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中有爱,教出优秀孩子
- 教养和成长都在细节中:创造教育奇迹的88个细节
- 楚丽萍
- 8401字
- 2023-04-18 17:52:33
教孩子之前,先给孩子足够的爱
有位妈妈曾经这样说自己带孩子的经历:我的儿子还小的时候,晚上睡觉经常会踢被子,我很担心他会在半夜冻着,所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自己只盖薄薄的一层,半夜自己冻醒了之后就到儿子那里去看一眼,帮他把被子盖好我再安心去睡觉。
很多父母看到这里想必都会很有同感,孩子的一切几乎都占满了父母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深爱的孩子并不领会我们的一片苦心,甚至会做出伤透父母感情的举动,那么扪心自问,我们当父母的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对呢?
一家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培训,在活动的最后一天请所有的小朋友上台来讲自己的心得。有个孩子上台就这样讲: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孝顺,原来做人要孝顺。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到孩子这样讲,还是很欣慰地落下了眼泪。这句话很值得大人反思,为什么这么本分的道理,孩子竟然不懂呢?
相比之下,我们和古人在这一方面实在是有太大的差距。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东汉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很好地照料父亲,夏天来了,晚上他会用蒲扇把席子扇凉再请父亲入睡,冬天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温热了,然后再请父亲入睡。有的父母听到这个故事,会说:我的孩子要是能这样,我会笑着死的。
孩子就像是一块璞玉,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发出光泽。如果我们做父母给孩子的只是无原则的疼爱而不是雕琢,相信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中国自古最为重视的就是教育,有优秀的后代才会有兴旺的家庭,国家也才会有希望。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宏大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除了皇宫,只有两种建筑的等级是最高的,一种是寺院,另一种就是学校。而在古代,寺院相当于现在的讲坛和国家图书馆,其实也是在起到教育的作用。
中国古代讲“礼乐治国,诗书传家”,即便是人们娱乐用的戏剧,所表达的题材大多都是教育的主题。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条主线。流传至今有大量的治家格言、教子庭训、名人家书,无不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些家长觉得教育是由幼儿园和学校来负责的事情,自己只要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成长环境就够了。其实不然,家庭是对孩子教育的第一站。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把年幼的孩子委托给保姆或自己的父母来带,这是极大的失误,不仅与孩子的感情疏远,而且主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
育才方案:给孩子的精神“断奶”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他。随着身心的发展,他要面对的问题,承担的责任将越来越多。有些人感到胆怯,于是他们讨厌成长,向如同儿童依赖父母一样去依赖别人,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往往人云亦云,优柔寡断,丧失自我主宰的权利。
依赖心理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溺爱。现在的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使得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当孩子走向社会后,就会觉得别人也应该理所当然地给予他,关心他,让他可以去依靠。
孩子的依赖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出现恐惧、焦虑、担心、缺乏安全感等一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起点
夏特洛·梅森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是“家庭教育之母”。她强调“教育是一种氛围,教育是一种训练,教育是一种生活”。就整个社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抚养和教育儿童,在家庭中尤其应当如此,任何事业上的提升和尊严都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地位。因此,父母要与孩子一同长大,引导他一点点地走向独立和成功,首先就是要创造健全的家庭环境。
梅森博士还强调,幼年时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家长的主要职责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她告诫为人父母者,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不可以专制,不可以对孩子漫不经心,不可以枯燥地说教,而应是民主的、温和的、公正的、宽大和善的,父母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表扬,而不是批评。
“孩子是船,家教是帆,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港湾。”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其次要了解孩子在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别是个性特征,学会尊重孩子,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高瞻远瞩,不断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幸福愉快地成长。父母是人生涉世的第一师。家庭教育,特别是家长有意识的教育,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育才方案:想方设法让孩子高兴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分,通过玩,可以启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大人还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其他幼童的互动模式是否正确、游戏的安全性等,更进一步导引和启发孩子更多的思考点。与生俱来,每个孩子都爱玩,也几乎都曾经因为玩耍而闯下大祸或小祸,遭到大人的呵斥与责罚。“我家孩子太爱玩了!真头痛!”当您因为孩子与生俱来的“本事”而大伤脑筋或感到麻烦,甚至担忧他因此耽误学习、跟不上别人时,其实,您极有可能弄错方向了。
上天既然赋予每个孩子玩耍的本能,自然有其用意。看看那些生来有缺陷的特殊儿童,如患有脑性麻痹、自闭、智障或其他疾病的儿童等,即使老天剥夺了他们部分的能力,仍然仁慈智慧地保留了他们“玩耍”的权利。“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赋特权,我们不仅不应该抱怨或剥夺,还要感恩而且善加利用。
陪孩子玩耍是父母责无旁贷的功课。大人陪孩子一起玩耍的基本守则,应该要建立在与儿童的“对等平视关系”上,而并非传统的上对下的观点,孩子才是游戏互动关系中的主角。
陪孩子玩耍,除了创造多元机会与空间,更应确切掌握幼儿的听觉与理解特性。许多爸妈会从“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动,间接或直接安排甚或命令孩子怎么做、怎么玩、玩什么。
其实小孩就是小孩,并不是“小大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也拥有自己的想法,像是一个隐藏的“神秘宝盒”,我们只能逐步开启和循序引导,不能掌控和左右。
还要鼓励每位父母,趁孩子学龄前的“黄金时光”,多陪陪孩子,不仅要陪他尽情玩耍,还要玩得有方法、有技巧。多陪他听音乐、学说话、学沟通,而且要学原生母语。当我们找到开启童心的魔法钥匙,每个大人都可以再变回孩子,重新陪你的孩子再享受一次美好幸福的童年。
及时修正对孩子的期望值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十全十美,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孩子肯定会存在着一些不足,胆大的孩子往往是粗心的,谦虚的孩子往往是柔弱的,直爽的孩子往往是不顾及别人的,这些都需要父母来体谅,并且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如果因为孩子的某些缺点而嫌弃的话,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做父母的失责。
只要父母对孩子不放弃希望,相信一切障碍都可以逾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对令他们失望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当初就不该生下你”这类伤害孩子的话,也许做父母的说完就忘了,并不记在心上,而对孩子来讲,无疑是给他们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样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呢?
周婷婷从小就双耳失聪,又聋又哑,但她的父亲从没有对女儿放弃过,为了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爸爸没少费心。小学的时候,由于听不明白老师讲课,婷婷的数学非常糟糕,但是父亲一直在鼓励她,帮助她树立信心。有一次,爸爸给婷婷十道数学题目,而婷婷只做对了一道题,父亲显得很高兴,对她说:你真是太优秀了,这么难的题目竟然做出来一道,将来一定能学好数学。等到后来婷婷长大之后,父亲回忆起这段往事,告诉孩子说:多亏当时她做对了一道,否则的话自己真的都不知道怎样安慰女儿了。
积极的心态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一个自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孩子,总是倾向于向人们说自己不行,而父母如果在这时把孩子的一次失败或一时的弱点作为能力缺陷在孩子面前不断重复,孩子的自责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渐地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种并不真实的认知,这会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严重地压抑了孩子的进取心和创造性。
所以,无论是有天生缺陷的孩子,还是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父母对他们更应该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受到鼓励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育才方案:缺点的反面就是“增长点”
孩子犯错或者表现不令父母满意的时候,很多父母总是一味地抱怨甚至是批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缺点是正常的。父母不要担心孩子犯错误,因为一个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正是我们教他的时候。换一种视角来看待,抓住每个机会点来教孩子。
有一个小女孩,一次忘记了带作业本上学,到了学校已经快上课了,发现自己的作业本没有带,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到家之后,小女孩心中很难过,闷闷不乐的。这时爸爸看到了,知道她今天在班上挨了批评。爸爸很理解孩子现在的心情,她已经很沮丧了,不能再批评了,就和颜悦色地对她讲道:“爸爸教给你一个方法,让你以后再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小女孩听到爸爸这样说,眼睛亮了起来。爸爸接下来告诉她:“以后你要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第二天要交给老师的东西都记在小本子上。前一天晚上睡觉之前就把小本子上记的东西一一放进书包里,这样的话,以后就再也不会忘了。”小女孩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很高兴地开始实行,以后再也没有忘过带东西。
这位爸爸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不像有的父母那样批评孩子,“你看看你,成天到晚丢三落四的,什么时候改得了啊,真是,就欠老师说你!”这时孩子本来就已经够沮丧了,家长说这样的话无疑是给孩子泼了冷水,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什么效果。而故事中的这位家长就是善于利用孩子犯错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纠正孩子之前先自省
一个小朋友和同学打架因而被老师扣在学校要请家长,孩子的妈妈来了之后,当着老师的面,脱口而出:“都是这些坏朋友,把我的孩子拖下水”。很多时候的家长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懂得反思,这样会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试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和这些坏孩子一起玩?说明孩子的免疫性还不够好。为什么孩子的免疫性还不够好?还是与家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关。
有一位父亲和孩子一同开车出去,半路的时候车子坏掉了。孩子就和父亲相约,自己先去修理车子,下午四点钟来这里接父亲。可是当这个孩子把车子修理好的时候,才刚刚不到两点。由于时间尚早,孩子就买了一张电影票,很舒服地看电影去了,这样不知不觉就忘掉了时间。
等电影散场之后,才发现已经快五点了。孩子急急忙忙开车去接父亲,果不其然,父亲正在那里等他。
“今天怎么这样晚呢?”父亲很平静地问道。
“今天那家修理站人很多,我又换了一家。”孩子怕父亲会责备他,只好编了谎话。
“你在说谎。”父亲很直接地戳穿了他的谎言,“我刚从修理站回来,那里的小师傅说我们的这辆车来过并且很早就修好了。你根本没有去别的修理站。”
孩子听到爸爸这样说,心里很慌张。
“我今天很难过,不是因为你迟到了。最让我心痛的是,我一手养大的孩子居然说谎话骗我,这是我教育的失败。我要好好反思我自己,今天我决定自己走回家,作为对我的惩罚,你先开车回家吧。”父亲说完之后,就一直朝家的方向走,任凭孩子如何劝说,都不肯上车。
那里离他们家有18公里,父亲真的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孩子只好开着车子在后面跟着,走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这次经历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中,以后他再也不敢对父亲说谎了。
这位父亲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能够认识到是自己教育的失败,这是一位负责的家长,才会有如此的教育敏感度。“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所犯的错误,作为父母要先想到这是自己教育的失职。不懂得反思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后果可想而知,孩子可能会在心里很不服气,只是他们在小的时候没有办法反抗。父母自己先以身作则,对孩子提出适当合理的意见时,相信孩子就会从内心接受父母的教诲。
育才方案:一切改变从自己开始
有一位家长曾经讲述过自己的一段教子经历。
这位家长是社会上一个很有名望的律师,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经济上各方面都很有优越感。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小女孩在班上学习成绩优秀,也很踏实,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繁华的商业区但却从不耽搁。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小女孩见人从来不爱搭理,显得很没有礼貌。小女孩的爷爷看到孩子有这样的坏毛病,就责怪这位家长:“看看你们啊,还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怎么会把孩子教成这样呢?”这位家长也很纳闷,不知道孩子这样的缺点从何而来。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家长会主动让孩子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可是小女孩把头藏在爸爸身后,就是不说话。
家长很为孩子这样的坏毛病而苦恼,但是他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都说孩子是父母教出来的,可是自己什么时候也没有这样教过孩子啊。
有一天,这位家长整装要去上班了,突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让他着实吃了一惊。镜子里的那个人面无表情,仰着头板着脸,实在是很难看。“原来自己一直是这副德行啊!”他及时做了反思,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女儿不愿意和别人说话。
女儿的冷漠来源于家长的一种骄傲。这位律师自己讲,夫妻二人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也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回国之后有很好的收入,不仅买了房子车子,而且是人前人后,很多的大老板遇到经济纠纷都来找他,可以说是万事不求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虽然与人说话从不会很骄傲,但是这种心态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女儿。
想明白之后,这位家长决心要从自己开始改变。从那天以后,每天上班,他都会与事务所里面的年轻律师主动打招呼,回家进入小区门口,也会主动和保安打招呼,周末带孩子回家看父母,就同着孩子给老人行礼问好,就这样一直坚持一段时间。
平时这个小女孩习惯自己闷在屋里很少出来,都是爸爸妈妈走进去哄哄孩子。有一天,这位家长下班回来刚刚迈进家门,孩子就从屋里跑了出来,向爸爸问好。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
这位父亲明白了先从改变自身做起,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家长找到自己的原因,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孩子就会回报给你惊喜。有的家长遇到孩子有了某些错误,从来都不会反思到自己,如果只是批评一下孩子,那怎么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呢?
教育孩子要讲方法和策略
有人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有了优劣之分,只有本身优秀的人才能生出优秀的子女,一般的家庭也就只能养育一般的孩子。然而事实上,遗传对孩子智力的影响,远不如它对孩子身高、体重和外表的影响那样明显。几乎绝大部分健康的儿童,在智力上都是差不多的。即使存在天赋上的差异,经过不同的教育,也完全有不同的结果。
以教育理念闻名的老威特有一个经典的运算例证:
如果很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为100的天才,那么普通的孩子天赋大概只有50,低智商的孩子大概在10以下了。
要是孩子都接受相同的教育,那么他们所具备的天赋优劣就决定其命运。但是目前孩子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天赋为60的孩子,结果可能只能发挥出30。如果对孩子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天赋的有效教育,就算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孩子,也能比天赋有80但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优秀。
其实这笔账我们都会算,天赋的优劣是一回事,能否激发孩子的天赋,是另外一回事。而父母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处世方式,将他们引向精英之路。
正如一颗种子,给它细心的照料和任它在野外自生自灭,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适当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可以激发它本身的潜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果落在悬崖峭壁间,栉风沐雨,能够发芽就已经是万幸。
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各种各样的特质,等待着父母去为他创造条件来施展。不同的父母教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深浅,而是父母的教养方法有优劣。
同样一件事情,孩子可能从中学会说第一句谎话,也可能学会做一个靠诚实努力争第一的人。关键就在于,家长以何种方式来暗示孩子。有的人会说,“孔融让梨”不一直是我们文化中的美谈吗,孔融的自愿让梨,与在家长暗示下的说谎,实在有着天壤之别。
教育的方法就是这样利害攸关:不是将他引向平庸的生活甚至犯罪,就是让他走向成功。
育才方案:对孩子进行有效批评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就应该严厉地批评。而实际上,孩子的判断能力远不及大人成熟,他们时常会犯错误。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区分好坏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内心深处一定会有所察觉。虽然不知原因,他也会自问是否做错了。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如果父母在一旁呵斥,刚刚萌发的反省心也会一下子化为乌有,进而产生反感,甚至可能将错就错下去,如此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孩子会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但是,如何批评才能达到既改正孩子缺点,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效果,其中便有许多技巧。
首先,批评孩子,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向他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场也要始终如一,莫名其妙地批评训斥孩子却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同样的事情今天批评他了,到了明天却不去管教,这样的做法也不值得提倡。家长应该立场坚定,一如既往地教导孩子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不应该有丝毫的放松。
其次,批评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当。
有一个孩子曾因不满学校的严格管理,做出了伙同他人一起破坏学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举。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学的思想准备。而校长却把他们召到校长室,流着眼泪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太令人遗憾了。我现在什么也不说,想必你们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们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
校长宽宏大量的批评,深深地刺激了学生们,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过来也能使之下降。
与孩子一起定义“优秀”
孩子处在年少好动的阶段,渴望自由是他的天性使然。当父母的无论把他看管得多紧,他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冲破种种樊篱和桎梏,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不管你给它什么好吃的,它永远都会处于不安分状态。只有自由的天地才是强者生存的土壤,为了自由,宁愿在险象环生的处境中生活,也不愿享受“被限制了自由的富贵”。我的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一些自由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不能将他的视野封闭起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避免用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孩子,应该是尊重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父母,也不必为孩子担心得太多,不需要把孩子包裹得太紧。过度的保护和期望,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长有义务和责任来教导孩子,但并不是要事无巨细地来插手管,更不能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帮孩子选择将来的发展,违背孩子的意愿,是非常不应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与之相应地是父母对孩子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于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看管,时时刻刻地看护和提防,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也是觉得耗尽了心思和精力。
育才方案: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某15岁的初三女孩对父母一直把她当小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感到特别烦恼。她说,父母就像看劳改犯一样管着她,有时比看管劳改犯还要紧。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为她安排的。她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玩具,毫无自由可言,连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看多长时间书、做多长时间功课、练多长时间古筝、看多长时间电视、几点上床、几点起床,甚至连她日记中写的什么内容,父母都要干预……尤其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学校就在家对门,父母还要坚持每天接送她,这让她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囚徒……
我们父母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他遇到危难的时候扶持他,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鼓励他,在他不敢走下去的时候依然信任他,并不是自己一手包办,给孩子规划他的未来,看什么样的书,报什么样的特长班,考什么样的学校,学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孩子成为他们的木偶,被他们塑造着明天,这样生命的乐趣在什么地方?孩子如何能够体会到努力所带来的成就感,如何能体会到一往无前所带来的胜利喜悦,如何能有自己真正值得滋滋追求的目标,又如何尝到人生的多样滋味?
放手给孩子主动权,很多事情是需要孩子自己做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