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服务实体经济,人们应更好地“驯服”货币

杨光的新书《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将要出版,盛情邀我作序。我与杨光相识于澳门科技大学,他是我的博士生,对于他的学识还是了解的,因而欣然应允。

如其书名,货币一词是全书的主线。货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其历史之长恐怕并不亚于文字。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与文字具有相似的作用,它们都是人类描述这个世界的符号,并且都具有社会属性。古代苏美尔人的黏土泥板据传是人类最早的货币,上面就是用楔形文字记载的债务关系。凡是研究过货币史的学者都知道,货币与人类的经济行为相生相伴,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杨光在书中开篇就介绍了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斯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一个人)买或占有某物消耗的劳动量”来衡量。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以金银为表现形式,其价值则取决于金银开采成本和矿藏“丰富与否”。尽管此后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将货币与效用相联系,认为商品价格是由边际效用所决定,但是依旧秉承斯密关于货币仅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理念。诚如大卫·休谟(David Hume)所言:“锁在柜子里的铸币仿佛湮灭一样,一文不值。”

时间进入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货币与实物脱钩,进入信用时代。杨光在书中认为,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凭证,银行可以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创造货币。信用货币带来的是金融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又反过来扩展了货币的边界。现在,经济学家普遍将流动性与货币性关联起来,认为一个资产流动性越强其“货币属性”也就越强,货币当局也按照这一原则将广义货币划分为M1、M2、M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一大特征即在于“不要多过问”。由于信息获取是需要成本的,在发放抵押贷款的时候,贷款方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成本去发现抵押品的确切价格。例如,发放住房贷款时候,银行只会粗略估计房子的大概价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折扣率发放贷款,以保证借方违约的情况下可以卖出该抵押物。他只需要确定安全的抵押物估值下限。这与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不要多问”的特征,加强了货币市场流动性并造就了“非理性繁荣”。当资产价格大大超过基本价值的时候,投资者即使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泡沫当中,但却不知道泡沫破裂何时会来临,资产价格越是偏离其价值,交易者的信息越对称。这种“对称无知”促使资产泡沫成了一种存放流动性的安全避风港。

流动性创造经济繁荣的背面是不断积累的风险。在常态期间增加的流动性会把风险推至尾部(Everything that adds to liquidity in good times pushes risk into the tail.)。当抵押物受损且互信被打破的时候,原来的“不要多问”状态就会迅速转化为信息敏感,投资者开始担心手中抵押品,并重新审视抵押品,问题开始变多,任何“风吹草动”都将引发流动性与价格的暴跌。资产价格不再是围绕着均值的正态分布,而是呈现偏态和“肥尾”的特征,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骤然提高。繁荣期间流动性与抵押资产价格的正反馈效应带来了随后的高杠杆、市场泡沫、金融危机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杨光在书中都做了精彩的论述。

既然货币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如此重大影响,如何“驯服”货币,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就成为古往今来饱学之士们争论的焦点。从早期古典主义的货币“面纱”论到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不同学派争论了上百年。也正是这些争论推动货币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总的来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大致就是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关于货币调控方式孰优孰劣,一向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尤其在当前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这一论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汇率变化、跨境资金流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心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恐慌情绪会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跨境资本的大规模频繁波动导致金融风险的跨地区、跨部门传播。随着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对于货币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开放经济的视角。相信通过这本书,读者会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一书视角宏观,资料翔实,内容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和乐趣,引人入胜,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庞川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