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把抽象的时间转换成具象,利于孩子感知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人对于时间的知觉并非天生存在,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它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儿童心理专家不建议过早逼迫孩子去认识钟表,但要引导孩子去感知时间。让孩子动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去观察、触摸、感受抽象的时间。通过感知时间,让孩子以后学习和认识时间打下基础。

因为时间无法用眼睛看到、用手指触碰,所以孩子没办法理解时间的具体概念。他们不清楚20分钟之后去洗漱,半小时之内必须把饭吃完的含义。他们也许知道昨天是过去的意思,但是不知道具体过了多长时间。

这就需要父母将时间具象化,让原本抽象的时间变得容易被理解,帮助孩子感知时间。比如,在说到具体时间时,父母可以用笔画出两条代表时间长短的线条,让孩子知道1分钟与5分钟的“长度”是不同的。有时候,如果知道爸爸再过10分钟就能回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等你看完1集熊出没,爸爸就到家了。”父母还可以用手势来表示时间,比如在跟孩子说“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的时候,用双手的食指比出一段10分钟的距离,当食指间没有距离时,就代表时间已经到了,孩子应该去上床睡觉了。

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方位来让孩子感知时间,让他知道时间并非虚无缥缈,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

·用听觉感知时间

象征时间的声音有很多,父母可以通过闹钟铃声来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另外,鼓楼、寺庙的敲钟声、附近学校的上下课音乐铃声都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现在很多汽车上都有广播,孩子每天坐车上学时,车载电台都会准时响起与之前相同的节目。在相同的时间段,听到相同的节目,也能让孩子感知上学的时间。

一些有感情的体现时间的声音,会储存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成为永恒的温馨回忆。比如,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听到公鸡的打鸣声就会觉得很亲切。

·用视觉感知时间

用视觉感知时间意味着孩子能够通过钟表、日历或是与时间有关的一些图书绘本,清楚直观地意识到时间的存在。

父母在教孩子认识钟表时,注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做到循序渐进。孩子在5到6岁时,能够认识表盘上30分钟和1小时的含义。父母可以把钟表上的数字用图画进行注释,并贴在相应位置上。比如在6点处贴上小床,表示是起床时间;7点处贴上面包,表示是早餐时间等。或者给孩子一个钟表模型,让孩子当作玩具玩,之后再慢慢引导孩子了解时针、分针的意义。

6到7岁的时候,孩子能够理解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天有多少小时,也能知道钟表上的两个数字之间代表五分钟。父母可以在家中每个房间都摆一个钟表,平时和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教孩子钟表的每根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在7到8岁时,孩子就能使用小时制来读表,能知道时间早晚以及用什么词表示特定时间。

在8到9岁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就能够准确读取时间了。所以,教两三岁的孩子去认识钟表,根本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孩子在这时候还不具备相关的能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日历,告诉孩子日历有什么作用,星期的名称都有什么。在看日历的时候,多和孩子交流一下每天能做些什么。比如工作日周一到周五大家都要去工作、上学,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就可以去游乐场玩。通过这种方法,一步步教孩子认识时间的概念。

书店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书籍,父母也可以买一些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帮助孩子学习关于时间的词语,从而正确认识时间。比如《晚安,月亮》《好饿的毛毛虫》《时钟的书》等都提到了关于时间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时间。

·用触觉感知时间

通过教孩子用手去感知时间,从而静下心来感受时间的变化。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表盘,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触碰每根针,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好表盘上的数字是凸起的,用手触摸可以知道是什么数字。这样的话,父母可以设定好时间,让孩子闭眼触摸猜测是几点几分。

父母把抽象的时间融到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感知时间、培养时间观念,就可以让孩子逐渐形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不再磨蹭拖拉。孩子有了正确的时间观,自然也就能够很快做到自我管理时间,变得更加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