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超现代管理学:全面重建

1982年,美国人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撰写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出版,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被誉为“美国工商管理圣经”。该书中文版在中国也备受热捧,影响广泛。可20年后,人们发现书中那些被吹捧为标杆的“卓越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奄奄一息了。

2002年,汤姆·彼得斯再次撰写《汤姆·彼得斯的真心忏悔》(Tom Peters’s True Confessions)一文,对自己之前提出的企业“卓越法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同时特别强调:不要信那些整天进行商业预测的“占卜博士”和“算命教授”,未来天知道(GAK ! God Alone Knows),只能大胆闯(SAV ! Screw Around Vigorously)。1这一表态,等于彻底否定了基于数据和统计模型的后现代管理学,因而2002年被一些学者视为超现代管理学的诞生 元年。2

超现代管理学认为:现代管理学的问题出在根上,小修、小补、小改根治不了现代管理学的“基因病”,必须做换“芯”手术,更换新的哲学内核。而且哲学从未死去,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次的重大理论突破,其实都是将新的哲学圣火“从天庭盗入人间”。自然科学日新月异,哲学欣欣向荣,将它们引入管理学中,必将给管理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事实上,在自然科学领域,20世纪初爆发的量子力学,相对论,非线性、复杂性科学革命,三下五除二,就“打残”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机械论哲学观。20世纪40年代末,迅速崛起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其后的“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再一次扫荡了自然科学领域中机械论哲学观的“残兵溃勇”。不过奇怪的是,这场科学哲学革命在商学领域却受到了最顽强、最持久的阻击。一百多年来,老而弥坚的机械论哲学观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主流学派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门人弟子守护地盘,抵御异端,新的哲学思潮不得不一点一点地艰难地渗透,直到21世纪初,渗入的涓涓细流,才终于汇成超现代管理学。

超现代管理学对现代管理学的自我革新、自我救赎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它选择另起炉灶,引入现代科学哲学,重建管理学的哲学观于非线性、非均衡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等之上,从底层逻辑开始对管理学进行彻底重构。在此过程中,它还对现代管理学展开了连续“暴击”,对其所依据的机械论、还原论、线性思维及其所运用的线性数学工具(如线性代数、局部线性化的微积分、均衡分析等)进行了深刻批判,从而对现代管理学理论形成全面的冲击。3面对超现代性带来的危机,所有的管理学权威和管理学范式都变得漏洞百出甚至滑稽可笑。4

然而,商学领域这场轰轰烈烈的思维变革运动,“解构性有余而建构性不足”。5思想很先进,但因为缺少方法论配套,始终没有办法进入企业的具体实践,是以在学术圈热闹了一阵后又陷入沉寂。6现如今,随着企业设计学科群在中国的诞生,超现代管理学终于有了强有力的落地工具,新的管理哲学进入千千万万的企业中(见图0-3)。

图0-3 超现代管理学的哲学观

1 TOM P. Re-imagine: Business Excellence in a Disruptive Age[M].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3 :57-65.

2 罗珉. 知识经济时代的超现代管理范式评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0):2-9.

3 罗珉. 超现代管理:起源、范式与方法论特点[J]. 科研管理,2007,28(1):118-124.

4 WILLMOTT H. Bringing Agency (Back) in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Responding to the Crisis of (Post) Modernity[C]//HASSARD J, PARKER M.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94 :118-119.

5 胡国栋,姜秋爽. 现代管理学的范式危机及其整合路径[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30(2):45-49.

6 彭新武. 现代管理的逻辑演进与范式转换[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3(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