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一、中医妇科水血学说之肇始

每一门学说的发现,都有一个可以追溯的源头。1991年我编写了《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因此,对于当时可以阅读到的我国历代妇产科著作,都做过一番仔细的审阅。2017年,我对该书做了改写,阅读了更加丰富的妇产科著作,发现最早提出中医妇科水血学说的观点,是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文中称:“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这两条原文若作今译,便是少阳脉微弱,为三焦疏调无力,决渎无权;少阴脉细,为肾气虚弱,主水乏力。男子出现这类脉象,就会小便不利;妇女出现这类脉象,就会经水不通。月经为血,血流动不利就成为水,故(经水不利引起的水肿)称为血分。问道:患病有在血分,有在水分,如何区分?老师回答说:经水先闭,后患水肿,称为血分,此病难以治愈;先患水肿,以后闭经,称为水分,此病容易治愈。什么原因呢?水肿消退了,月经就自然来潮。这是最早从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疗效四方面阐述中医妇科水血学说观点的文字。

《素问·标本病传论》中称“病有标本”,可见当时已经具备了治病必求其本的观点。对于因水肿引起的闭经——水分,治水自然是一种治本的方法;反之,对于因经闭引起的水肿——血分,治血自然应该也是一种治本的方法。虽然张仲景仅提出“去水,其经自下”,而没有提出相应的“行血,其水自消”的主张,但这应该是一种隐而不言的笔法,或许就不提血分的治疗,那是“此病难治”的缘故。

为何张仲景提出的“水分”与“血分”,在治疗效果上两者有易难之分?“水分”病“去水,其经自下”,而“血分”病则“此病难治”呢?原因在于“水分”的病位相对较浅,“去水”方法众多,疗效较好,相对容易获效,而“血分”的病位相对较深,治疗方法不多,疗效难以肯定,行血就比较困难。

由于以上条文均收录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论及的疾病仅有互为因果两种——经闭与水肿,通篇也没有关于男人类似疾病的论述,可见像这类互为因果的疾病在仲景看来,当时也只发生于妇女。由于该条文并不归入妇人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因此,后人往往将其视为仲景对内科中女性水肿疾病的一个论述,而并未将其归类为妇科专病来特意看待。其实就连张仲景本人也万万没有想到,他提出的这一临床现象,竟为日后妇产科一门新的学说——中医妇科水血学说,开启了一扇待人叩响的探索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