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和刘伯温的关系

读了《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一文,我想起传说里常常提到北京城是明代刘伯温修建的,不知是否确实?

读者 赵经麟

民间广泛流传着明代刘伯温建造北京城的故事,这到底有多少事实根据呢?为了明确这一点,首先应把有关明代北京城的修建交代清楚。

一、明代北京城的修建

明代北京城的修建,是完全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称之为“改建”更为恰当。

大都城的改建,首先是缩减北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达北伐,胜利进兵元大都,元亡。改大都曰北平。并命指挥华云龙新筑城垣,实际上是把北城缩减了五里,改筑北城墙于今德胜门、安定门东西一条线上。至于被废弃的旧城土墙,至今依然可见。

其后到了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也就是正式迁都北京的前一年,又开拓南城,把南面城墙,从今东西长安街原址,南移一里半,改建于今前三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西一条线上。

经过以上两次改建,就完成了后日所谓北京“内城”的轮廓。到了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加筑南面外城,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旧日凸字形的北京城。

在改建大城的同时,皇城和宫城也进行了改建。它是明初在北京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工程。因为明初建都南京,兵破大都之后,曾有计划地废弃了元朝宫殿,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不得不另建宫城。

先是洪武三年(1370),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来到北京(时称北平)。在此前一年,燕王府修缮完成,府址在太液池(今中海)西岸,乃元朝隆福宫之旧址。这座王府,在明初诸王府中算是规模最大的。然而也只能称“王府”,不能称“宫城”。

明代宫城(即紫禁城)的修建,是燕王兴兵破南京,从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手里抢夺了统治权之后的事。燕王即位之初,建都仍在南京,只是把北平改称北京。一直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才正式迁都北京。迁都之前,曾在北京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庙坛,始工于永乐十五年(1417),历时四载,全部告成。这就是保存到现在的紫禁城。现在,我们在首都故宫博物院内所看到的极其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营建的。

二、有关刘伯温传说的推测

明代北京城的修建略如上述,但这与刘伯温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伯温就是刘基,浙江青田人,是明代开国元勋,封诚意伯。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初,转战江左,伯温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深为朱元璋所信任。《明史》本传里这样写道: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帝……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1]

从这里可以知道,还在刘伯温生前,就已经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奇莫测的传说了。

但是,却不能说他和北京城的修建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1375)就逝世了,享年六十五岁。那时北京城除去缩减了北墙和废弃了元故宫之外,还没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建筑工事。后来人把北京城的修建归功于刘伯温,大概也是与人们对他早已有的一些神奇传说有关。因为刘伯温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乃是一个十分值得敬佩的人物。他秉性刚直,早年为政爱民,不畏豪强,晚年又遭奸党暗害[2]。为此老百姓在敬佩他之外,又寄予无限同情,渲染以更多的神话和传说,也是情理中的事。

刘伯温和北京城的建造虽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也不能说全无渊源。这又怎么讲呢?按明代北京宫城(紫禁城)的修建,其制全仿南京。南京宫城,初建于吴元年(1367)。转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国号曰明。当时所营建的,主要是前朝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和内廷两宫(乾清宫、坤宁宫)。到了建文元年(1399),又在乾清、坤宁二宫之间,建成省躬殿。这六座大殿,占据了宫城设计的中轴位置,也是全部宫殿建筑的中心。

成祖营造北京宫殿,先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转年毁于火。英宗正统五年(1440),才又重建三殿,一仍旧称。同时又作两宫,也叫做乾清宫和坤宁宫。其后,两宫之间,又增建了一座交泰殿,相当于南京宫城的省躬殿。这样,南北两京的紫禁城中,所有主要宫殿及其布局和名称,就完全相同了。其后,北京宫殿,又迭遭火灾,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一次重修,又改称三殿为皇极、中极、建极。清朝继起之后,更于顺治二年(1645)改称皇极、中极、建极三殿为太和、中和、保和,而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则一如旧称,这就是现在所说故宫博物院中的前三殿和后三殿。这六座大殿本身虽然一再重修,但其规划和布局,却是从南京紫禁城一脉承袭下来的。

那么,现在要问这南京宫城,又是什么人建造的呢?

真正有趣的问题,就在这里得到了答复。《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元至正二十六年明白写着说:

八月庚申,拓建康城(即南京)。初建康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因元南台为宫,稍隘。太祖乃命刘基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围凡五十余里,尽据山川之胜焉。

按元至正二十六年,是朱元璋称吴王之后的第四年和即皇帝之位的前两年,所建新宫正是由刘伯温经营卜建的,这不但为南京宫城建筑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也是永乐时兴建北京宫城的蓝本。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一点渊源,竟成了后人传说刘伯温建造北京城的根据。

最后附带提到:有人说刘伯温从来没有到过北京城,这也是不确实的。刘伯温来过北京,不过是在元朝未亡之前,他所见到的乃是未经改造之前的大都城。刘伯温是元至顺间进士,也曾写下过与大都城有关的诗篇[3],最有趣的是他还在大都城里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天刘伯温去逛书店,看到了一部天文书,转身即能背诵如流,书店主人大为惊奇,愿意把书白送给他,他却说:“书里所讲的,都已经在我胸中了,无须再要书了。”[4]刘伯温的明敏好学,这也算是一个例子。

原载《北京日报》1962年7月31日
本次自《奋蹄集》选出


[1]《明史》卷一二八,刘基本传。子房即张良,为汉高祖谋臣。

[2]《诚意伯刘公行状》称刘基“以廉洁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而豪右数欲陷之。时上下咸知其廉平,卒莫能害也”。又《明史》本传称:“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基在京病时,[胡]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3]如所写《自都回至通州寄普达世理二首》一诗,有“旦辞文明门,回首望宫阙”和“一辞都门去,便觉京国遥”等句,都是描写大都城的。按文明门,为大都城南面最东一门,位置约当今东单十字路口。见《诚意伯文集》。

[4]《诚意伯刘公行状》,见《诚意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