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络对女性生殖病理的影响

中医妇科疾病归纳起来包括经、带、胎、产、杂病诸疾,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究其原因,外因有寒、热、湿邪;内因有情志、饮食、房事过劳等,最终引起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情志等生理功能失调。

冲、任、督、带四脉在女性经、孕、产、乳等生理功能和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冲任二脉的,为后世医家诊疗妇科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冲脉为病,女子不孕。”《素问·骨空论》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到明清时期冲任理论趋于成熟,《妇人大全良方·博济方论》中总结:“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也。”

1.冲脉为病

《黄帝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为病,不仅可表现为气机逆乱,也可表现为气机下陷,如少腹坠胀即为冲气下陷之证,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少腹下坠,冲脉虚也。”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载:“冲直而通,故谓之冲。”冲脉以通为用,若冲脉为病,则易为冲气上逆,可出现为逆气里急,如胃失和降,则见妊娠恶阻;如血随气上,可致经行吐衄、倒经。冲脉为病,还可引起少腹拘急作痛、季胁部支满而心烦、崩漏、停经、不孕等。

冲脉不通的原因不外乎寒凝、湿热、血瘀。如《金匮要略》总结道:“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结热中,痛在关元……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若寒邪客于冲脉,致血海凝滞则可见月经延期,量少色黑,有血块,经期腹痛等,出现“冲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的病证。若冲脉血海有热,热迫血行可见月经量多。冲脉从少腹内浅出而环绕阴器,故湿热下注可见外阴瘙痒、溃烂。冲脉达于咽喉,环绕唇口,若冲脉浮火上冲,耗伤阴液则见经期口糜。冲脉不通可由瘀结引起,而瘀结之产生,可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七情郁结等因素所导致,亦可因产后恶露未净、瘀血凝结而发生。当然冲脉不通的原因,还包括虚损。“冲”脉之“冲”,还有壮盛的意思,所谓“冲为血海”。《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受十二经气血,其气壮盛而上下通行。冲脉血亏,多源于心、肝、脾虚损,化源不足而致血海枯少,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经迟、闭经、产后乳少等。

2.任脉亏虚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为病,多为任脉之精血亏虚、任脉虚寒、任脉不固等。“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任脉精血虚衰,胞脉闭阻,地道不通,则导致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而任脉虚证多由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所致。任脉亏虚,气血虚弱则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女性胞宫血亏则月经量少、色淡、质清;肾精亏损则见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元阳不能温暖下焦,可有痛经而喜温喜按,月经色暗,见血块,月经不调等;元气不固则月经淋漓不断、带下绵绵、阴挺;任脉气血不调,胎元不固则堕胎、小产、滑胎。任脉实证多为寒凝、湿热所致。黄元御《素灵微蕴·带下解》曰:“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搏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寒邪凝于任脉而滞于胞宫,气血凝滞则经期后延,量少色暗,可出现阴痛、少腹冷、月经失调、闭经、不孕、崩漏、带下等。若湿热由任脉郁于胞宫,则津液溢泻,可见阴中赤白绵绵,热邪客胞中,煎熬阴血,则月经量少、质稠,若热迫血行则月经多、色红。

总而言之,冲任二脉损伤,是妇产科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李中梓《内经知要》云:“女子诸证,虽由督脉所生,实亦冲任之病。”《诸病源候论》曰:“月经不调为冲任受伤,月水不通为冲任受寒,漏下乃冲任虚损。”若冲任脉虚或受损,不能下注胞宫则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等。若冲任脉不固则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漏、经行吐衄等。《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血瘀冲任则可闭经。”若风寒之邪于经期或产后直犯冲任,致冲任脉积寒,则出现月经后期、痛经、不孕等病;若外伤、金刃、虫毒损伤或孕后跌仆闪挫,伤及冲任,致瘀血阻碍冲任脉,阻滞胞宫,则导致崩漏、痛经、闭经、癥瘕、胎漏等。

3.督脉失统

奇经八脉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受督脉的阳气支配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黄帝内经》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督脉病证常见脊柱、腰骶等督脉所过部位的僵硬、疼痛、下坠、畏寒、酸楚不适以及背部气上冲之疼痛、经漏、带下等,临证常以此为辨证要点。督脉者,总督诸脉,乃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女子不孕。”女性的生殖功能与督脉有关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督脉行于人身之背,统摄人一身之阳气,充溢人之脑髓,且督脉又以精血为本,故督脉虚证多为精血亏损或阳气衰败等。若督脉气虚,阳气不运而寒凝下焦,症见腰背脊酸冷,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经期后延,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白带清稀,或宫寒不孕等。督脉实证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导致督脉经气闭阻而产生。若为风寒入侵,通过督脉闭阻于胞宫可见月经延期,量少色黑,有血块,腹痛拒按,得热痛减,带下稀白等。若为湿热侵犯督脉则可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质稠色红,带下赤黄、有臭味等。

4.带脉不和

《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纵之意,即带脉为病的主证是腰腹胀满冷痛,如坐水中。《金匮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释为:“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因此带下病可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女性带脉之下的疾病,可因虚劳、寒凝、气滞、血瘀或情志不畅所引发。而妇科常见的月经病、阴道炎、不孕症甚至流产可能都与带脉相关,西晋王叔和在《脉经》提到:“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经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明朝李时珍也在《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中指出:“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清朝傅山指出了带脉与胞胎不固的关系,在其所著的《傅青主女科》中说道:“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因此如果带脉通调,约束有力,则胞宫藏泄有时,气血调达,升降有序,脏腑安和。一旦带脉失和,不但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十二经及冲、任、督气血运行紊乱,还令胞宫藏泄无权,影响生殖功能,引发诸多妇科疾患。带脉病实证包括寒湿证、湿热证,虚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寒湿浸淫下焦,带脉不固,冲、任、督受累,则见带下色白无味,胞宫寒冷则见月经不调、痛经、经行腹泻等。若湿热之气下注带脉,则可见带下色黄腥臭,阴痒,月经先期、量多色赤等症。若带脉气虚不能约束诸经,则见带下绵绵、淋漓、清稀无味,月经不调甚至崩漏。若中气下陷,带脉失约,失去维系胞宫的作用,可致阴挺、胎漏等。

不只是以上四脉,胞络在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络具有环流全身经气、渗灌周身血液等功能,胞络中气血旺盛、输布渗灌正常则胞宫得养。胞络失养或损伤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七情、痰饮、瘀阻,形成虚实两种病机。若久病或过劳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气血虚,致胞络中络气郁滞不通,可发生痛经、月经先后不定期、不孕等。若经期产时,忽视卫生,感染邪毒,或情志过极影响胞络中气血运行,导致湿热之邪损伤络脉,令胞宫失养,可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产后发热等。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寒湿之邪侵袭胞宫,胞络为寒湿凝滞,可致痛经、闭经、癥瘕等。外伤或房事不节,血瘀、痰浊壅滞胞络致血不循经而为月经过多、崩漏,或致胞络瘀阻或瘀塞则出现痛经、子宫肌瘤等。

此外,脏腑所属的经脉与脏腑相连,可因为脏腑功能的变化对女性生理产生影响。如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若肾气不足,冲任不固,封藏失职,可致崩漏、带下增多;若肾阴亏损,精亏血少,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可出现月经后期、月经稀少、闭经、不孕;若肾阳不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为寒凝,则会导致月经后期、月经稀少、痛经、闭经、不孕。肝主疏泄,喜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冲任之脉失于调畅,血海蓄溢失常,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崩漏;若肝气郁而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甚至经行吐衄。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而冲任又隶于阳明经,无论是血海满溢形成月经,还是妊娠之时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均需要充沛的水谷精微滋养及精血的化生。若脾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增多等。胞宫所需的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均有赖肺气的推动,若肺气不利,则气血运行不畅,精微不能输布于胞宫,久而为病。《素问·评热病论》中言:“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说明心与胞宫由胞络直接相联,当胞络气血障碍达到一定程度时,心可以感觉到胞络闭阻造成的疼痛。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亏,心气不通则血瘀,胞脉失濡失畅,导致胞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