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逾百年,这场中国近现代史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崭新篇章,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无论是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北大教师,还是以许德珩、罗家伦、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为代表的北大学生,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纾解国难、启迪民智奔走呼号、著书立说,也为后世留下了唤醒时代、彪炳史册的名篇。本书以“觉醒年代的声音”为名,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师生的经典文章汇编成书。

2018年5月,在五四运动九十九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与师生亲切座谈。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北大师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的青年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五四精神,奏响时代强音,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献,从中拓展历史视野、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激励自己锤炼思想修为。当时的北大师生身处运动的中心,他们的作品无疑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2019年5月,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大学共同组建的“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在北大正式揭牌。该中心充分发挥北大的历史底蕴和学术优势,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对五四运动以来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挖掘五四运动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宝贵时代价值。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2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广泛收集、细致梳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师生的经典文章,并根据主题做了编排,以结集出版。文章来源不仅包括《新青年》《国民》《新潮杂志》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理论阵地,还囊括了一些散落在《北京大学日刊》、个人文集中的经典篇目。除了校订文章的明显讹误之外,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原貌,以期为读者还原那个时代的生动语境。

无论是从民族独立、思想解放的历史意义来看,还是从学术发展、文化勃兴的层面上观察,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社会运动。因此,本书在选取文章时,尽可能地涵盖社会变革的各个领域,并根据文章的不同主题,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个主题是勖勉青年,故有“青年何谓?青年何为?”一章,收录了陈独秀《敬告青年》等7篇文章。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肩负着回应时代呼唤、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读一读五四时期北大教师对青年人的寄语,当代青年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第二个主题是思想论战,故有“思想启蒙,振聋发聩”一章,收录了李大钊《自由与秩序》等7篇文章。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大众思想空前活跃,各方力量在探寻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造就了极富启蒙意义的思想多元化局面,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浓缩了欧洲近两百年的现代思想运动,各种西方现代思想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的启蒙思潮 3。本书呈现了那场“新思潮”中北大师生最具代表性的声音,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第三个主题是时代变革,故有“革故鼎新,引领时代”一章,收录了陈独秀《〈新青年〉宣言》等8篇文章。时代洪流浩浩荡荡,被裹挟、被淘汰者居多,能够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发展,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本领。五四时期的北大人,就是推动时代变革的生力军,本书收录了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观察、思考与呼吁。

第四个主题是学术与教育,故有“文以化之,教以铸之”一章,收录了蔡元培《科学之修养》等9篇文章。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科学精神的崇尚、对于白话文及新文学的提倡,以及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科学与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作为彼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北大在那场学术和教育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实践。

第五个主题是五四精神与北大传承,故有“五四百年,北大百廿”一章,收录了陈独秀《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等6篇文章。这一部分收录的文章,既反映了当时的北大师生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北大这所学校的认知与期望。百余年来,北大师生始终以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己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最后一个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民族复兴道路的选择,故有“道路新辟,复兴肇始”一章,收录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9篇文章。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而北大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北方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最初基地,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为党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哲英烈,他们的文字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复兴道路上的思想武器和指路明灯,值得我们时常温习,永远铭记。

那么,对于广大青年读者来说,应该怎样阅读这本书?我们有三点建议。

一是“感性地读”,从书中汲取五四精神的磅礴力量。李大钊说“努力呵!猛进呵!我们亲爱的青年!”,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罗家伦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议读者们敞开胸怀,展开想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阅读、去感受,以期获得五四精神的深刻感召。

二是“批判地读”,结合史实思考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和作者观点的局限性。正如张申府在《所望于今日的青年》一文中提到的:“求学本不就是读书,当然必须于读书之外,更对于事实作客观的考索。”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有的对于五四运动性质的认识不一定全面,有的对于时代发展方向的判断可能有偏误,有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方法在当代已不太适用,建议读者们在阅读时加以鉴别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学习文章的精彩论证,吸收文章的思想精华。

三是“对照地读”,思考文章对于当今时代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许德珩在《吾所望于今后之国民者》一文中,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也是为了对比论证那个时代的衰败与黑暗,激励国民奋发图强的意识与决心。历史上有过很多“变革”,但不会有“断裂”,在全球格局和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五四时期的很多思想观点,仍然有重要的传承和参考价值,或许读者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能够将其转化为指引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书封面所使用的图片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衷心期待读者能从本书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编订,但因能力所限,难免仍有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1年6月5日

1 萧超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北京、是北京大学,这与五四运动前后在北大活跃的一批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和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相关。朱成甲也认为,通过蔡元培的革新与新文化运动,北大校内形成了科学民主的校格、健全奋斗的人格、开新向上的学格与个性自觉的群格,从而使北大在教育上、思想文化上处于“第一提琴手”的位置,在五四运动中水到渠成地成为中心与主导者。参见:萧超然.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8. 朱成甲.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兼论北大与教育救国、文化救国思潮的内在联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87-96.

2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社团,由李大钊等8人于1920年12月2日共同发起。

3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增订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