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徐桂华 胡慧主编
- 1682字
- 2023-08-24 14:54:57
三、中西医护理理念相互渗透
(一)整体观念与整体护理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沟通,将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皮毛、筋肉、骨骼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同时,整体观念还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
现代护理学中“整体护理”的概念是美国护理学家Henderson于1955年提出,该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服务的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五个方面的护理。
从现代护理学中整体护理包含的五个方面和中医学中整体观念的内涵来看,两者都关注到人的生理功能,中医更加体现整体,重点强调人的整体性中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心理护理方面,中医的情志护理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详述,与整体护理强调的心理护理不谋而合;整体护理强调要关注人的社会、文化、精神层面的护理,这与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基本一致;中医强调的人与自然统一、“天人相应”观更是对整体护理的补充与完善。整体护理应该起源于中国。
护理学中这一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概念与传统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是完全相通的,要求护理人员在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不要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模式,而应立足于本国,在继承中医学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将中西医护理理念融会贯通,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
(二)辨病、辨症与辨证护理
1.辨病护理 中医学所认识的“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如“胁痛病”包括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阴不足等证候。而西医对“病”的认识,则注重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肝炎、胆囊炎、冠心病、肺炎等。中医学的“病”常常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病”来进一步认识,如“胁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所以,必须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和西医的诊断学对“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全面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有的放矢的护理。
2.辨症护理 症状是患者主观感觉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人患病后可以表现不同的症状,如肝炎患者会出现胁痛、纳差、乏力、恶心等。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抓住患者的主要症状,找出护理问题,确定护理诊断,再根据中医“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等护治原则,制订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高热、昏迷、便血、呕血、呕吐等症状,往往来势急,应立即进行降温、输血等对症护理,待病情稳定,给予扶正固本、益气养血等缓则护本的护理措施。
3.辨证护理 详见本章第二节中“辨证施护”相关内容。
4.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辨病、辨症与辨证护理的结合 要对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必须将辨病护理、辨症护理和辨证护理有机结合。在护理患者时,首先要确定患者患了“什么病”,表现“什么症状”,以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这是西医护理常采取的步骤。中医护理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分析,确定是“什么证候”。如中医的“胁痛病”,现代医学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主要症状为胁痛、发热、纳差、便秘等,此时还要辨别是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阴不足等证候中的哪一种证候,如是肝郁气滞证,在重点做好情志护理的同时,饮食上给予丝瓜、橘皮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如是肝胆湿热证,首先要做好降温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因“腑以通为用”,腑气通,则湿热解,饮食上给予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清热除湿之品,可用金钱草煎水代茶饮,忌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辨证”着眼于整体,把人本身的阴阳失调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护理,但对病的局部往往重视不够;而西医护理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为基础,注重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即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得较为深入、具体,但因注重局部病变而忽视整体。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明确了患的是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又了解了疾病在各阶段的本质表现。只有将“病、症、证”三者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才能使中西医护理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