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

国家政权深入到乡村社会后,乡村干部的提拔和升迁,都要受上级领导的严格审查。

在这样的土壤中,通过锻炼和实际考验,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出身贫下中农的年轻的积极分子,给党注入了新的血液。毛泽东在1964年6月提出了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标准,即:把贫下中农发动起来了;干部的“四不清”问题解决了;干部参加劳动;建立起一个好的领导核心;农业增产等。[60]

战旗大队之所以能从金星大队独立出来,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背景。1965年,先锋公社党委研究后认为,第一,目前公社的大队地盘大,户数多,领导和管理有困难,以致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能及时解决,为了壮大和巩固集体经济,只能等待时机解决;第二,党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干部进行了考核,这些教育给养使得一些干部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能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社员和群众,在此情况下,分出一些大队更能促进生产全面发展。[61]因此,先锋公社将金星大队11—17生产队划出,单独成立了一个大队,即战旗大队(1965年成立时称为“金星三大队”,1966年改名为战旗大队)。战旗大队刚成立时,第一任大队书记是蒋大兴,大队长是罗会金,大队会计是李世炳。[62]

战旗所在的金星大队在1965年前,似乎一直被公社作为一个中等或后进的大队提及。如1963年,金星大队从先锋大队借贷现金2000元,而且金星三大队(后来的战旗大队)农业和副业生产都处于消极状态。金星三大队有条件(有水碾、母猪),可半年才收入200余元。公社认为金星三大队生产搞不好,主要是干部头脑不清醒,听信社员说喂猪不划算,与其喂猪,不如把碾子上的扑糠卖给社员,比养猪算得起账,干部就这样动摇了。[63]因此,在“分家”时,据当时的干部回忆,战旗大队“只分得3间猪圈房,1个木制文件柜、3把圈椅,还有700元债务”,说其是个“经济上穷、思想上乱、方向上糊的落后大队”并非夸张。[64]

然而,到1973年,已经改名为战旗大队的金星三大队的水稻、小麦的单产量及生猪的人均头数等都位居全县及全公社的榜首,集体储备粮达24万斤,公共积累17万元,还添置了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农业机械61台(件),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还超卖贸易粮3万斤,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多,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社员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65]超过了上一章提到的1958—1965年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的先锋大队(1960年先锋大队已经是郫县的一面红旗)。那么西部地区的战旗究竟是如何飘起来的呢?它为什么能飘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