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
- 林雪萍
- 4151字
- 2023-06-19 17:10:25
前言
汽车工业是所有制造业中最具魔力的产业。且不说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拥有庞大的就业人口,以及承载了各种创新技术的落地,单单它所激发的工业文化,就远远超越了一个产业。福特汽车创立了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流水线也成为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致力于向外输出的文化;另外一种则是更广为人知的好莱坞电影。日本工业的全部魔法和精髓,似乎都跟汽车界绑在一起,更准确地说是跟丰田绑在一起。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以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地为日本制造理念开启了耀眼的“灯塔”,所有的日本制造商都是这温和光泽中的一部分。而占据了整个国家GDP的5%和就业人口的4%的德国汽车产业,仅仅以德国汽车的品质,就足以说明德国制造的全部。
汽车具有强大的公众财富效应,可以将创造个人财富、集体财富和民生捆绑在一起。它决定性地改变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命运,无论怎样赞颂这样的产业都不为过。
如果没有了汽车文化,工业文化的长卷将是多么贫乏,就像是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却遗漏了唐诗。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可以像汽车这样,跨越时代地掀起一波又一波令人振奋的文化热潮。那些耳熟能详的汽车大亨们,哼着动人的曲调走过一排又一排,身后是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汽车标志。人们为之激动,为之呐喊,当然也有遗憾和不屑。
这些鲜活的人和车,让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故事来刻画那些引发情绪反应的细节,以迎合心中的情愫。
中国汽车行业,起步时间不长。在世纪之交前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汽车产业的定位一直就像拔河比赛一样,争论声一直陪伴着进退的脚步。在更早的时间,拖拉机才是主角。从21世纪开始,中国才算正式进入赛道、踏下油门。而一旦企业家们各就各位,就会像车手们一样迸发出巨大的速度与激情。全球汽车产业最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发生……
本书试图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史来还原这样一段激荡的历史。企业家无疑是这段历史的主角,而时代本身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时代是强势的存在,它交给企业家的永远都是半面是苦、半面是糖的棒冰,苦甜交错。衰落的企业,最后只剩下苦面;而活下来的企业,则同时品尝了其中的甘甜。
那么,一个企业的发展史,应该如何书写?书写历史,不能“马后炮”。所有的成功学(或者失败的教训),其实都是后视镜哲学,它很好地看到了过去,但却无法面向未来。
活在当下,我们永远停留在时间之轴的这一边。时间就是一面不断移动的墙。回头看过去,一切都是透明的;向前看未来,墙堵在前面遮蔽了一切。所有的决策者,都是墙这边的受困者。这正是撰写企业发展史最大的阻碍。
企业发展史最自然的陈述方式,就是随着时间轴自然去延伸,就像顺着河流划船一样。只向前,不退后。但是,如果单纯只按照时间轴徐徐展开画卷,很多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则很难解释清楚。正如黄仁宇先生在其倡导的“大历史观”所宣扬的那样,一个革命性的历史事件,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那是前面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历史线索的一次总引爆。换言之,如果不是这样的引爆方式,就会是那样的引爆方式。而那些毫无价值的人生琐碎之事,反而是万物秩序最严密、最工整的镜像。就像《万历十五年》一书是从万历十五年间的一次误传百官上朝的闹剧而开始的:一次无关紧要的君臣互动、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却藏着整个明朝兴与衰的密码。必须要往回看很远,才能清楚每个事件的深层意义。
于是,对于企业发展史,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叙述方式,那就是写成专题。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标志性事件。对于这些事件,都可以从开始贯通到最后。这种聚焦主题的方式,可以在时间王国里来回穿梭。每件事的前后因果关系,都可以讲得很清楚。但是,这种叙事的方式,使得时间的权威性,丧失殆尽。如果时间成为可以被自由穿越的无影墙,人生苦难的悲剧性就将大打折扣,每个企业家则都可以成为无所不知、反复穿梭历史的超人。对于读者,往往也就失去了好奇的代入感。
还好,本书找到了一种笔者称为“时间滑块”的方法。就像通过手机看视频一样,手指可以左右拖动时间进度条,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回放到前面去,然后再回来。在个别的情况下,也可以滚动时间条向前看一段。但是,时间整体顺序是被大致遵守的。
这种叙事方式,在乔治·帕克描述美国制造业逐渐解体并瓦解了很多底层人生活的《下沉年代》一书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从目录来看,该书是严格的断代史,将1978年到2012年切成十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各种小人物和大人物轮番登场,部分人会重复出现。它将美国制造业解体和信息化技术引领创新再生这两种宏大的历史主题,编织在日常的自来水账单、庞蒂亚克二手车、PayPal创始人那循环往复的青年危机,还有政客的誓言之间。就在眼前,扬斯顿的钢铁厂不见了,从通用汽车零部件部门剥离出来的德尔福也破产了。制造业解体之后,所留下的只有飘扬的铁锈和绝望的荒草:时间停滞,时代在原地踏步。一个阶层在下沉,而另外一个阶层在崛起,新的财富巨轮开始出现。在每个人物的每个节点的故事中,“时间滑块”来回切换,主人公可以在三四句没有句号的话语中,从城南跑到城北再跑到城东,切换之间十年已经过去了,还是那辆庞蒂亚克车。
这种方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描述企业发展史非常好的方法。这种时间上的眩晕只是一个摄影机的小视角。如果稍微往后撤一步,看到个人所在的大时代洪流时,这种局部晃动的时间片段,依然遵循着历史长河浩荡的秩序。于是,本书也严格按照时间轴来描述,就像是徐徐展开的画卷:没有展开的画面是不能透露情节的,亲历者和你、我一样都只能猜。而对于展开的画卷,必要的时候,我们会启动时光机倒流回去,找到一段往事,然后重新回归到当下时间点。采用单行道的时间轴与“时间滑块”相结合的陈述方式,既能维护时间的尊严,人们永远猜不透时间之墙后面的安排;又能搞清楚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历史线索,从而让当下立足之地更加真实。
好了,解决了写作的困难之后,聚光灯就可以投射在故事的主角身上了。
可以说,企业家是跟时代博弈最多也是竞争最残酷的一个群体。时代负责出牌,企业家负责猜牌。猜对了,进入下一关。猜错了,罚分一次还要接着猜,但选择机会越来越少。能够看透每一张牌的英雄,其实是不存在的。汽车行业由于投资巨大,每款新车型都是一次超级“赌博”,因此竞争格外残酷。中国汽车界如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都是靠着一路猜对的好运气。每个企业家都经历了挫折与欣喜、罚酒和敬酒交错的时空迷宫,只有信念的热火持续,才可以支撑到今天。任职达19年之久的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繁荣与衰退》中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休息,他们需要不断的破坏性的创新,确保自己的存活”。毁灭与生存,是企业家永恒的话题。
本书的主角上汽通用五菱是一个地方老国企,通过混合股改,最后成为国际化的先锋。线索清晰而简单,但在一个缺乏人才、物流落后、没有供应链的华南城市,从造车“小白”开始,却依然能够崛起,引领柳州成为中国汽车城市的一个显著性的存在,真的是令人惊讶的传奇。而且,这里创造了很多令人惊讶的畅销“神车”,很多热闹的市民故事围绕这些不同的车型而来。它给人们带来了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凸显了汽车的文化属性和市民的烟火气息。柳州这座安静宜居的城市,居然孕育了翻江入海的一个企业。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一座城市与一辆汽车的应答,共同上演了一场区域产业升级的大戏。这些,都使得它跟任何一家汽车企业——尽管都是九死一生,却拥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特质。
本书没有过于强调企业家的英雄气概,更多的是希望为读者展现管理者犹疑不决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面对沼泽之地,那些拽着自己头发硬趟过去的人成为最后的勇者。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过程中,自合资之后,实现了五菱之光、五菱宏光、宝骏730、宏光Mini等车的大卖。这些型号代表了二十年的光荣岁月,但管理者们一直头悬利剑,如履薄冰。福特公司大幅度降低了汽车的价格,通用汽车公司则以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而崛起,大众汽车用铠甲品质征服了人们柔软的心灵,丰田汽车用精益生产改变了机器的节拍,而横空出世的特斯拉则擦掉百年黑板上的公式重新设计了汽车的骨骼。在中国,来自柳州的汽车造物者,则看透了中国社会在高速扩张过程中社会心理的急剧变化,为热情洋溢的奋斗者送上了恰如其分的礼物。这是中国汽车界在社会心理学考场上的一次巨大胜利。然而,社会潮流、消费者口味是多变的,这使得企业家就像是参加在悬崖边上举行的马拉松比赛。对于一家车企而言,即使有一两个型号大卖,即使有三五年的风光,也远远不能高枕无忧。因此,在汽车行业,恐怕至少要用十年的时间跨度,才能看清楚一家车企是否真的拥有了阶段性的胜利。企业家是艰难的,而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家,则更是难上加难。本书希望记录这样一群绝地行走的群体。而记录的方向,采用了夜行汽车前照灯的视角,往前穿透的都是黑暗、未知和不安。
与此同时,一部分镜头转向了时代大趋势。还原潮流的面貌,才会更好地理解企业家的处境。这是本书的副标题“一部造车史”的由来。一家车企,就是一个时代浓缩的样本。本书要感谢李安定先生创作的《车记——亲历中国轿车30年》,以鲜活的素材和亲历者的感受,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其采用的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视角。本书还有一部分剧情,留给了中国的制造业系统。我一向觉得,中国制造需要一个好的叙事框架,来展示工厂里不动声色但影响深远的贡献。来到中国工厂里的编剧太少了,很多卓越的故事寂寞地躺在车间地板上。车间里发生的制造改善和质量提升,微小得似乎不值一提,然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精髓之一。我们要用更多的镜头语言,用新奇的方式,展示制造之美的深藏不露。中国制造的现场,自有璀璨的价值。上汽通用五菱的工厂有着大量优秀的制造工程师,他们从零开始学习造车的技术,却成就了制造能力的巅峰,这也是美国汽车产业逐渐丢失的制造力。连通用汽车前CEO瓦格纳,也为柳州这里发生的一切而赞叹不已。商业传奇,背后都站着沉默的造物工程师。这些不起眼的浪花,本书也试图采摘一二。
时代之势、管理之道和制造之美,构成了本书想为读者呈现的三条主线。这将成为我今后书写企业发展史的题材三宝。对,还有一个“时间滑块”!
希望本书可以成为书写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企业家,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群体,他们酿造了中国制造的好酒。现在,芳香打开,邀人共赏。
林雪萍 写于北京陶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