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马烈光 章德林主编
- 1882字
- 2023-08-15 19:11:40
第五节 宋金元发展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在晋唐积累的基础上,受理学、运气、内丹等的影响,医学上又有李杲脾胃论、刘完素火热论、朱震亨滋阴论等学派的崛起,各家学术空前繁荣,共同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与完善。
两宋时期对医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政府设立了完善的医疗机构和管理系统,还专门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的医学典籍进行整理、考证和校对,使得大量典籍得以流传。宋代重视文士培养的政治特点,使得大量儒医进入医学队伍中,这一结构变化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对于中医养生学说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的养生著作大量问世。
金元是中医养生学说的创新时期,此时期由于朝代的更迭,长期战争频发,疫病广泛出现,且劳倦内伤疾病多发。当时推崇和盛行的经方、和剂局方等难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且和剂局方中大量温燥药物的运用,难以治愈当时盛行的火热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了新的中医体质理论学说的产生。
这一时期是中医养生学的蓬勃发展期,其养生思想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理学及内丹思想的渗透,养生更加注重从生命实质及改变人体内部环境,从根本上把握生命内在规律,来探讨增强抵抗力、延年益寿的方法与措施。受此影响,出现了以张伯端《悟真篇》为代表的内丹胎息气功修炼术。《悟真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宋以前道教的内丹学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丹修炼方法,强调内丹术在养生学上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气功养生的发展。北宋真宗时期,进士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包括服食、内丹、外丹、方术等养生资料,成为养生延年的重要文献来源。苏轼《苏沈良方》曰:“观鼻端白。”主张静功练气,《东坡志林·养生说》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即少食多动,保持健康。在多年的实践中,苏轼在按摩、身体修炼等方面颇有造诣,成为养生典范。朱熹主张“居静”“持敬”“调息”,以动静互济来养生,主张以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平心和气地对待物欲的诱惑,还强调饮食养生要以素食为主,劳逸结合。
其次,各家争鸣,养生文献颇多。宋元时期的养生文献主要分两大类:其一是养生的专门文献丰富实用。如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蒲虔贯的《保生要录》、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汪汝懋的《山居四要》、周守忠的《养生杂纂》及《养生类纂》、温革的《琐碎录》等,以及曾慥的《道枢》,该书有42卷,虽然记载的多为道教的养生理论及方法,被称为道教养生类书,但可供中医养生借鉴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二是综合性养生著作不断产生。金元医家学术的争鸣,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也促进了养生学的完善与进步。刘完素撰《原道论》,强调气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十分重视调气、定气、守气、养气的功夫;李杲对脾胃的重视以及有关元气的讨论,使脏腑养生理论和方法日益严谨而周密;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命题,使“养阴抑阳,去欲主静”成为主要摄生原则,“滋阴降火”不仅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同样也成为其养生防病的原则。这些都丰富了中医养生思想内容,至今仍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此时期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专著。书中按照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发病特点,在食治、药疗、摄养等方面均有涉及,认为老年养生当以顾护阳气为主,务使“虚阳气存”。《养老奉亲书》的观点对推动食疗学、老年病学的发展,以及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政府重视,民众普及。在政府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方书中,收入了许多养生内容。如《太平御览》设三卷“养生部”,还在“人事部”“饮食部”“药部”中收载大量养生资料。《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分别设有补益、食治、丹药、神仙服饵等专卷,收载的养生方剂甚多。《圣济经》为宋徽宗赵佶所纂的养生专著;医官赵自化撰《四时养颐录》,宋真宗改名为《调膳摄生图》;宋真宗选定唐郑景岫《四时摄生论》和宋陈尧《集验方》两部养生治病著作,并颁布天下。因此,政府的重视,无论是从养生方法的推广,还是从养生文献的保护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民间养生也蔚然成风,如姚称的《摄生月令》、周守忠的《养生月览》、姜蜕的《养生月录》、韦行规的《保生月录》、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瞿祜的《四时宜忌》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论述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十分精辟,且简易实际,奠定了食养食疗的基础。此外,还有宋代蒲虔贯发掘的“小劳术”、陈抟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及无名氏的“八段锦”,都是宋元时期著名的养生健身术。这些养生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实现推广、传播和大众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