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熟悉又模糊的字迹

这两天,乔羽生一直没有回站里。

他开着赵大飞特批的一辆站里的汽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暗中调查俞文。

那天,和赵大飞一起拜访完俞文之后。

乔羽生在车里,和赵大飞分析了俞文在他脑海中三个的画面。

凭借自己过人的洞察力,他从俞文的眼神、肢体动作、语言表达三个层面,推测出此人在陶远洪一案上,没有说实话。

不过,乔羽生并没有将自己发现的全盘托出。

他私下还留了一手,故意没有和赵大飞透露一个细节。

倒不是他有意隐瞒。

只是他觉得,这个细节过于模糊,很难支撑自己的推测。

不过,这个线索却一直萦绕在乔羽生的脑海里,久久未曾散去。

但他第一眼看见这个东西的时候,甚至以为自己出现了错觉,不小心看错了。

但是乔羽生知道,自己的眼睛不会看错,这个东西是确实存在的。

时间回到两天前。

乔羽生和赵大飞,刚走进俞文独幢豪宅的大门时。

在门边上有一个柜子。

一般这样的大户人家,会在门口放一个柜子,盛放一些零碎的杂物,比如钥匙,雨伞,雨衣,车钥匙什么的。

其中有个抽屉,是半拉开的。

里面装着一些信件。

乔羽生进门换鞋的时候,距离抽屉两米远,大致瞄了一眼。

抽屉里很凌乱。

粗略一扫,有车辆的油费收据,某公司开业典礼过期的请柬,民政部门人口普查的登记回执,等等。

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东西。

但是在这些纸张之中。

有一张纸,引起了乔羽生的警觉。

这张纸,夹在众多收据、请柬、回执之中,只露出了一角。

虽然有一角,但是乔羽生却看清楚了上面的露出的两个字。

【共计……】

后面应该跟了一串数字,但是被遮住了,看不清。

不过这都不重要。

让乔羽生引起警觉的是,他认识这个手写的字迹。

似乎是出自罗方伟!

乔羽生为什么会认识罗方伟的字迹?

在罗方伟被他用氰化钾下毒的那天,乔羽生这队值守人员,完成交接班,就开离开德佑医院的时候。

罗方伟喊住了他:

“乔兄,可以帮我去我的家里,带一本小说过来吗?”

他说的这本小说,是矛盾的《子夜》。

乔羽生那天晚上,就来到罗方伟的家里,找到了这本书。

并且在某一页,翻到了罗方伟写下的一句话。

【对于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智者保持清醒,愚者疯狂追去】

这是罗方伟看到书中,描写的当时上海股市疯狂的场景时,留下的读书感悟。

虽然罗方伟只是用潦草的笔法,寥寥写下了二三十个字。

但是乔羽生,却记住了这个字迹。

在俞文豪宅门口,换鞋的瞬间,他发现了两者的字迹,有共同之处。

不过,当乔羽生刚想走近再仔细对比一下的时候,一个打扫卫生的佣人走过来,擦拭柜子,顺手把被拉开的抽屉合上了。

乔羽生不动声色,和赵大飞一起在客厅里,等待俞文起床会客。

在这期间,他一直努力追溯自己的视觉记录,想要把【共计】这两字,和罗方伟在《子夜》小说中,留下的笔记对比,看看是不是一个人的字迹。

但是乔羽生始终不能确定。

一是因为距离有点远,只是一闪而过,刚想要走进看的时候,抽屉就被人合上了。

他是客人,来到别人的家里,自然不好当着佣人的面,拉开主人家柜子的抽屉去翻动。

二是因为,【共计】这两个字,提供的笔迹信息非常有限。

不但字少,而且这两个字构造比较简单,可以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展露书写者的字迹特征。

所以,他只是怀疑,不能确定,这两个字是日方间谍,罗方伟写的。

但是,如果这个字迹真是罗方伟的,他为什么会出现在俞文的家里?

他又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俞文家里的呢?

思来想去,乔羽生始终觉得,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能打开俞文这个富商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张纸写有【共计】两字的纸,可能是一张收据,可能是一种借款单,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

这些乔羽生都不能确定。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张纸上,不可能只写着这两个字!

要甄别清楚,这两个字是不是出自罗方伟之手,乔羽生就必须要拿到这张纸,结合上面其他的字迹,和罗方伟在《子夜》中的笔笔记综合对比,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但是,该如何搞到这张纸呢。

再去一次俞文的家里?

不可。

乔羽生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

先不说,他和赵大飞才刚去了俞文的家里,自己一个人隔两天再去,可能会引起此人的警觉,也不合乎常理。

而且,就算那张纸还在抽屉里,乔羽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运气会不会和上次一样好,正好遇见抽屉是开着的。

洋房里有不少佣人,俞文自己也在,乔羽生很找到一个完全独处的时机,去人家的柜子边,公然拉开抽屉,去翻里面的东西。

这不是做贼么。

他没那么傻。

除非,上海站下令,对俞文的家,进行搜查,让行动队的人闯进他的家里,搜查这栋楼。

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赵大飞是不会批准的。

而且像俞文这样的上海滩富商巨贾,又是上海商会的副会长之一,在上海颇有影响力。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闯进他的宅子里进行搜捕,赵大飞没这个魄力下令,得站长张鸣奇亲自下令。

这难度就更大了。

思来想去,乔羽生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或许,这个人能帮助自己,找到那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