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历史的星空

(三)、丝绸名千年。

笔者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天上有个月亮,月中有棵古桑,桑下有个小猴,小猴上树采桑,小猴采桑干啥,王母娘娘把虫养,王母养虫要干啥,撒给人间织衣裳。

民间传说,王母娘娘把会吐丝的小虫养成后,就朝着泰山撒了下来,不料小虫在飞落的过程中遇到了西风,结果飘落在了青州大地上,青州人很快发现了这种会吐丝的小虫,就把它收集起来饲养,后来又慢慢的学会了利用它吐出的丝纺纱织绸,于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绸便诞生在了这里。

起初,人们不知道这种小虫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它从天而降,于是就把它叫成了“天虫”,直到孔子出世,开始为人间造字,他就把“天虫”两字合而为一,给这小虫起了个名字叫“蚕”。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不可信,但一些文物的出土和史料的记载,却证实青州人很早就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的技能。

公元一九六五年,青州苏埠屯发现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商代古墓,古墓中出土了一种小巧的玉制蚕,专家对墓穴作了鉴定,认为墓穴的主人,是一位仅次于商王的人物。如此高贵之人,为何要将这既不威武,又不英俊,既不好玩,又不美丽的小虫带入墓葬,毋容置疑,这主人生前一定是享到了小虫给他带来的好处,唯恐到了另一个世界,缺少这种宝物,故将它用玉做成,带进了坟墓。

也的确如此,有史料记载,青州养蚕抽丝的技术,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汉代,就已经十分的成熟。西汉王朝为管理使用青州的蚕丝织物,曾专门在当时青州的治所临淄城,设立了“三服官”,利用青州的蚕丝,专门为朝廷服务。当时朝廷和八卿以上官员的服饰,以及外送宾客的丝绸礼物,基本上都是在青州加工制作。曾有记载,从汉宣帝甘露三年到汉哀帝元寿三年,青州丝绸赠与外宾就达五次之多,每次都在八千匹以上,最多时竟达八万四千匹。另外,朝廷向西域派出的使臣,也大多是携带青州丝绸作为礼物。西域国人,见了这中原大地生产的丝绸,如获珍宝,为能得到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公元前二九二年,使臣张骞出使西域,他不但带去了青州的丝绸,还踏出了一条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于是,外域的商客便沿着张骞走出的路,踏破茫茫沙漠,历经千辛万苦,纷纷来到中原大地,采购这名贵的丝绸,回国高价出售,从此,这条艰辛曲折的沙漠古道,便成了西域商客的黄金之路,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桥梁,这条古道,就是闻名于全世界的“丝绸之路”。

这条用生命和黄金铺成的丝绸之路,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后来由于战乱,古道没有人再来往了,东西方的文明和交流也由此中断。几千年的历史过去,到了现代的世界,平静下来的国人开始探讨:这闻名全世界的丝绸之路,源头究竟在哪里?有人说在西安,有人说在江南,也有人说在苏北,更有专家经过考察和论证,得出了结论,这古老的丝绸之路源头,应该就在青州!笔者摘其理由如下:

一是青州养蚕的历史最古老,苏埠屯出土近三千年的商代古墓,其中有玉制桑蚕,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是汉代朝廷在青州设置“三服官”,用青州的丝绸制作朝服和赠送外宾,说明当时青州的丝绸不仅最多,而且最好,技艺独占鳌头。

三是青州在东汉时期,就有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XJ昆仑山地区的商贸往来。一九八二年春,青州谭坊出土稀世珍宝“宜子孙”玉璧,玉璧所用材料,经专家鉴定,就是XJ昆仑山所产的“和田玉”。当时XJ盛产宝玉,青州盛产宝丝,玉丝的交换,证明了青州丝绸在那时就已经走上了“丝绸之路”。

四是青州有与西域国丝绸往来的历史纪录。一九七一年,青州的五里公社傅家大队,在兴修水利时出土一石室古墓,墓中有九件线刻画像石,所刻内容,均为经营丝绸贸易的场面。其中有商旅驼运图、商贸洽谈图、出行图和像戏图等,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与西域丝绸贸易的生活片断。如商旅驼运图,天上有飞鸟,地上有驮着卷物的骆驼,驼身上挂着长途跋涉时所用的水壶,骆驼张嘴仰天,行于主人之后,牵驼人短发卷曲,高高的鼻梁,魁梧的身材,脚蹬长靴,腰系香囊,这些都是欧洲人的形象。

五是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青州东临大海,海上丝绸之路十分便利。陆路有几千年的南北古道,直通南京,连接西安,商旅东来西去,十分便利。

通过以上五点可以断定,青州应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可惜的是,古来这独占鳌头的青州丝绸工艺,由于频繁战争导致民众的频繁外迁,青州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最终,这工艺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青州落伍了,接踵而来的是南方蚕丝业的蓬勃兴起。

(四)、石桥有灵传。

青州居地,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名曰南阳河,河水平时不大,古代人们南来北往,多是趟水而过,有时在河上搭几座便桥,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河水稍大,桥既毁,遇到雨季,山洪泄下,人们要想过河,十分困难。

北魏修建东阳城南郭后,为便于两城的来往,就在两城之间的南阳河上,修建了第一座大桥,取名“南阳桥”。此桥的修通,为南阳河两岸的来往,提供了非常的便利。可惜的是,这座大桥是一座柱墩式木桥,木墩长期立于水中,经不起污泥的腐蚀和河水的冲击,年久失修后,慢慢的就被洪水冲垮了。

到了北宋年间,青州的州县两级府衙,为改善两岸的往来,又在原来大桥的旧址,重修一座大桥。为使重修的大桥永固,这次州衙接受了原来大桥被毁的教训,请来名师指导,将大桥设计成了一座无柱单孔拱形木桥。大桥建成,十分的美丽壮观,由于它形状极象天上的彩虹,人们就把它称作了“虹桥”,也有人继续称它为“南阳桥”。

新建的虹桥,由于设计巧妙,形状美观,建造技艺精湛,建成后不久,就轰动了全国的桥梁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到青州学习、参观、模仿,一股虹桥的建筑热,很快在全国兴起,据说后来我国南方出现的所有虹桥建筑,基本都是学习了青州的虹桥技艺,模仿了青州的虹桥风格而成,就连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也是以青州虹桥为蓝本绘制而成。

这虹桥虽好,可还是终归木质不抗腐朽,百年风雨,几经修缮,最终还是被洪水冲毁了。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当时的州县决定弃用木质,改用石料重修大桥,新设计的石桥为七孔连拱结构,建筑过程中还采取了加固措施,有史料记载,时桥为“石崖天设”,“铁柱钉连”,于是,取名为“万年桥”。可惜的是,由于使用的石料过小,此桥还是没有经的起洪水的冲击。

到了清朝,此桥毁坏了几次,也修复了几次,康熙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六八六年,当时的州县两级府衙对万年桥进行了几次大修,因效果不佳,最后决定拆除原桥,重建新的万年桥。

新设计的万年桥,采取了“深根基,叠巨石,贯桥体”的措施,大桥的整个桥体,全部用巨型条石叠扣而成,纵横交错,异常坚固。大桥的根基,据说深入到基底的岩石,根基的用料,全用长方形的巨料,层层叠砌而成,每块巨料都达数吨之重。二零零三年,市政府沿南阳河修建地下污水隧道,原计划隧道全部深入河底,可在勘探通过万年桥的桥洞时,却发现大桥的桥基下,全是纵横交错的巨石,根本无法下挖,最后只好改变计划,将万年桥上游的部分,采用半河底的设计,才使隧道得以通过。

大桥的设计虽然坚固了,可在那个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时代,施工起来却非常艰难,人们要到山上开采出巨石,再按尺寸加工成石料,再把巨大的石料运几十里路到工地,再砌到桥上,工程非常浩大,一块巨石从开采到砌到桥上,有时要数月之久。

不知道是青州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还是青州大地本来就有灵气,传说,就在人们艰难施工之时,有一个神人来到了工地。

开始人们并没有发现,只是运送石料的突然感觉石料变轻了,开采石料的突然觉得容易多了,在桥上砌料的也突然觉得得心应手起来。人们纳闷,就纷纷猜测,有的说是土地神显灵了,也有的说是路神帮忙了,众说纷纭。找不到原因,人们就盲目朝拜,在每日开工之时,先向大地磕头,再向桥两边的道路磕头,以感谢神人的帮助。

这日,一工人偶然间发现,有一人在工地附近的乱石堆上喝酒,开始没太在意,后因连续几天总见此人,工人就前去察看,他走近酒者,见此人身背宝剑,腰挎酒壶,时喝时睡。工人判断,此人一定是来帮助修桥之神人,于是悄悄喊来了所有的工友,大家跪倒在了神人面前。

就在人们下跪之时,怪人突然大笑起来,人们抬头望去,只见一道金光闪过,人不见了,一把宝剑却从天而降,插入了大桥上游截起的河水之中。

惊讶的人群跑向了河堤,只见剑落之处,泛起了圈圈波纹,一秀才站在高处大叫:“吕、吕字!水中到处都是吕字!”人们不解,他又大叫:“剑入水中,泛波吕字,这神人一定是吕洞宾!”

有了神人的帮助,建桥的速度大大加快,不久,一座巨石砌成的大桥,就横跨在了南阳河之上。大桥全长八十六米,宽九米有半,高有九米。桥面全用块石铺成,桥的两侧,设有石栏,栏柱的顶端,雕刻有石狮和宝瓶,栏版的内面,雕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图及花卉纹饰。整座大桥,宏伟坚固。惟有不足,就是为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在桥墩的应水面,设计成了突出的三角尖形,大桥建成后,突出的尖形上部,宽于桥体,实不雅观。

大桥竣工了,人们高兴的掘开了上游的拦水坝,洪水迅速下泄,就在水流至平缓之时,插在水中的宝剑突然腾起,飞向了大桥,瞬间变成了六个水怪,迎着来水的方向,趴卧在了桥墩突出的迎水尖顶平面之上。这六个水怪,不但点缀了大桥的壮观和美丽,也赋予了大桥无限的神奇。

大桥竣工不久,就迎来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大洪水。连续几日,青州暴雨不停,这日夜晚,从西山泄下的洪水,夹带着泥沙和石块,咆哮着冲向了大桥,大桥和洪水相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吼声。百姓在睡梦中被吼声惊醒,迅速起床,跑向了河边,州衙县衙的官吏被吼声惊醒,也迅速跑来桥头,察看大桥的安稳。知县心急,摸黑来到了桥上,他站在桥面,只听桥体两侧洪水嚎叫,却不见桥面有水,就要来灯笼,趴在石栏上向外照看,不料灯笼刚过石栏,就被咆哮的洪水卷走,知县大惊,慌忙退至桥头,招呼官吏和百姓向大桥叩拜。

慌乱中的官吏和百姓不知何故,就询问知县,知县就把洪水已高过桥面,却不敢过桥面的亲见告诉了人们,于是人们就把这新建的万年桥,称作了“神桥”。到了第二天,周围的人们便在桥头搭起了贡台,为这新建的神桥上香敬礼,希望它万年永固,为人间造福。

几百年过去了,这万年桥饱经风雨,历经沧桑,它遭受过战时炮火的轰炸,安然无恙,也遭受过无数次自然灾害的撞击,稳如泰山,到现在,这座大桥仍巍峨耸立,英姿焕发。

几百年过去了,在这万年桥周围繁衍的人们,换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人们仍忘不了时常给大桥敬香上贡,感谢大桥护卫人们平安,感谢大桥为人们造福。据传,大桥建成以来,两端道路虽十分险峻,却从没有伤亡过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