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应该懂的Web3.0:让ChatGPT和AIGC链接我们的生活
- 吴桐等主编
- 10492字
- 2023-04-25 10:54:39
前言
2022年,Web 3.0成为国内国外、街头巷尾几乎人尽皆知的热词,好像不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就会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这给当下已经非常内卷的时代又增添了几分“卷意”。同时,不同的人对于Web 3.0也有不同的理解,一时间出现“一千个人,一千零一个Web 3.0”的盛况,多出的那个Web 3.0是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即时产生的。但社会似乎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Web 3.0是时代的发展方向,是下一代互联网一般的存在。但什么是Web 3.0,却很少有人说清。当下宛如Web 3.0的一个启蒙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一切都在被定义,一个新的时代仿佛在孕育之中,能够在这个关键节点躬身入局,可谓三生有幸。
2021年,由于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我们坐上了Web 3.0的快车,也感受到了Web 3.0的巨大泡沫,尤其是2022年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使得Web 3.0这种高估值项目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在市场起起伏伏的过程中,我们坚信Web 3.0是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必会将人类社会带到新的纪元。在本书中,我们尝试阐述以下问题:第一,Web 3.0是什么?Web 3.0最具进步意义的核心性质是什么?同时,作为Web 3.0重要应用的元宇宙又是什么?第二,Web 3.0诞生的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创造了什么样的光辉文明,又处于怎样的内卷之中?第三,Web 3.0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哪些?驱动Web 3.0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也就能够对Web 3.0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前言中,我们试图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个简要的回答。
第一,Web 3.0是一个由所有用户共享、共建、共治的价值互联网,其最具进步意义的地方在于,用户享有数据的所有权及由此所衍生的一切权利。我们将Web 3.0的重要应用——元宇宙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数字世界”。一个世界构成平行世界的前提是维持一定的独立性,如果一个世界完全依托于另一个世界,就不能被称为平行世界。换言之,如果元宇宙仅仅是现实世界的中心化处理器上的几行代码,那么必然无法承担起人类对元宇宙寄予的宏大憧憬。恰恰相反,元宇宙经济系统是作为一个具备永续性、开放性、自治性和沉浸感等特征的高度发达的通证经济形态而存在的,加强沉浸感只是元宇宙的“术”,而永续性、开放性、自治性才是元宇宙的“道”。
第二,Web 3.0诞生于日益内卷的Web 2.0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如果Web 2.0时代没有这么卷的话,那么大众也不会不约而同地对Web 3.0产生浓厚的兴趣。Web 2.0时代的内卷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我们的各种行为产生的数据不属于我们,而是被互联网巨头所垄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中,这在实践层面任重道远。
其二,互联网巨头不仅垄断数据,而且垄断经营场景和用户的思维逻辑。垄断数据和经营场景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对用户思维逻辑的垄断,这将导致广大用户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数以十亿计的用户会被困在“信息茧房”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越来越深的内卷。
其三,互联网并不互联,而且有愈发不互联的趋势。“互联网孤岛”是Web 2.0时代的典型特征,同时,不同国家的互联网政策不同,加剧了这一形态的割裂。
其四,互联网边际递减的财富效应,无法承载年轻一代的梦想。以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为例,在经历了从2016—2017年的红利耗尽阶段之后,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出现令全互联网行业集体兴奋的奇点了。虽然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区块链(Blockchain)、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都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这些都是互联网的细分领域,涉及的范围相对有限。此外,互联网行业的造富效应早已江河日下。过去,一个名校的本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去互联网大厂工作,很可能会拿到不菲的薪资。如果升职至公司部门中层及以上,又等到了公司上市,则会获得一大笔财富。或者,在公司获得一定的资历与经验后,自己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然而,这些可能性都随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数字经济反垄断和Web 2.0的内卷一去不复返了。仅靠工资等劳动型收入,年轻人难以实现财富阶层的跃迁,他们在买房这座“大山”面前望而却步。
而Web 3.0是对Web 2.0的整体迭代,当技术集群发生代替革命时,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必然是非常可观的。技术集群迭代革命的体现,如20世纪初的汽车、20世纪末的互联网、21世纪初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正在发生的Web 3.0,都并不是简单呈现了某一项技术,而是一系列“连点成线”技术的集合在奇点出现时的迸发。比如Web 3.0涉及的技术集群包括芯片技术、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虚拟引擎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及软硬件编程等多种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和伦理层面同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人选择加入Web 3.0其实也是生活所迫,与其被生活内卷,不如主动去拥抱变革。因为在任何一个行业初期,造富效应都是最大的逻辑和共识,市场中长期效应不会说谎。
Web 3.0最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将数据这一本就属于广大用户的生产资料真正还给用户,进而迸发出数据资产的真正价值,实现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中这一宏大命题。用户在Web 3.0范畴拥有和掌握数据,则在元宇宙层面也可以真正拥有和掌握元宇宙,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21年12月在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数字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利益”听证会上,出现了“如何确保Web 3.0革命发生在美国”的声音,这对我们如何在Web 3.0革命中占据先手、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应Web 3.0应用层的元宇宙,当前建设元宇宙主要有“大互联网路线”和“基于区块链构建路线”两种。基于“大互联网路线”的元宇宙构建虽然短期内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但没有将本属于用户的数据还给用户,本质上还在Web 2.0的窠臼之中无法自拔,因此从长远来看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有关“基于区块链构建路线”的元宇宙构建虽然短期内在沉浸感等方面体验感较差,但将数据归还给了用户,是Web 3.0范式的元宇宙。其优化了生产关系,更加符合元宇宙永续性、开放性和自治性的精神内核,因此更具生命力,也更加长远。所以说,区块链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
第三,驱动Web 3.0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将数据和由此产生的数字资产交还给用户后所迸发的巨大生产力。这也是发展数字经济最为核心的部分。Web 3.0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与开放式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元宇宙、非同质化通证、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等是一组高度相关的概念。DeFi是Web 3.0的经济运行机制,元宇宙是Web 3.0的应用生态综合体,NFT是Web 3.0的重要表达形式,DAO是Web 3.0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Web 3.0的发展,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的宏大叙事框架建立了起来。近年来,DeFi、元宇宙、NFT和DAO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这为Web 3.0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主要以Web 3.0及其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脉络展开论述。
DeFi是Web 3.0的底层经济运行机制,是Web 3.0成为价值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本质上属于金融的范畴。如今,“金融”这个词十分流行,它本身也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要谈论和关心的事。作为经济活动的血脉,金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离不开金融,而金融思维也贯穿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决策。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类已经进入了“金融社会”(Financial Society)。事实上,无知是最大的风险,大众对金融的了解水平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下呈现出无法忽视的“羊群效应”,这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有益的金融创新,还显著增加了金融风险。
金融业作为具有极大外部性的行业,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被笼罩上了层层迷雾。我们尽管每天都接触它,却无法把握其核心,情绪往往因为形势的变化而大起大落,面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难以给出准确的回答。比如,什么是钱?股票价格跌的时候钱去哪儿了?什么是资产的价值?房价为什么在过去涨了那么多?银行在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下会如何演进?比特币到底是不是骗局?近年来,各行各业的朋友多次向我咨询这些问题,其中不乏很多金融业的朋友。事实上,很多金融从业人员仅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细分领域较为熟悉,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运作缺乏宏观认知,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实则回答起来难度极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被证明,因为历史没有如果。即使是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这样首屈一指的大经济学家往往也只能借助逻辑这一重要工具进行分析。
同时,当下也是一个金融的形式和内涵变化剧烈的时代,一个对传统金融冲击如此剧烈的时代。正如德国央行行长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在2021年9月中国和德国央行合办的“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联合研讨会上所言:“受新冠肺炎疫情(下文简称疫情)的影响,本次会议只能以数字形式进行。如果我们能够见面,那么我一定会推荐大家去参观德国央行货币博物馆及其当前以‘货币创造者——谁决定什么是货币?’(Money Creators.Who decides what’s money?)为主题的货币特别展览。值此数字货币黎明时代,这是一个高度相关的问题,加密通证和金融领域的其他创新正在挑战关于货币构成的既定观念。”
金融对生活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金融带来的收入分化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不是劳动型收入,而是财产型收入。对此,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其风靡全球的《21世纪资本论》中用数据做过详细论述,以一百年为单位的历史长周期为视角,财产型收入的年化收益率为3%~4%,而劳动型收入的年化收益率为1%~2%。这种差距是难以仅靠大众的奋斗被抹平的。
金融体系如此复杂,以至于很多金融从业者的认知范畴仅限于自己的业务范围,比如银行从业者仅仅了解银行,证券从业者仅仅了解证券体系,保险从业者仅仅了解保险体系。然而,金融市场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子市场之间通过信息和价值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隐形大网,将市场上几乎所有信息吸纳其中。一只蝴蝶在巴西的丛林中扇动翅膀,或许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认知的割裂加剧了资源的错配和风险的集聚。金融系统内的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输出结果,所造成的后果都是我们难以预测的。
事实上,金融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自由到垄断的过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风控能力的提高,从长历史周期维度来看,金融的自由趋势将更加明显。在以贵金属为代表的商品货币时代,商品货币的价值是得到广泛、客观认可的,但由于其具有存储、运输成本较高、难以适应经济的实际发展等弊端,商品货币时代渐行渐远。以中央银行的成立为分水岭,人类开始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并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其全球范式,“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开始在全球流行,并围绕此形成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子市场,金融化也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金融素养也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大众而言,金融是一种奢侈品,并且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银行业依托抵押品和现金流的信贷模式,使其注定是“嫌贫爱富”的,证券市场具备较高的参与门槛,这导致大众无法分享高成长性项目带来的收益,而保险市场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作用却成为少部分人暴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广大交易者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开发出的金融产品,而不能主动合成自己需要的金融产品。此外,账户体系无法做到杜绝账户的创设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挪用用户的资产,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中央交易对手风险,这意味着我们的银行存款、股票等资产,并非完全属于我们,而现金才是完全属于我们的资产。
与此同时,金融化的蔓延与泛滥也带来了巨大反噬,并在2008年达到了一个局部高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这座看似华丽的金融殿堂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缝,一些人开始对传统金融范式发起冲击,以比特币(Bitcoin,BTC)为代表的加密金融和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是其中的佼佼者。2009年初,比特币的主网上线,标志着比特币的正式诞生。人们希望比特币能够以算法信任代替理论上无限超发的主权信用。比特币一经诞生,便被传统金融从业者视为异端邪说,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人们动辄以郁金香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与之类比,虽然这种类比并不恰当,但其在后续发展中迸发的顽强生命力令人惊叹。由于比特币的非图灵完备性,使之难以发育成茁壮健全的金融生态,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模仿它的莱特币(Litecoin,LTC)同样未能走出这种藩篱。换言之,在这种模式下,加密资产仅能承担价值储备职能和转账功能,无法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
在这种巨大的现实需求下,2014年一种名为“以太坊”(Ethereum,ETH)的开源的、可加载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操作系统诞生了。以太坊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比特币的两个弊病:第一,解决了协议的拓展性差问题。在比特币的世界中,比特币是唯一的价值符号,用户无法定义其他的价值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别的类型的加密货币,也可以是现实中的股票、债券、不动产等,因此仅靠比特币无法真正开启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第二,比特币基于堆栈的脚本语言不足以构建更高级别的应用,如去中心化交易系统(Decentralized Exchange,DEX)等。也就是说,仅靠比特币不足以承担建设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这一重任。以太坊的诞生可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以太坊诞生的前几年里,规划出一系列新型金融系统的宏伟目标并没有被多少人关注,大多数人将以太坊视为“首次通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的操作系统,并在2017—2018年掀起了巨大的加密金融泡沫。金融泡沫被挤出,促使加密行业进入了几年的熊市,加密金融的价值和前景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问题。很多加密金融行业的人因感觉前景黯淡便离开了,也有一部分人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认为熊市是做事的好时机而选择加入和坚守,加密金融行业的洗牌正在进行。
当加密金融行业在熊市的时候,稳定币(Stable Coin)迎合了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的现实需求,开始迅速发展壮大。所谓“稳定币”,是在区块链上发行的、锚定主流法币(如美元、欧元、英镑等)的通证,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区块链领域诞生了USDT、USDC、BUSD、GUSD、PAX、DAI、FEI等稳定币。以市场占比最大的USDT为例,根据数字资产数据分析公司CryptoCompare的数据,在2017年10月,USDT在比特币交易中份额仅有不到1%,在2018年3月这一数据为14.2%,在2019年1月这一数据为60.98%,在2019年4月这一数据为80.37%。全球互联网巨头入局,将稳定币的发展推向高潮。2019年6月,Facebook等20余家科技巨头成立了Libra协会,发布了定位于全球稳定数字货币的Libra白皮书(后改名为“Diem”),将目光锁定在全球的支付权上。全球一线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使得稳定币迅速“出圈”,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宣传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稳定币不仅可以用于低成本地购买加密货币,而且可以高效率地实现跨境资本流动。在互联网巨头的带动下,为增强国家的宏观金融管理职能,越来越多的央行也加入了研发和测试法定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的阵营。全球数字金融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数字金融的理念、基础设施和操作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数字金融启蒙运动”实现了快速普及。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既有的金融业务都可以基于区块链再做一遍。并且,由于信用来源、运作模式、激励机制等发生了变化,效率可能变得更高,而成本也可能更低,因此更加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公允价格。如果这一设想成为现实,一个更加开放的、透明的、在链上运行的金融体系则拥有实现的可能。
Uniswap、Aave、Chainlink等项目的施行,为一个新型金融体系的诞生提供了无限可能,人们似乎可以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重构一个金融体系。DeFi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我在2020年2月发表的《基于区块链的开放式金融的优势、制约与推进对策》中,为DeFi下了一个定义:无须中心化机构许可、基于智能合约和在分布式网络中构建的应用所组成的金融生态系统。这应该是现有文献中首次对DeFi进行准确定义。
DeFi在诞生之初,便受到了极大关注。现有的金融体系虽然在历次金融危机之后得到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入骨髓的弊病:第一,中心化金融模式存在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集中式结算及清算风险、中心化违约风险、“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及第三方资金资产托管风险等;第二,各个子市场之间、不同国家的市场之间存在割裂性,价格发现效率和市场化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及可审查性较低,合规成本和监管成本越来越高;第四,金融的垄断性仍然较高,普惠金融任重道远。而这些都是DeFi可以为金融业做出贡献的地方。与此同时,区块链、稳定币、法定数字货币等领域的发展也为DeFi 提供了坚实的底层环境和与传统金融连接的桥梁,这也使得 DeFi在近年来成为全球金融部门关注的重点领域。DeFi 距离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越来越近。
我于2020年2月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核心期刊《经济纵横》上发表了《基于区块链的开放式金融的优势、制约与推进对策》,这是国内首篇对DeFi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论文,虽然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但囿于篇幅有限,以及彼时DeFi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的现实情况,所以当时并未对这一领域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事实上,在2020年6月,DeFi的应用呈井喷式爆发,整个DeFi领域的可能性得到极大拓展。此外,2021年NFT的兴起和元宇宙的出现,极大地赋予了DeFi灵活性、可塑性及广阔的应用场景,DAO的发展为元宇宙和DeFi提供了更加适应其发展的组织形式。如今DeFi已经拥有了适应其发展的外部环境,种种变化都推动了DeFi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年初,DeFi的总锁仓价值(Total Value Locked,TVL)大约为6.7亿美元;到了年末,DeFi的总锁仓价值约为145亿美元;而到了2021年10月,DeFi的总锁仓价值已突破2000亿美元。事实上,DeFi的高速增长还未停止,相对于全球股票市场超过100万亿美元市值的总规模,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些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及权威机构也开始密切关注DeFi的发展并躬身入局。比如,有“牛市女皇”和“女版巴菲特”之称的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认为,DeFi将助推人类迎来与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类似的新时代复兴,DeFi正在“掏空”银行,并倒逼传统金融改革,以太坊将成为互联网的原生债券,其质押(Staking)收益率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基准收益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DeFi进行一次全面介绍、梳理和展望。
在风险管理层面,DeFi 领域尽管具有高杠杆的特征,但在2021年多次市场大跌情况下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同样出现了大规模清算,但是基本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并且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在缺乏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情况下能够有如此表现,还是证明了这一新生事物本身的旺盛生命力。同时,随着新的DeFi 风险管理产品的出现和运作模式的成熟,以及元宇宙和Web 3.0的巨大需求,DeFi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是DeFi不断进取的重要动力。
DeFi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注意。2021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对DeFi的龙头项目Uniswap进行审查。Uniswap Labs也主动限制了Uniswap网站前端对129种通证的访问,这反映了Uniswap 团队对监管层的配合。事实上,SEC 此前也曾对DeFi Money Market等项目进行过监管。对于DeFi 项目监管范畴的把握,仍然以“豪威测试”(Howey Test)为监管尺度,这事实上已经与 DeFi的现实实践脱节,而全球的监管机构也在探索 DeFi的监管治理框架。随着传统企业和机构陆续从Compound和Aave等DeFi协议及BlockFi和Celsius等专业贷款机构获得贷款,DeFi和传统金融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这也意味着更多监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对DeFi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此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DeFi对于绿色金融等具有前瞻性的落地推进作用,更能发挥其独特优势。首先,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说,DeFi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消耗,是更为绿色环保的金融模式。其次,DeFi从业者的参与主体以具备较强变革意识的金融从业者和互联网技术从业者为主,平均素质比社会平均水平更高,更能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最后,智能合约可将绿色金融的条款写入代码,从机制上保障绿色条款的强制落地,将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变为硬约束,而在传统金融领域,这一目标则较难实现。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DeFi在下一个十年中会愈加成熟,生态也会愈加健全,同时将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传统金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整个金融业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但是,DeFi运作模式仍然相对不成熟,资产总量、用户数量等指标相对传统金融具有数量级的差距,各国央行作为传统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对DeFi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下一个十年中,DeFi和中心化金融(Centralized Finance,CeFi)必将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融合又彼此割裂的辩证统一关系。本书之所以花较多的笔墨介绍DeFi,是因为DeFi作为Web 3.0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价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希望本书可以为各位读者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DeFi 世界,也希望大家都能树立一种健全辩证的金融观和财富观,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中,在元宇宙和Web 3.0时代实现人生财富的保值增值。最后,希望中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既藏富于国,又藏富于民;既藏富于少部分人,更要藏富于亿万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Web 3.0的重要组织形式,DAO在2020年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在2021年大放异彩。现有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公司制,公司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事物,但公司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6世纪,航海贸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生产关系则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公司制已经日益表现出了与生产力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第一,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带来协同的高昂成本。公司必然存在不同的层级和部门,不同的层级和部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大公司而言尤为关键。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其公司内部不亚于一个中小型经济体。
第二,公司的资产形态(股票、债券、不动产及无形资产)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和保护范围。改变资产的价值形态,除了法律的限制,还需要付出高昂的市场成本。2021年,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遭遇危机,作为应对,该集团不得不以极低的折扣出售价值上亿元的豪宅。这一事实不禁令人思考,这么低的价格真的是得到市场公允的价格吗?我们有无办法将公司持有的资产和公司本身做出一定的区隔?
第三,公司组织结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相对固化,很难及时对现实情况做出调整和适应,尤其是在当下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更难实现。比如在疫情反复的当下,很多中小企业的运营难以为继,但停止运营需要安置员工,高昂的安置成本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其做出违背市场规律的决策。
第四,公司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成本。在公司制下,公司往往与一些特定人员(如董事长、CEO、创始人等)具有强锚定关系,但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强的关系。比如,当上市公司董事长本人传出负面消息时,其公司股价往往大跌,但可能并不影响公司的基本面。这对于上市公司这种具有公共属性的企业而言,无论对中小股东,还是对大众,显然都是有失公允的。
第五,数字世界的生产与消费是天然跨主权的,但跨国公司的门槛高,跨国协作成本和信任成本都是小团队无法承担的。数字经济存在网络效应,导致边际成本递减,这使得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属性,这也是为何当前Web 2.0范式下互联网日益垄断和内卷的原因之一。海量的数据囤积于互联网巨头手中,却屡被低效利用,难以发挥数据要素的真正价值。
第六,开源和商业价值在公司组织的目标下难以同时顾全,因为公司通过提供服务与产品获得收益,开源基础设施难以为公司产生商业价值,但开源项目又是数字世界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司制的这些弊端反而为DAO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2021年7月,美国怀俄明州通过了一项地方法律,宣布允许DAO在此地被承认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LLC)。事实上,在2021年DAO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出现协议型 DAO、投资型 DAO、赠款型DAO、服务型 DAO、媒体型 DAO、社交型 DAO和收藏型 DAO等多种形态。究其原因,疫情为DAO 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环境,而DAO自身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DAO在组织方面拥有自治性,而这保证了Web 3.0在形态上的开放性。很多专业人士预言,2023年将是属于DAO的一年。
Web 3.0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样化世界,它在资产形态上不仅有同质化通证(Fungible Token,FT)这种较为传统的形态(我们的人民币存款、股票资产等都是FT),还有NFT这种新型形态。NFT的重要特征在于,每一个 NFT 都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两两不可互换,最小单位是“一”且不可分割,因而非常适合对具有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权益和资产进行标记,并可以实现自由交易和转让。在技术维度,NFT的通证协议标准主要基于ERC721。Web 3.0上存在大量独特的数据资产,仅靠基于ERC20的FT 难以满足需求,而 NFT 则可以满足Web 3.0上多样的资产刻画与表达需求。比如,Web 3.0的每一块地都有独特的坐标,当用户获得这块地的NFT时,则获得了包括永久产权在内的所有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土地上进行开发经营。NFT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对于Web 3.0多样的资产进行刻画的现实需求,补足了Web 3.0“飞入寻常百姓家”前的最后一块拼图。
很多人将元宇宙理解为游戏,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游戏确实是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其实,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元宇宙的重要意义类似于在另一种意义上重启人生。我们都是世界的一粒尘埃,每个人的人生也充满了随机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该出生,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地,我们的人生轨迹还存在着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大部分人的主线任务就是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同时还要应对生活中各种不期而遇的支线任务。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元宇宙创造了若干个平行世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维度。我们可能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如果可以换一个身份,如果拿到一个不同的人生剧本,我们会如何生活?而元宇宙正在将这种幻想变为现实。这也是资本如此青睐元宇宙这个风口的原因,元宇宙的想象空间确实非常大,大到超出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
基于此,本书将对元宇宙和Web 3.0正在发生的未来及其构成要素DeFi、DAO、NFT等进行论述,以图给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波澜壮阔的、正在实现的元宇宙和Web 3.0,也希望更多的读者抓住元宇宙和Web 3.0的风口,在其中纵横驰骋,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