消费的总和。如果我们让每个人的存款都变成投资,那么整个社会的需求就增加了,同时整个社会的就业也增加了,这就是通过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的方法。
凯恩斯最伟大之处在于,为研究提高总需求的方法,他构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分析: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
· 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指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就是消费倾向,说的是一个人会使用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在此基础上,他又构建了收入变化量与消费变化量的函数关系,即边际消费倾向。这可以说明收入与消费变化后,这个人最多会使用多少收入用于消费。
这个时候,凯恩斯发现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当一个人的收入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他用于消费的部分就开始减少,这是基于这个人“谨慎、远虑、筹划、改善、独立”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而不是富人因为钱多就尽可能多地购买消费品。
·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人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可以用资本的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比率表示。在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中,也出现了递减规律。就是说一个人,他会觉得自己投资到一定量时,投资越多,收益却会越低。这是因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10个人挖一条水渠需要50天,增加到50个人时,挖一条水渠需要10天,那么增加500个人时,挖一条水渠需要1天,但是此时将工人增加到5000个人时,显然也不能实现两个多小时就挖完的情况,会有很多人被闲置,他们即使从事生产活动,也不会再产生效益,实际上资本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 所谓的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对于手握货币的需要。因为人们总是觉得,相比于不好变现的房子、古董等投资品来说,货币显然可以在更多时期、更多情景下产生作用,比如日常交易、预防意外开支等。出于这些目的,有些人还会选择在市场上出现货币短缺时,将货币存起来,之后用更高价格出售给需要的人,这也叫投机动机。
人们的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这也是人们的正常需求。而货币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则是市场利息率,利率太高显然会促使人们存钱,而不会消费和投资,同时还能造成投机,但是利率太低,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2008年之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提高货币流通性,刺激经济,但是利率过低时,人们会无限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就出现“流动性陷阱”。所以,2016年,美国经济出现持续性的温和扩张,失业率开始下降,于是美联储决定加息,以解决“流动性陷阱”问题,且为未来所需的宏观调控预留空间。
所以说,了解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投资和消费的愿望,以实现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从而刺激经济和提供就业。
四、理论基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乘数理论
经济学学者认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它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同时,为使国民收入增加,国家可以采取减税和降低利率的方式来促进投资,也可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的财政手段,利用“乘数理论”来增大投资的效益和提高就业。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构建了简单国民收入模型,该模型在价格水平、利息率、投资水平固定的情况下,分析了社会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表明: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总需求就可以决定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也会减少。
在凯恩斯构建的另一个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点的模型中,当价格水平、利息率、投资水平固定以及投资与储蓄相等时,便会出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点。该模型表明:当投资增加、储蓄减少或者投资增加、消费减少时,均衡国民收入也将增加;当投资减少、储蓄增加或者投资减少、消费增加时,均衡国民收入也将减少。
为了使国民收入增加,增加投资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财政政策的选取正是以此为依据。当国家决定增税,就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税赋负担,那么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能力必然减弱;当国家采取减税措施,就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赋负担,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必然会增加。同样,当国家出现一笔购买性支出,就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也意味着增加了社会投资需求。
所以,在凯恩斯理论中,国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负,都可以达到增加社会总需求,同时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人们是否愿意再加大投资,则需要考虑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的固定利息收益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这里说的利率,是指剥离通货膨胀率的真实利率。因为凯恩斯认为,只有当银行利息的收益大于人们投资项目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时,人们才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一旦银行利息收益小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时,人们则会将钱投入项目,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收益,这也是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的依据。因为从社会角度看,如果项目投资收益固定,那么利率上升,投资需求量就一定会减少;如果利率下降,投资需求量也一定会增加。
(二)乘数理论
除了国家需要调整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扩大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国家类似购买性支出的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也必不可少,这里又引出了著名的“乘数理论”。乘数理论是指,当一个人大量投资一个项目,或者国家资金投入一个项目,除了该项目获得增益,与该项目相关的其他项目也会获得收益,最终会带来成倍的社会收益效果,就像是杠杆原理。所以,凯恩斯认为,如果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那么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长。比如,国家投资修建一条公路,国家将受益的不仅是过路费,还包括修建和维护公路、公路运输、运输所产生的交易、交易所催生的生产、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制造等环节中的新增就业和税收收入。
另外,凯恩斯也表示,虽然投资可以在项目或者行业之间产生连锁反应,但是如果相互影响的项目或者行业中存在技术制约,那么乘数作用也很难发挥作用。
五、理论启示: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揭示国家干预的最好时机
凯恩斯认为,投资行为的变动是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历史上,经济总是处于一种向上发展,继而向下回落,又复向上的周期性运动中。
(一)经济的繁荣与恐慌
凯恩斯将经济的周期性运动过程分为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并且他认为,其中的繁荣和恐慌阶段是宏观经济学尤其需要重视的阶段。
繁荣时期,人们会对资本未来收益保持乐观态度,于是人们致力于加大投资,利率出现下降。因为投资加大,生产扩张,必然催生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在大幅提高。而产品成本的提高一定会带动资本边际效益下降,即资本的收益开始下降。但如果市场上的投资者或者投机者没能看到这一系列变化,他们还会对投资保持乐观并进行追加投资,那么很可能出现总供给过大、市场均衡崩溃的状态。
于是,市场正式进入恐慌期,投资者开始大量撤回投资,并对未来预期下降,投资量萎缩,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增大,进而出现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信心仍旧不足,所以会依旧保持投资不振、生产萎缩、就业不足等状态。在这段时期中,如果不加以干涉,任由经济萧条持续下去,将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让市场出现很多空白,如形成投资机遇、资本边际效率逐渐恢复、利率降低、投资逐渐增加等,于是经济发展就进入复苏阶段。
所以,凯恩斯认为,要解决繁荣期经济过热、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就需要政府及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比如,调节消费倾向,刺激消费;调节投资诱导,即通过提振投资者信心、刺激投资的形式,来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国家很多诸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种都可以调控消费、储蓄、投资三者的比例,让经济向扩张或者紧缩的方向发展。而在长期调控中,也可以采取提高或者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来影响消费倾向。
如果国家达到充分就业,就预示着劳动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这个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当非自愿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就需要增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提高物价,从而减缓就业压力。
如果政府在不能直接控制国内利率和其他投资引诱的情况下,增加国际交易顺差可以成为加大国内投资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凯恩斯也提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政府还是应该将扩大国内需求定为宏观政策的方向。因为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如果各国一味追逐出口顺差,势必会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可能使各国都遭受损失。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