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马烈光 章德林主编
- 2476字
- 2023-08-15 19:11:39
第三节 秦汉成形期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人口增多,经济繁荣,自然科学进步明显,从而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初步构建,养生之术广泛流行,中医养生学已具雏形。
这一时期,诸多帝王君主都是养生长寿的热烈追求者,在此社会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秦汉时道教已盛行,道家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武器,黄老学说得以进一步继承发展;西汉之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得以大力发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成长起来。道、儒、佛三教思想都对当时的养生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先秦以来的养生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不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内容,除《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及《灵枢》的《本神》《天年》《五味》等专论外,其余都散见于各篇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命学说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认识到人类生命是自然界包括天地、四时阴阳运转的产物,天地自然是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还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对个体生命的来源及生命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解释。
二是提出了整体观念。《黄帝内经》充分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概括说明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统一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既保持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又保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协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三是提出“天年”的概念。《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和规律,特别是对人体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延缓衰老的措施、方法。
四是明确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黄帝内经》把人体“正气”作为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关键,强调正气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以内因(正气)为主的养生思想,对养生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后世的许多养生方法,其出发点就在于健身强体,维护和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防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是提出以阴阳平秘为标准的综合养生模式。《黄帝内经》指出:“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把五脏的“得守”“得强”作为养生的核心问题,强调五脏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宰地位。这种以五脏为中心、以精神气血为基础、以阴平阳秘为标准的综合养生模式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色。
六是树立了全方位的养生大原则。《黄帝内经》在不同篇章中,为养生的各个方面树立了许多重要原则,尤其“圣人”“智者”“道者”所立圣贤之语,更是养生的基础性原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五大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圣人之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本神》的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等。这些原则不仅为后世医家所承继发扬,且一直影响至今,始终贯穿于养生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七是从反面提出了养生之戒,以警示后人。《黄帝内经》不仅从正面论述了养生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反面的伤生之行,谆谆告诫后世当努力避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举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等伤生劣习,从而将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教训与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的成功养生经验相对比,突出强调了养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反面教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经统计“上品”所载药物120种。其中注明久服之后可以达到“耐老”“增年”“长年”“不老”等效果的颇多,如人参、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杜仲等。
在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史上,佛家的“澄心”“顿悟”等认知方式、持戒守律的行为准则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养生家所认同或吸收。尤其是安息国僧人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东汉末年就已在洛阳地区流传,对当时的调息静坐养生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至后来广为流传的“止观”功夫,不仅成为佛教僧侣普遍遵行的修持方法,也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
秦汉时期,服食、行气、导引、房中等养生方法,以及各种神仙方术广为流行。道教创立后,又产生了很多炼养的方法。
服食术是战国以来流行最广的养生方法,源于神仙家服食“不死之药”的理念,初以服草木果实为主,后来发展到服用金石矿物乃至金石炼制的丹药。秦始皇、汉武帝还“亲祠灶”以烧炼丹药。此后直至晋唐的服石炼丹之风,即由此而起。
行气又称食气、服气、炼气等,是一种早期的神仙方术,主要以呼吸修炼为主,常与导引兼而行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当中,即有《却谷食气》之篇。
导引是另一种形体锻炼的方法,由来已久,至汉代更为盛行。《庄子》称彭祖为导引之士;《黄帝内经》记载其起于中原地区;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保存有44幅导引图式及题记;张家界医简《引书》,为流传于西汉初年的导引术专著;《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等书,从书名来看,有可能是导引文献;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五禽戏,也是一种导引方法。
房中养生也是早期的神仙方术,又称“房中术”,容成公、容成子及彭祖传说为房中养生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载录房中八家,共186卷。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杂疗方》及简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是现存最早的房中术著作。
道教成立后,又有很多自成特色的炼养法术。仅据《太平经》记载,就有存思、守一、存神、辟谷、胎息等。此外,符咒、斋戒、禁法等道教法术,据称也有某种养生之效。
东汉末年,《周易参同契》的问世,表明外丹炼养已经十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