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起源:土地与人民

图1 苏萨大流士一世宫殿中的弓箭手图像,马赛尔·迪乌法罗于1885—1886年发掘

图2 贾姆希德国王的肖像画,上面有波斯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米尔·阿里(Mihr Ali)的题记,1803年

元前2000年,古代波斯人迁入位于中亚大平原西部及南部边缘的山区地带。这片土地从欧洲延伸到东亚,大多数区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巨大山脉构成,这些山脉之间则被高原分隔开来。在波斯人占领的区域,山脉通常是由西向东延伸。波斯北部主要山脉是厄尔布尔士山脉(Kuhha-ye Alborz),是从安纳托利亚一直延伸到阿富汗一系列山脉中的一部分。该山脉最高峰位于里海南部,被称为达马万德山(Mount Damavand),海拔5601米,达马万德山同时也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山峰。厄尔布尔士山脉是波斯北部的天然屏障。

扎格罗斯山脉(Kuhha-ye Zagros)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部,两山之间是高原地带。这是一系列复杂的山脉,许多山峰海拔超过4500米,山间高原海拔则在1000—1500米。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鲁德山(Kuhha-ye Qohrud),它将东部沙漠地区与该国其他区域分隔开来。扎格罗斯山脉北部的西南边缘是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该地,这里的地势较伊朗其他地方低得多,因此气候、环境等各方面差异很大。

伊朗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每年有相当多的极端温度,大多数区域降雨量少。伊斯法罕(Esfahan)[1]—位于地理中心位置的前首都,地处扎格罗斯山以北,海拔1773米,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而到了夏季,气温则会上升到30℃以上。年降雨量108毫米,6—9月无降水。现在的首都德黑兰[2],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侧,海拔1220米,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气温则在30℃以上。伊斯法罕与德黑兰冬夏季的温度区间相似,但德黑兰的年降雨量达250毫米,远高于伊斯法罕,且每个月都有降水记录。

伊朗气候统计

伊斯法罕气候(海拔1773米)

德黑兰气候(海拔1220米)

阿巴丹气候(海拔2米)

一般来讲,中部高原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即较少的年均降雨量与极端温度的出现,而临近里海的北部地区及临近波斯湾的南部地区降雨量较大,气温变化较缓和。高原的中心由北部的卡维尔盐漠(Dasht-e Kavir)和东部的卢特沙漠(Dasht-e Lut)组成,由于被北部和南部的山脉包围,该地区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区域,长期处于完全干旱和猛烈的沙尘暴之中。扎格罗斯山脉以西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该区相比,气候差异较大,极端温度区间小得多。

图3 达马万德山是伊朗和整个中东最高的山

伊朗的自然植被种类多样。山脉周围的低地是草原,高山上则是典型的高山植被。由于伊朗高原中心大部分区域是沙漠和半沙漠,所以几乎没有自然植被。而伊朗北部里海沿岸地区,降雨量最大,因此形成了地中海式的常绿森林。

这些地貌和生物—地理特征的多样性表明里海和波斯湾之间的土地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公元前2000年,北部的移民在南迁时决定定居于此。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社会的发展。

人民

数千年来,人类在伊朗大地上繁衍生息,从未间断。当伊朗的原始牧民还在山区和高原游牧时,西边的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已经发展起更先进的社会,这是最初的文明;城市定居者创建了一种更加精致复杂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固定的定居点,种植庄稼,改良金属器。在现在的胡齐斯坦(Khuzestan),即原始牧民与定居者的边界地带,住在这一地区的城市定居者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社群之一。这些人是埃兰人,他们将自己的领土从平原扩展到山区,从山区获取铁,并将其交易到东方。埃兰人的首都是苏萨,他们以此为根据地进而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区域。他们还与苏美尔人、该地区其他城市建立了牢固的贸易关系。到公元前两千纪,巴比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城市,并逐步建立了帝国。最终,埃兰人被纳入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体系中,成为巴比伦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两千纪,先进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文明受到来自亚洲中部的新移民的影响,在历史上被称为“Völkerwanderung”—民族大迁徙—这一过程持续了几个世纪。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可能是缘于移民原始居住地的自然或人文环境发生变化,包括气候恶化及人口压力等问题。这些新移民主要来自草原地区—从东欧到东亚横跨欧亚大陆的温带草原,他们主要是游牧人群及畜牧人群。气候条件的变化和降雨量的减少促使他们离开故土,寻找自然条件更好的土地。

这种大规模的游牧迁徙致使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最终会导致更多的人不得不离开故土,寻找新的家园。

这些移民与中东的本土居民相比各方面差异都很大,他们被称为“雅利安人”(Aryans),这个词在梵文中的意思是高贵的血统。雅利安人的迁徙遍布各地,但总的趋势是向南移动。有的理论认定他们最初都是同一民族,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条件之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学家的发现,他们认为迁往欧洲、印度、中东的移民其语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1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迁往南方的雅利安人最初居住在乌拉尔山以西和黑海以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区域。2

这些迁徙到中东的新移民中,最重要的是米底人和波斯人,他们很可能是沿着里海西岸或东岸,穿过山区。已经有研究表明,大量的移民首先在今伊朗的乌尔米亚湖(Lake Urmia)附近定居。在这里,他们与亚述帝国有了接触—一个强大而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心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不久,新移民归顺了亚述帝国。当波斯人向东迁移时,米底人在伊朗西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公元前8世纪,米底人已经在伊朗高原边缘及扎格罗斯山以北的埃克巴塔纳(Ecbatana)[3]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公元前612年,米底人联合巴比伦人攻打亚述首都尼尼微(Nineveh)[4],并在几年后就击败了亚述帝国。不久,米底人开始统治当时已经在东边安稳下来的波斯人。波斯人无奈之下继续向东迁移,远离中东主要冲突区,在扎格罗斯山以北地区扎下脚跟。公元前一千纪初,帕尔斯(Pars)[或法尔斯(Fars)]成为波斯人定居的主要区域,这里同时也是他们将要创建的国家中心。尽管迁移活动仍在继续,但他们开始将帕尔斯视为自己的家园。帕尔斯在波斯人的情感中始终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波斯”(Persia)这个名称就是从“帕尔斯”演变而来的,早期欧洲人也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波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波斯人定居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一个是帕尔斯,另一个是西边的安善(Anshan)。这种权力的分裂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当时有两个人争夺王位,但其中一位未能继承王位,国家就此分裂。当分裂的局势结束,波斯重新统一,这个新建立的更加强大的国家,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4 厄尔布尔士山在伊朗北部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1] “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作为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建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曾多次成为首都。本书脚注若无特殊标注,则为译者注。

[2] 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Ray),这一词在语源上与古波斯语及《波斯古经》里的剌伽(Rhaga)有关系。剌伽是说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

[3] 埃克巴塔纳,即伊朗哈马丹。位于伊朗高原西南,是高原通往两河的交通要道。

[4] 尼尼微,西亚古城,是早期亚述、中期亚述的重镇和亚述帝国都城,最早由古代胡里特人建立,其址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北部尼尼微省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