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瑶医医道的形成与发展 

一、瑶医医道溯源

瑶医药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同时又有着非常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在形成过程中,瑶医药不断受到广为流传的民风民俗观念、宗教文化信仰与生产生活习惯的渗透,而且这些因素又融入其理论架构,甚至作为瑶医药的一种“原核”,逐渐形成日趋完善的本民族医药体系。几千年来,瑶医药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优势,始终立足于民族医药之林。

在研究探讨瑶族民俗民风时不难发现,其中体现了瑶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瑶族自身的风俗习惯对本民族医药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瑶医药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民族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体现了瑶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源流具有相关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之,各少数民族医药离不开中华医药这块沃土的滋养和抚育,而中华医药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壮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瑶族先民频繁迁徙,“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各种医疗工具,并学会如何鉴别百草精华而疗疾,从而谱写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瑶医药史。本节拟从文献、考古、传说、山歌、民俗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瑶医医道的溯源进行探求。

(一)文献探源

由于瑶族没有完整的文字体系,瑶医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关于瑶医药的记载,并没有专门的典籍,从某些古籍文献中可查到一些零星记载。

瑶药以草木树皮为主。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的首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书云: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当时人们已经能较深入地利用木皮和草实,也就有可能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药用价值。宋代,对瑶医药的记载就较多了。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瑶族先民当时通过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宋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了瑶家的圣药灵香草。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炮制方法及销路:“瑶洞及静江、融州(今广西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广西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

早在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掌握了灵香草的特殊炮制方法。因为生鲜的灵香草其气味并不香,在烈日下暴晒也没有浓郁的香味,只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才能香气四溢,且药效最强。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对灵香草的炮制及药用的记载,但距瑶族先民对灵香草的认识,却晚了200多年。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有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当时瑶族先民的用药已经相当普遍,就连寻常的村姑,都“以寻药挑菜为事”,瑶医药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广为流传。

从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可看出瑶医药的广泛流传。如《记录汇编》云:“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乐昌县志》载:“(乐昌县)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茶、材木运入市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云:“瑶人,盘姓,古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载:“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不难看出,瑶族人民利用本民族独具特色而又丰富的药物资源及医疗技术,进行商贸交易和行医,提高了本民族的社会影响,并得到了其他民族的肯定和赞扬。虽然是些粗略的记载,但它们展示了瑶医药的悠久历史及瑶族人民以医药为桥梁与各民族进行联系沟通的事实。

(二)考古探源

文物考古的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瑶医药历史的源远流长。如在长沙东郊马王堆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至今为止最古老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有记载熏洗八方,与南方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熏洗方是一致的。熏蒸疗法是用烟雾、蒸气、药液温熏或淋洗肌肤与灵窍的一种古代疗法,具有发汗、透疹、祛风、开窍、解毒、杀虫、补虚和止痛等功效。《五十二病方》中还有关于发泡药罐的记载。发泡药罐疗法属拔罐法,古称角法。曾任广西勾漏令(现广西玉林市北流市)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广西瑶族等民间各种角法,为广西各民族开展角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北流仍有葛仙翁丹灶遗址。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展出的金秀出土宋代香炉,也表明在宋代当地瑶族已经有了预防保健意识。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一带出土的东江墓葬遗物中,发现了一些芳香性药物,其中大多是含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瑶族先民很早就以佩戴此类药物来辟秽,避免传染疾病,并称之为“药佩”。将一些含有芳香性、挥发性成分的药物装入饰物中,做成药佩,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类成分,可徐徐散发出来,经肺的呼吸,进入气血循环,对心、肝、肺及一些脏腑器官起作用,有芳香辟秽、祛邪解毒、清热消肿、散风止痒和安神定志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瘟疫、邪毒、风疹、瘿肿等。常用药物有白芷、辛夷、藿香、薄荷脑、冰片等,具有通窍、散结、消炎、抗菌之功效。可见瑶族先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和讲卫生、预防传染病的良好习惯,以药配做随葬品,其目的可能是为了皮肤消毒,防腐杀菌。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发现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一号墓有7个殉葬人,经鉴定,均无伤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杀。这就是当地瑶族聚居地区使用毒药杀人的例子。瑶族聚居地区毒药很多,据广西地方文献和中草药普查的资料记载,就有砒霜、铅粉、鸦片、苦刎、羊角扭、断肠草、野菊、曼陀罗花等。瑶族人民认识了毒药,同时探索、总结出了解毒药。如用甘蔗、猪腰子、山狭骨等解箭毒,用黄藤、雍菜汁、山豆根、黄连、芭蕉根等解诸药毒,用钩吻、黄药子、蜈蚣等解虫毒及蛊毒,用橄榄、白豆蔻、白葡萄等解食物中毒,用甘草、白花藤、金钗股等解诸毒。

(三)传说探源

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如伏羲、神农、盘瓠、黄帝、尧、舜等,是某一特定时期整个原始人群在生产生活实践“播五谷,创医药”的概念化代表,是早期人类智慧的代名词。瑶族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具有悠久历史的瑶族,其医药肇始于原始社会时期,“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当时的人们集体采集、集体狩猎的生活劳动场景。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猛兽、灾害、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即开始了医药活动。如在外出打猎时,脚不慎被尖石所伤,由于偶然机会,坐在了某种草上休息,发现这种草会加快伤口的愈合,从而使植物药得以萌芽。由于他们不知何种动物可食、哪部位可食,经过多次尝试,便从此开始以动物脂肪、血液、骨骼或内脏等作为治病用药。

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相继被发现。《通鉴外记》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最初的医疗活动及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尽管是那么的偶然与粗浅,但这正是人类医药最伟大的开始。

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作为伟大的人类遗产,其在有关医药起源的神话流传中,形象地反映了包括瑶医药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的起源,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医药活动的概貌。

(四)山歌探源

山歌在瑶族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田间原野或家居木楼,还是在生产劳动或谈情说爱时,常常能传出悠扬悦耳的歌声,尤其逢年过节,寨寨摆歌堂、设歌会,男女老幼直抒胸臆,唱个通宵达旦。

现在广西的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一些有关瑶医药的山歌,虽然其流传的时间有多久已无从考证,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窥探到瑶医药的博大精深。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就传唱着有关三介公的歌谣,广西百色田林壮族有“祭瑶娘”的民间习俗等。三介公在当地人民心中,是一位品德高尚、除恶扬善、医术出神入化的医圣形象;瑶娘是一位医术高超、舍身救治民众疾病的伟大医者形象。从这些歌谣不难看出:第一,瑶族人民热爱瑶医,喜爱瑶医。瑶医以其特有的疗效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爱戴,而且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第二,古时确有瑶族人民在外行医的事实。瑶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是一个无从考证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瑶医确实历史悠久,而且医术精湛。第三,三介公、瑶娘作为古代瑶医的典型代表,在用其出神入化的医术治病救人的同时,还以其高尚的人格感染人,并受到包括瑶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崇拜与敬仰,为后代瑶医树立了典范。第四,在当时,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而且遭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和限制,但瑶医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说山歌给了瑶医药血与肉,赋予了瑶医药新的生命。

瑶族人民常把前人传下来的民俗药用防病养生方法编成歌谣传唱,如下便是沧海一粟:“春节菖蒲温辛香,内服外浴效验彰,四肢湿痹屈难伸,耳鸣头风五劳伤。菖蒲能祛瘟疟瘴,咳逆上气用亦良,常服骨坚颜面艳,延年益寿百年长。二月初一鸡矢糕,四肢湿痹预防好,三月清明黄花饭,肝炎目赤治效高。四月初八枫木香,枫枝插门户户唱,糯米饭同韭菜炒,不畏湿气与岚瘴。五月端午用雄黄,疗癣鼠瘘痔疽疮,雄黄早晚背身上,诸虫蛇毒不敢伤。白花韭菜粽粑香,草果浸液祛疟瘴,小钻五加诸味药,熏洗除湿去痹良。婚娶办席需槟榔,酒后代茶以御瘴,醒之能醉醉能醒,健脾和中补劳伤。小儿降生烧苍术,川连频咽时时知,满岁防病铜锁住,外出祛邪插桃枝。六十老人备命粮,初一十五食安康,鸡子蜜糖蒸饭上,久服强身百年长。”

可见,瑶族先民们利用一些较为常用的山中草药,并结合时令节气和饮食来治疗风寒湿痹、肝炎、瘴气等疾病。为提高本民族的防病治病能力,扩大瑶医药的影响,他们把这些内容总结归纳,提炼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山歌,便于瑶医药的传播和推广。

(五)民俗探源

民俗即民间风尚习俗,是民间集体传承和拥有的一种非制度性文化,是先民们历代相延传、积久而成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其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民俗有着鲜明的群众性、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瑶族的习俗风情是瑶族人民生活环境、历史遭遇、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我们仍可从其民俗中管窥瑶医药的早期形式。

瑶族人民好客,久负盛名,客人进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待客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喝“迎宾茶”“泡药浴”洗尘、品“接风酒”等一系列礼数,可见瑶族的待客风俗中处处体现着医药保健知识,这也是瑶医食疗、养生和预防保健的萌芽。

瑶族有许多自得其乐的大小活动达30余种,在这些传统的具有瑶族特色的活动中,往往进行一些竞技性项目,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与友谊,另一方面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