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概述

第一节 认识爱情、婚姻和家庭

一、美好的开始——爱情

爱情是人类世界美好而复杂的情感现象。古今中外,不管是在文艺作品的虚构场景里,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人们渴望爱情,为爱而生,甚至为爱而死。爱情是维系我们恋爱、婚姻、家庭等关系的重要纽带。但是,到底什么是爱情?一见钟情是不是爱情?爱与欲有什么区别?爱情与亲情有什么区别?网络爱情是否可靠?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有什么不同?希望通过本节的介绍,大家能对复杂的爱情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一)什么是爱情

到底什么是爱情呢?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一见钟情”“日久生情”“两情相悦”“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等都是关于爱情的美好描述。研究者发现,当人坠入爱河时最常见的体验是强烈的身心愉快感(79%)和注意力的难以集中(37%)。可见,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爱情具有生理基础。彼此之间会有强烈的性吸引,因此爱情只发生在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男女之间,没有爱情体验的儿童之间的好感不能称为爱情。

(2)爱情具有纯洁性、无私性、奉献性。当男女青年热恋时,他们内心深处都做好了为爱情而承受必要牺牲的准备,不会斤斤计较恋人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方面的好处。

(3)爱情具有专一性。坠入爱河的人每天都会魂不守舍,想念着彼此。人群中,一眼就能看见自己的爱人,而其他人都会黯然无光。

(二)爱情的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97)提出了爱情三角论,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组成的三角形。其中,激情指的是在爱情关系中带来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最显著的是外表的吸引和性吸引;亲密指的是在关系中感到亲近、相互关心,包括对爱人的赞许、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暴露和内心的沟通等;承诺不仅可以理解为短期内做出的对爱一个人的决定,也指在长期的关系中维持爱的承诺。在斯滕伯格看来,每个成分的程度会由浅到深,所以三角形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种成分的参与与否,斯滕伯格界定了7种不同类型的爱:喜欢、迷恋、空洞的爱、浪漫的爱、伴侣之爱、愚昧的爱和完美的爱,如下图所示: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论

1.喜欢

两个人之间若只有亲密成分,则表现为彼此能真诚交心,在一起时会感觉很舒服,喜欢彼此陪伴,但两人之间不具有性吸引力,也不愿意厮守终生。这种感情常见的有青梅竹马的兄妹之情,或者与异性好友的知己之情,这种只有亲密成分存在的感情我们称之为喜欢。显然,友谊并不是爱,喜欢也不等于爱情。

2.迷恋

如果爱情中只有激情的成分,那么这段感情一定是以性行为和性吸引为主导的。认为对方有强烈的吸引力,希望和对方发生亲密行为,但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并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比如一夜情、性伴侣之间的感情等都是只有激情而没有亲密和承诺的。

3.空洞的爱

双方仅仅是在信守一个承诺,彼此间缺乏亲密和激情,这种情况下的恋爱可能是为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如父母安排的恋爱,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承诺的恋爱;也有可能是双方自由恋爱后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彼此之间无法交流沟通或发生亲密行为,但仍然坚守当初的恋爱约定,比如异地恋。这时候的爱情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内容,会变得空洞无味,甚至无法持续。

4.浪漫的爱

浪漫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很容易发生,也很容易结束,因为双方都没有把彼此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其实,很多人爱情的开始产生于浪漫,但如果两人恋爱关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仍然只想着“曾经拥有”,并不考虑双方的将来,这种不负责任的恋爱态度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5.伴侣之爱

伴侣之爱有亲密关系和承诺,却缺乏激情。结婚多年的夫妻有时会感受到这种伴侣的爱,这种感觉正如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经典台词所描述的:“摸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长期的陪伴生活会导致审美疲劳,性吸引力下降,但是如果要抛开自己的一只手,那也是断臂之痛。跟空洞的爱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此处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6.愚昧的爱

愚昧的爱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7.完美的爱

完美的爱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即亲密、激情和承诺。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斯滕伯格认为,前六种都只是类似爱情或非爱情,在本质上并不是爱情,只有第七种才是爱情。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爱情和非爱情的情形实在太多,以致把具备三要素的爱情当作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状态。

(三)影响爱情的因素

1.依恋类型

研究者发现,孩子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在他们成年后可能会影响到其介入爱情的方式。童年受到过悉心养育的人往往会和他们日后的伴侣发展出温馨而具有支持性的感情。若父母能及时回应并关心孩子,孩子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会对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若父母通常对孩子不闻不问,则孩子很可能会形成回避型依恋。回避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出冷漠而独立的一面。

2.性别

人们往往认为女性更多情,更重视爱情的价值。然而,根据大量对男性和女性“坠入情网”和“结束爱情”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其实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坠入情网,而且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相对于女性,男性很少会结束一段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爱情关系。热恋中的女性则一般会更多地投入情感,有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另外,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会更多地关心她们的伴侣;男性则比女性更多地想到恋爱中的嬉戏以及性的方面。在对爱情的满意度上,女性对爱情的满意度比男性低,这有可能是因为女性的要求比男性高,也可能是因为男性从爱情关系中得到的比女性多。

3.年龄

从众多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实际上比年轻的已婚的人对爱情持有更浪漫的态度。在年岁增长的同时,大多数人也会变得成熟。他们的激情渐淡,但是会更为积极地面对感情。孩子已经长大离开家的已婚夫妇对爱情的力量表达出比更为年轻的人(如高中生、新婚无子女夫妇、结婚有幼龄子女夫妇)更强的信念。浪漫的爱情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浅的、开口很大的U形曲线关系:年轻人决定结婚的时候会非常浪漫;当进入家庭生儿育女、支撑家庭生活后,婚姻中会缺乏浪漫的气息;但当年纪见长,孩子们最终离巢后人们会变得最为浪漫。在那些婚姻持续20年以上的伴侣中可能会发现这一模式。

4.嫉妒

一般在恋爱中会因为伴侣与第三者的关系而产生嫉妒的感情,实质上是个体对于被情人或配偶抛弃、投入他人怀抱的一种恐惧。产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对爱情的过分依赖、对爱情关系的不确定感、依恋的类型、人格特点和传统的性别角色等。嫉妒中的人,既渴望保持关系和自尊,又会因此生出焦虑、愤怒。女性较容易表达嫉妒的情绪,男性则倾向于拒绝承认。研究发现,男性对伴侣性爱方面的不忠诚很容易产生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不忠诚的反应更为强烈。

男性和女性对嫉妒的反应也不一样。女性常常会尽力改善与伴侣的关系,她们表面上不介意,但会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以打败第三者,在嫉妒后女性更加依附于男性。而男性则会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试图与第三者交锋复仇,并且追求别的女性。女性似乎专注维系现有的关系,而男性则考虑离开现有关系,寻找新的伴侣来疗伤。

二、相伴的旅程——婚姻

两个人的爱情开花结果就会结婚,但也有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爱情跟婚姻的关系大吗?其实,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婚姻,与爱情并没有关系,而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婚姻的产生仅仅是为了经济安全和繁衍后代。在古代,夫妻间相敬如宾,关系和谐,但是配偶却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人们从朋友和亲戚那里寻求爱和支持,而不是从配偶那里。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婚姻观中,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大多数人相信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关键。一项研究表明,86%的男性大学生和85%的女性大学生表示他们不要没有爱情的婚姻(Simpson et al.,1986)。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关系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爱情在影响婚姻的诸多因素中的支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现代的婚姻关系也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关系联盟,其中有精神、性、浪漫关系和情感需要,也有社会、经济和信仰方面的需要(Whitehead&Popenoe,2001)。

(一)婚姻的内涵

研究表明,现代婚姻本质上是男性和女性为了更有效地满足其多种需要而结成的法律上、道德上和心理上的多种关系共同体。完整的婚姻包含三层关系。第一层是性伙伴的关系。人类学家William Stevens认为婚姻是社会合法的性结合,性关系也是婚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一般家庭中,性对婚姻满意度的贡献率达到25%;而在婚姻破裂的家庭中,夫妻间性关系不和谐占到了50%,说明婚姻失败很大程度上跟性的因素有关。第二层是契约关系。在一个明确的婚姻契约里,详细说明配偶之间、配偶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例如,配偶双方要运用组合的各种资源来共同经营家庭(包括生育儿女、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分工合作。第三层是精神层面的朋友关系,即双方能在思想和感情上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获得感情支持。因此,人们在婚姻中不仅可以获得生理需要(主要是性)和物质需要(如经济保障、住房和相互照顾等)的满足,还能获得爱、依恋、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娱乐等需要的满足。但是,不同时代的婚姻,其需要层次的侧重点和需要的满足程度都有所不同。

(二)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

1.婚前准备

大多数的青年男女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步入了婚姻,这给婚姻、家庭埋下了隐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娇宠惯了,平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建立了家庭,没有完成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转换,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这样的婚姻就不会稳定,不会幸福。幸福的婚姻需要做好包括物质、生理和心理上的婚前准备。人们往往只重视物质准备,而忽视了生理和心理准备。我们必须重点强调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包括:审视自己,是否了解对方?是否能容忍对方?是否能克制自己?面对指责、抱怨、发脾气等是否能保持冷静,不做出过激的行为?男人做好为人夫、女婿的准备;女人做好为人妻、儿媳的准备。要有相互习惯、适应新家庭、适应新家庭人际关系、正确处理问题矛盾的心理准备。婚姻除了爱情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要对对方、对下一代负责任,还要对社会负责任。所以结婚一定要慎重考虑,做好婚前准备。

2.经济因素

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很多人认为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不会幸福。但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数据展示出不同结果,2011年一项对2 500名北京市民的抽样调查发现,物质因素与人们评价婚姻满意状况无显著相关。2014年《重庆市婚姻家庭现状分析与民政指导服务研究》调查了重庆主城9区6 000名已婚人士,收到了5 665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人均月收入在4 000~10 000 元的家庭,幸福感和婚姻质量满意度最低;而令人意外的是,人均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家庭,各种指标的综合得分是最高的。这说明婚姻满意度与对婚姻的期望和要求有关,对人均月收入在1 000元左右的家庭来说,也许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就是幸福;而中等收入家庭的要求会高一些,容易感觉生活不上不下,房贷、车贷、孩子等各种压力,直接拉低了婚姻质量。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证实了经济条件的重要性,如住房狭窄、收入低下、生活枯燥、互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事人的婚姻质量。经济基础好者更能满足婚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减少婚姻生活中的冲突矛盾。由此可见,金钱的确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会制造一些麻烦。因此,高质量的婚姻更依赖于情感方面的因素,如理解对方、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等。

3.夫妻互动

夫妻双方原本是独立的个体,价值观和性格都会有差异,生活理念不同,性格行为方式不同,肯定会在共同生活过程中有所摩擦和冲突。有的夫妻争吵后能求同存异,顺应对方;有的夫妻却感情变淡,甚至变成仇人。因此,积极的夫妻互动是影响夫妻婚姻满意评价的重要因素。积极性的互动关系包括夫妻间相互陪伴、积极的语言沟通和知心。相互陪伴如双方经常共同散步、一起走亲戚、上街购物、参加朋友聚会、看电影、运动等。积极的言语沟通,如送配偶一些表达心意的礼物或意外的惊喜,常对配偶说“亲爱的”“你真好”“真能干”“我爱你”之类的赞赏和传情语,以及“你辛苦了”“谢谢”“请原谅”“再见”等日常敬语等。知心是指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支持对方。费孝通曾在《生育制度》中描述般配的婚姻模式“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良好的婚姻是由夫妻双方积极互动磨合而成的。

4.性生活满意度

夫妻在满足对方感情需要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方生理方面的需要。有些妻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性教育,回避谈性,对丈夫的生理要求不是拒绝就是敷衍了事,这很容易影响夫妻间感情。另外,传统认为男性重视性生活而女性重视感情的观点也在受到挑战。2014年对中国城乡居民婚姻质量的一项研究表明,影响夫妻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性生活满足程度。这可能是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解放使得女性的性生活满足与其婚姻满意度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三、身心的港湾——家庭

德国诗人歌德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只有家庭和睦,家人才能快乐健康,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文明。

(一)家庭的内涵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也是一种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都生活在一起,并被认定具有相互的权利和责任。家庭是婚姻关系的产物。随着婚姻的到来,夫妻开始组成新的家庭,建立新的家庭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姻亲关系等。

正如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发展阶段一样,家庭也存在着其发展的生命周期。家庭生命的周期涉及家庭各个发展阶段的顺序关系,预示家庭的发展模式。为了描述家庭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家Carter and McGoldrick(1988)提出了家庭生命周期的六阶段发展模型,六个阶段分别为:不再依恋父母的青年(年轻人开始独立,不再依恋父母,介于家庭和恋人之间);通过婚姻组成家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熟悉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建立新的家庭);有幼儿的家庭(接受新成员的到来,扮演父母的角色,建立亲子关系);有青少年的家庭(家庭结构随着孩子的逐渐独立而出现灵活性和可变性);孩子离家走上社会的家庭(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晚期生活的家庭(探索新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

(二)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内部成员和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和做出的贡献。家庭的功能受社会形态的制约,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其功能有所差别。有些是共同的,任何社会都具有,被大家普遍接受并认同。有些功能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变化,有些功能则是新派生出来的。

1.生育功能

没有一个社会鼓励家庭之外的生育。家庭对生育以及养育子女提供保障,包括照顾子女的生活、教育,也为子女的社会适应、人格发展等社会化活动承担责任。

2.经济功能

家庭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需求,要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来获取生活资料和必要的工具。而且,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彼此合作。

3.感情功能

家庭的感情功能,是指家庭为了满足人们之间情感交流与结合的心理需求所发挥的作用。家庭也常常被认为是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保护和关怀的环境。

虽然家庭具有这些功能,但是家庭功能并不总是按预期发挥。研究者发现,家庭功能的发挥与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有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越好。还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的发挥与家庭凝聚性(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和家庭沟通有关,凝聚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而且,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的凝聚性和适应性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家庭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

1.家庭类型

根据家庭关系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把家庭分成不同类型。我国现代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①单身家庭,指只有一个人的家庭;②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③主干家庭,指含三代以上成员但每代最多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④扩大(联合)家庭,指含三代以上成员且至少一代有两对夫妇的家庭;⑤夫妻家庭,指只有夫妻两人的家庭,以及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已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⑥单亲家庭,指由夫妻中的一方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⑦隔代家庭,指由祖孙两代组成的家庭,子代缺失或不在一起生活。其中核心家庭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家庭中人际关系简单,是最稳定的家庭类型。扩大的核心家庭由于存在较多的关系,如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各种家庭矛盾。总之,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越多越复杂,家庭就越不稳定。

2.家庭排序

家庭是一个由许多关系组成的系统。核心的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还有姻亲关系,包括兄弟姐妹关系(是第一代的旁系血亲关系,有兄弟、兄妹、姐妹、姐弟关系)、婆媳关系(婆婆与儿媳之间的关系)、祖孙关系(隔代的直系关系,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的关系,也是所有姻亲关系中矛盾最少的一种关系)等。这种关系系统需要联结、平衡,并具有一定的秩序。海灵格曾说:“爱跟秩序的冲突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和终结。”例如婆媳矛盾,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婆媳矛盾,造成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的冲突:母亲因为儿子的长大离开而感到失落,妻子会因为婆婆干涉夫妻决策而不服。家庭系统因此出现失衡,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平衡的秩序。让婆婆和媳妇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还要发挥儿子的中间作用,运用血缘和姻缘两条纽带来联结、协调婆媳关系,使她们在爱护共同的对象时,也彼此关爱,和睦相处。

3.家风

良好家风是美满家庭的灵魂。良好家风的内涵包括: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较好的智力氛围、良好的道德氛围。树立良好家风的意义在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为家庭成员成就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树立良好家风的措施包括注重继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家风,注重家长言传身教在家风建设中的作用等。

4.亲子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处理好父母子女关系,父母是关键。首先,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尊,把子女看成是独立的人,是未成年人,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其次,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子女要严格要求,但不要求全责备;希望子女快点进步可以理解,但不要操之过急,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再次,如果父母错了,就要勇于认错,切实改正。最后,父母要向子女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逐步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