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高希言 王威主编
- 2076字
- 2023-08-15 17:57:35
七、经穴理论派
(一)经学派
经学派主要是指从事《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研究的针灸流派,其研究内容主要有校勘、分类、考证、注疏、训诂等。这方面的学者有杨上善、王冰、杨玄操、滑寿、高武、张景岳、马莳、张志聪等。虽然他们提出的共同学术观点并不多,但对保存经典原貌、校勘经文错简、阐发经文奥旨等都有巨大贡献。
1.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最早为齐梁间的全元起注解《素问》8卷,书名《素问训解》,此书在南宋前已亡佚。隋唐杨上善将《内经》分类编纂注疏,撰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成为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杨氏将《内经》分为19大类,其中经络、腧穴、九针等篇专论针灸。他还撰有训解腧穴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13卷,也已亡佚,仅手太阴肺经一卷存于近代孙鼎宜《孙氏医学丛书》中。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冰,他注释引用古籍甚多,除参考《甲乙经》等外,还引用现已散佚的《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补充了《黄帝内经太素》的不足,有些地方还纠正了《黄帝内经太素》的错误,对于进一步阐发《素问》经旨、促进针灸学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7世纪的杨玄操(一作杨玄孙,一作杨操,一作杨玄),补充和纠正了吴太医令吕广对《难经》注解的不足之处,现存他的《难经》注文,保存在《难经集注》中;《外台秘要》腧穴篇多引玄操所述;杨氏还著有《针经音》《明堂音义》等。
2.元明清时期医家 元明清时期,考据之风盛行,许多医家在研究经典著作,如元代滑寿著有《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等,钩玄析疑,正误取善,颇有成就;《十四经发挥》综合考证了《内经》《难经》对经脉的论述,附以穴位,图章训释,纲举目张,把经脉孔穴两者结合起来,更便于临床应用。明代高武撰《针灸素难要旨》,对《内经》经脉刺灸内容进行整理,删繁撷要,编成一本较好的参考书。还有马莳将《素问》《灵枢》重新分卷加以注释,著《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9卷,为《灵枢》经的最早全文注本,给后人研习针灸经文提供了很大方便。张景岳编有《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归类注释,其中有经络、针刺等针灸专篇,其《类经图翼》与《类经附翼》重点发挥了针灸学理论。1672年,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问世,又使《内经》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释。
经学派的贡献是阐发经文奥旨,对我国古典针灸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众所周知,《内经》《难经》的针灸理论是我国针灸医学的正宗,经学派实际上就是针灸流派中的正统派。
(二)经穴考订派
致力于经穴考订的学者甚多,偏重于经穴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隋唐杨上善、北宋王惟一。南宋王执中根据当时的文献,并以《内经》为标准,对穴位定位也做了一些考证,如《针灸资生经》认为“前顶在囟会后寸半骨陷中,甄权云是一寸,今依《素问》寸半为定”,卷后还提到:“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者惑也。”
明代的《循经考穴编》为考证经穴的专著,该书引用了数十种古籍,其中如《习医真格》《明堂诀式》(均已散佚)等颇有价值,特别是载述的30多种透穴针法,对临床指导意义颇大。其他如《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作者忽泰必烈、《十二经络论》的作者葛可久、《经络发明》的作者金孔贤、《经络详据》的作者吕夔、《经络考》的作者张三锡、《经络全书》的作者尤乘等,都是专门从事经络学研究的学者。还有《铜人穴经》的作者李中梓、《经穴发明》的作者徐春甫、《气穴考略》的作者沈彤等在穴位研究方面都独树一帜。
历代医家对穴位归经考订做了不少工作,如皇甫谧、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等人的著作就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而各执一说,难得公允。直到《圣济总录》问世,才根据《灵枢·经脉》,把354个腧穴较合理地归经,使腧穴归经理论得到初步统一。
(三)经穴图绘、模型制作派
为了使经穴理论直观化、规范化、统一化,不少学者致力于经穴图的研究绘制。我国最早的针灸经穴图记载于葛洪《抱朴子·杂应》,但作者是谁,不得而知。此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中也有不少著录,其中有姓名可考者,最早为南朝刘宋医家秦承祖,即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中所称《秦承祖明堂图》,孙思邈《千金翼方》则称之为《秦丞祖图》,并说秦图中的错误经针灸大师甄权修订,重新绘成《明堂人形图》,“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可惜这些图迄今都已亡佚。孙思邈对针灸图的绘制也十分重视,他在《千金翼方》中反复强调“孔穴难谙,非图莫可”。现存最早针灸图为1900年在敦煌出土的唐代针灸图残片,保存完好的只有北宋初年《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的经穴图。
本学派以王惟一和高武为杰出代表。北宋王惟一因经穴“去圣浸远,其学难精……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乃“铸铜人为式……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创制了我国第一座针灸经穴铜人模型。此后,元世祖又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重新修复;至明英宗,又下诏“仿前重作”;嘉靖年间,四明高武也铸造男、妇、儿铜人各一座。这些都对经穴理论的统一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针灸传授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