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徐桂华 胡慧主编
- 5228字
- 2023-08-24 14:54:5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和交感互藏五个方面。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相互斗争、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1.阴阳对立 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阴阳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处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之中。
2.阴阳制约 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即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约束、相互掣肘,从而表现出复杂的动态联系。《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是说动与静、阴与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实际上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是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没有制约。正是有了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才能取得阴与阳的动态平衡。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一成不变的、互不相干的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于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并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也是阴阳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矛盾是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就机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而言,其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则为阳(气),而其矛盾运动的过程即是阳化气、阴成形,即机体的气化运动过程,而气化的本质,也就是阴精和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亦即阴阳的对立、制约,进而达到统一的过程。
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物质及功能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就五脏而言,肾主水,属阴;心主火,为阳;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火才能不亢,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才能不寒。这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两脏间动态平衡,是人体内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当某些原因的影响,使机体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制约失控,相对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可导致阴阳出现胜负失调,产生疾病,即“阴阳失调”。如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降于肾,便会出现“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痊愈的过程,就是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和邪气(致病因素)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过程和结果。“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正气与邪气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二)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阴无所谓阳。所以,阴阳的相互依存,说明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且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为“互根”。正如清代徐大椿《医贯砭·阴阳论》中所谈道:“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2.阴阳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即阳生阴,阴生阳。就自然界而言,天气、地气的升降和云雨的形成,就是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精与气是构成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精有形属阴,气无形属阳,精是气化生的根本,是化生能量的源泉,没有精则无以化生气;气则是精功能的体现,也是精化生的动力,没有气则难以生成精。所以张介宾在《质疑录》中说道:“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在一个共同体中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协调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就是阴阳在事物统一体中相互为用关系的体现。结合人体生理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即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即阴为“阳之守”。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中医学中可用来说明人体生理活动中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上,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阴阳互损”“阴阳离决”等的病理变化。
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这是由于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对立双方,或本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因而阴和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如果阴和阳不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那阴和阳便不是处在一个统一体中,阴阳的相互转化也就不可能发生。
(三)阴阳消长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消,即减少;长,即增多。消长是指事物的盛衰变化。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立双方,一消一长、一盛一衰,始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处于“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中。发生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在阴阳对立制约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可产生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两种消长过程;而在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可产生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的消长过程。因此,阴阳消长运动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现为4种类型,即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此长彼亦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此消彼亦消(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表2-2,图2-2)。
表2-2 阴阳消长的4种类型比较表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由于阴或阳制约对方的力量加强或者减弱便导致了此类消长的产生。
①此长彼消:是以制约太过的“长”为主要内容,包含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两个方面。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增长而强盛,势必制约对方太过,从而使对方消减。以四时气候变化为例,从冬至春及夏,“阳长阴消”,气候由寒逐渐变热;从夏至秋及冬,“阴长阳消”,气候由热逐渐变寒。以人体病理变化为例,热盛则伤阴,寒盛则伤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②此消彼长:是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内容的,包含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两个方面。阴和阳任何一方的衰减,制约对方的力量减弱,势必导致对方增长,甚至偏亢。以昼夜变化为例,中午至黄昏及夜半,为阳消阴长;夜半至清晨及中午,为阴消阳长。以人体病理变化为例,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内寒。临床上常见的阴虚火旺证和阳虚阴盛证,其发病机理就是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
图2-2 阴阳消长示意图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由于阴阳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作用增强或减退便导致了此类消长的产生。
①此长彼长:即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资助,若互用得当,一方旺盛,则可促进另一方亦随之增长。临床上气旺生血,血盛助气,故治疗时,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皆以此为理论基础。
②此消彼消:即阴随阳消,阳随阴消。这是阴阳互根互用不及所造成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虚弱,无力资生助长对方,结果对方亦随之消减而虚弱。临床上常见到的气虚引起血虚、津亏导致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皆属此类。
2.阴阳的协调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阴阳双方如果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消长,则事物在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阴阳协调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为“阴阳自和”。正是有了阴阳的平衡协调,才保证了阴阳间一系列的主要过程和变化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人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的消长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假如阴阳的消长超过了一定限度和范围,便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自然界阴阳失调,便会出现自然灾害,如暴雨、冰雹等。人体阴阳失调,则生命活动失常,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生热”“阳虚生寒”等,都因阴阳消长超过正常调节范围所致。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一般都发生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变化,不外乎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开始,质变必须有量变的积累。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在量变积累上的质变,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超过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阴阳的转化既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也可表现为渐变的形式。炎热夏季突然雷电暴雨,气温骤降;急性热病患者高热体温突然下降,四肢厥冷等,即是突变的例子。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慢性疾病由实转虚等,即是渐变的例子。
阴阳双方之所以能够发生转化,是因为对立双方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因此,阴阳对立斗争与互根互用是阴阳可能转化的内在根据,动而不已的阴阳消长是转化的前提与基础。《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灵枢·论疾诊尺》说:“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所谓的“重”“甚”“极”,均是事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也就是说,阴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即可以相互转化,寒热到了“极”这个阶段即会互相转化。故《类经·阴阳类》中说:“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就四时气候变化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逐渐向寒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亦会逐渐向温热转化。此即四季“阴阳转化”的规律。其他如昼夜的更迭、自然界云雨的变化等,亦是如此,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天地之气的升降来说明阴阳的转化。
就生理活动而言,其抑制和兴奋的过程亦是相互转化,抑制属阴,兴奋属阳,故也体现了阴阳转化的规律。又如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亦即是阴阳的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而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本身就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即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只是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阴阳转化的条件不像反常情况下的“重”或“极”那样突然或明显。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或由阴转阳的证候变化则更为常见。例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盛,持续高热,大量消耗机体正气,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患者可四肢转温,面色转红,脉象转和,阳气恢复,即由阴转阳。临床上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都是阴阳转化的例证。应当指出,这些病证的转化,主要是由于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邪性质的差异、治疗方法正确与否,以及抢救及时与否等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导致病情的寒热、虚实、表里等发生转化。所以,阴阳的转化须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不具备一定的条件,阴阳的属性就不会转化。可见,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阴阳消长运动的结果。
总而言之,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阴阳在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五)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1.阴阳交感 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阶段),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2.阴阳互藏 是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藏一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二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以阳为根而化。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双方会失去相互资生与促进的联系。三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