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沂蒙烽火(三题)
- 中国文学佳作选·小小说卷
- 任晓燕 主编
- 5373字
- 2023-03-31 13:12:18
高薇
安乐庄
五月的风已经有了暖意,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黎玉一边走一边舒展着胳膊,感觉到浑身的疲倦似乎散去了许多。
连日来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会议,让每个人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刚刚在双堠镇安乐庄召开的会议上,中共山东分局要求从麦收到年底要在全省开展好这项群众运动,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认真发动群众,树立基本群众优势,加强党政群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度过困难时期。黎玉负责在沂南开展工作,他想趁会后的一点儿空闲时间到村里去转转,和老乡们拉拉呱儿,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也为下一步的工作做些准备。
黎玉一边走一边和遇到的老乡打着招呼,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村头。
这里有一个小院子,住的是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当兵上了前线,一个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一个下落不明。老人的身体也都不太好,黎玉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每次来村里都要为老人挑几担水、扫扫院子,农忙时也到地里帮着做活儿。老人家感激不尽,有点儿好吃的总给他留着,待他如亲儿子一般。
黎玉刚推开虚掩的栅栏门,就听到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他不由停下了脚步。老人家平日里温言善语,从不起高腔,这到底是怎么了?就在黎玉犹豫着是否往前走的时候,屋门“吱扭”一声开了。
“大爷,大娘,有些日子不见了,你们好呀!”黎玉赶紧迎上前去,和老人打着招呼。
“好好好,你也好吧?”大爷上前握住了黎玉的手,亲切地问道。
“是他大哥呀!你可来了,正好给我评评理吧……”脸上挂着愠色的大娘,这时候也迎了过来。
“他大哥整天够忙的了,你就别再添乱了!”大爷手往后一甩,不等黎玉说话,就表现出制止的样子。
“怎么了大娘?有什么事,您尽管说出来。大爷,看您说的这话,咱们是一家人,可不要说两家话呀!”黎玉朝大爷摆摆手,上前亲切地拉住了大娘的胳膊。
“嗐,这不是闺女家生了娃吗?咱这里兴舅舅给外甥铰头,你看儿子不在家,我们在村里又是独姓,嗐——”大娘说着,禁不住悲从中来,抬手抹起了眼泪。
“看看,又来了不是?我和你说多少遍了,这些风俗各个地方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不兴铰头,孩子不是一样长大?”大爷说着,不好意思地朝黎玉笑了笑。
黎玉点点头说:“大爷说得也在理,我老家那里就没有‘舅舅铰头’这一说,都是孩子满月后回姥姥家住上几天就行了,至于谁铰头也不是多重要的事,不过各地风俗不同,也要看具体情况。”
“别人的话我不信,他大哥说的话我信。这几年他大哥可帮了俺老两口儿的大忙了,对待俺们简直就像自己的亲老一样。他大哥,我有个想法,大娘想让你替代孩子的舅舅,不知你能不能帮这个忙?”大娘说得很慢,有些迟疑的样子,但眼睛里又分明含着满满的期待。
大爷赶紧上前说:“他大哥,别听她胡叨叨,她整天就知道瞎盘算。这里没事,你快忙你的去吧!”
黎玉略一犹豫,继而爽快地答道:“好,大娘,就按您老的想法做。您的孩子是为国家为人民上了前线,今天我就是您的儿子!我正好这会儿没事,也顺便到群众中走走,还能多了解些情况呢!”
闺女家离得不远,就在邻近的村庄。黎玉帮两位老人提着箢子,不多时就到了老人的闺女家。
一到大门口,就有人迎上来。黎玉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大家都认识。见是他来了,这一下院子里和屋里的人都拥了过来,问这问那的。黎玉一一打着招呼,顺便向大家询问了些“双减”方面的事。老人的亲家更是高兴,觉得脸上实在有面子,一个劲儿地端茶递烟,忙活个不停。
正午时分到了,屋里更热闹了,黎玉被人们推到了堂屋正中的桌子前。
桌子上摆得花花绿绿,有小孩子的棉袄、棉裤、棉被、虎头鞋、虎头帽什么的,还有一个装了纸笔、线穗、书本、弓箭等等的木头制作的升。黎玉走过去,有人将剪刀递到他手上。
“先铰铰眼睛,看得远、看得清。”有老人说。黎玉便在孩子的眼睛上面比画着手里的剪刀。
“再铰铰鼻子,会闻香味。”
“铰铰嘴巴,吃四方好东西。”
……
最后有人指挥黎玉,用手捏起孩子的一小缕头发铰下来,朝空中撒去。同时,旁边的老人口中念起歌谣:
胎毛顺风刮,
小孩活到九十八。
胎毛顺风走,
小孩活到九十九。
……
为孩子铰完头,人们想留黎玉吃午饭,黎玉谢绝了众人的挽留,急急忙忙往回赶,不一会儿,就到了安乐庄的村口。黎玉望着村子里一幢幢简陋破旧的房子,在心里说:“安乐庄,安乐庄,但愿这里的老百姓能够永远安康……”
一篮鸡蛋
二月的风迎面吹来,仍像小刀割在脸上一样,但胡奇才的怀中却似揣了一团烈火,浑身上下都暖烘烘的。几个月来鲁中军民开展以技术练兵为主要内容的整训活动,这十几天里在涝坡东面的宽敞地带举行了检阅大会。鲁中军区直属一、二、四团和一、二、三军分区的部队及四军分区的干部,共万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今天活动终于圆满完成,担任总指挥的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胡奇才总算松了口气。
参加大会的军民和围观的群众已经散去,空旷的场地里只剩下两个人和一匹马,那是胡奇才和他牵着马的警卫员。两个人一前一后,慢慢朝前走着。胡奇才的目光从暮霭中的远山上收回来,他轻声对警卫员说:“这里是传说中穆桂英操练兵士飞沙走石的地方,我们鲁中军区这次大检阅不也是一次技术练兵的大展示吗?”
紧跟在身后的警卫员马上回答道:“您说得是,首长。穆桂英是传说,可您总结推广的炸药爆破技术大展示,那可是真正的飞沙走石呀!”
胡奇才笑了笑,随即脸上又现出一种深思的神情,他说:“还不行呀,小鬼,还不能完全达到我的设想,爆破的威力还不够强大。”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走,咱到村里转转去。”
警卫员犹豫了一下说:“首长,天不早了,您都一天没吃饭了……”
胡奇才手一挥说:“小同志,你今天怎么这么啰唆?”
场院边有一条小路,是通往店子村的。胡奇才走在前面,牵着马的警卫员跟在后面,默默地往前走着。胡奇才从1938年11月来到了沂蒙山区的沂南县,辗转战斗在岸堤、马牧池、依汶等地方,如今已经五年多了。不久前日军对沂蒙根据地“铁壁合围”“大扫荡”,胡奇才率领官兵用炸药爆破敌人碉堡、围墙,取得了以较少伤亡获得较大胜利的成果,但是他觉得爆破技术还没达到理想效果,他一直在民间寻找这方面的手艺人。店子村就有一位会制作烟花的老人。胡奇才抽空去和老人聊过几次了,还没有探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两人从小路过来,就到了村西头。老人家的大门敞开着,警卫员上前刚想喊一声,不承想夫妇二人正好从屋里出来了,只见他们满脸焦急的样子,看见胡奇才也没停下脚步,只是嘴里打了声招呼。胡奇才上前一步说:“老人家,您这是要干什么去?”
老太太被他一问,哇的一声哭了:“首长啊,您说俺该怎么办?俺儿媳妇刚生下孙子才十来天,这就中了风啦!儿媳妇要有个三长两短,俺那孙子可怎么办呢?”
“你们这是准备去哪里?”胡奇才着急地问道。
“到界湖那边。听说有专治月子里中风的,准备套上驴车,上那边去看看。”老两口儿忙不迭地说。
“这么远的路,用驴车别耽误了病人,快用我的马吧。”胡奇才不假思索地说。
“这怎么行?月子里的人生病,怎么能用首长的马呢……”老人犹豫着。
胡奇才说:“救人要紧,哪有这么多讲究!”接着回头对警卫员说:“快,赶紧把马送过去!”
警卫员答应一声,就跟随老人去了。由于快马拉车,及时到达界湖,病人脱离了危险。
十几天后,胡奇才正在为研究爆破技术而苦心演算一个数据时,房门突然响了。开门一看,是店子村的那位老人。一见面,老人就将一个小提篮放在桌上说:“首长,我家孙子今天满月,我是特地来感谢您的。这是自家鸡下的蛋,您一定要收下!”
胡奇才说:“老人家,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鸡蛋我不能收。咱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是一家,帮助群众是应该的,不用谢呀!”
老人说:“首长您今天若不收下,我就不走。您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事,就不兴老百姓表点儿心意?”
胡奇才不好再推辞,只好将鸡蛋收下。往常他也曾遇到这种情况,他回头会让警卫员再将钱送过去。
老人说完话,又伸手在口袋里摸索着,很快掏出一张脏兮兮的纸来,有点儿扭捏地说:“首长,我今天来还是给您送这个的。这是我家祖传的制烟花的配方,您看是不是有用?”
胡奇才接过这张写着歪歪扭扭字迹的纸,心里一阵感动,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连声说:“有用,太有用了!老乡,谢谢您了!”
根据老人的这张配方,胡奇才又经过精心研究和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爆破效果强、威力大的炸药。同年秋天,胡奇才利用刚研制出的爆破新技术,取得了攻克沂水城、葛庄伏击战的胜利,在葛庄伏击战中基本全歼日军草野清大队,创造了在运动战中基本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典范战例。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奇才离开沂蒙奔赴东北战场,他在沂蒙地区战斗生活了七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65年9月的一天,已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回到家里,见桌子上放了一个盖着印花布的小提篮,掀开一看是满满一篮鸡蛋,篮子里还垫着麦穰。
“鸡蛋?从哪里来的?”胡奇才惊奇地问道。
家人告诉他是一个来自沂蒙山区的小战士送来的,不留下鸡蛋小战士死活不依,说鸡蛋是爷爷让带来的,小战士的名字叫“记才”。
胡奇才的手一直在那些鸡蛋上来回抚着,好久他才轻轻地说道:“惭愧啊,沂蒙人没有忘记我胡奇才。其实战争年代沂蒙人付出的太多了,沂蒙人的恩情我们才永远不能忘呢!”
甘泉寺
娱乐晚会刚刚结束,匡亚明就接到消息说,住在甘泉寺的沂蒙工作团被沂水城里的日军发现了,必须在拂晓前向南转移。
一周前,日军集中两个师团兵力,加上伪军共两万多人,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匡亚明带领临时组建的沂蒙工作团按照上级要求,将铅字、印刷机等印刷物资埋藏起来,将一部分同志疏散隐蔽到群众家里,然后从云头峪转移出去。匡亚明很清楚,沂蒙工作团是我党在沂蒙的重要宣传阵地,要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当时以印刷厂工人为主,联合其他单位临时组成了沂蒙工作团,就地灵活机动地发动群众坚持斗争。沂蒙工作团下分战斗队、工作队、印刷队等,并带电台、油印机,既要和敌人战斗,还要做好群众工作,坚持出报、送报。《大众日报》社长匡亚明担任工作团团长。工作团转移到甘泉寺后,进行了整顿,还架起电台收抄新闻,出了油印电讯,进行了军事演习,可没想到在第七天又被鬼子发现了。
那天早晨天还没亮,沂蒙工作团就撤出了甘泉寺。刚拐过一个小山头,派出探路的三个尖兵汇报说:“有三百多个鬼子正打着膏药旗往甘泉寺方向而来。”匡亚明立即下令折回,赶快占领附近的高地。时值夏日,山间茂密的树林里蚊虫嗡叫,不觉间身上就被咬起一个个疙瘩,热气从林间地上往上蒸腾,大伙儿的衣服很快便湿透了。队伍刚到半山腰,鬼子就已逼近。匡亚明立即下令散开迎敌,虽然工作团不久前从国军俘虏手里和一户地主院墙夹道内得到不少枪支弹药,现在每人都有一支枪,工作团还有一挺机枪,可是,当鬼子从三面往山上冲,各班居高临下开始射击时,有很多枪卡了壳,有的拉不开枪栓,唯一的机枪刚打出两梭子弹就不响了。
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密集,匡亚明登上一块石头,隐藏在一片柞树后仔细观察。他发现敌人在机枪、小炮的掩护下,从东西南三面往山上攻来。与敌人相比,沂蒙工作团的同志作战经验少,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必须尽快突围出去,避开与敌人的正面冲突才好。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几架敌军的飞机,飞机投下的几颗炸弹在不远处的山沟里接连爆炸。幸亏山林茂密,敌机没有发现他们的准确位置。
匡亚明抬头望一眼渐渐远去的飞机,急切地说:“同志们,我们虽然占据着有利地势,但兵力薄弱,现在留下郭克刚的一个班做掩护,大队人马立即从北面撤退,到云头峪集合!”
由于北面没有敌人,大队人马撤得很快。郭克刚看到大家进入了北边山谷,也准备和队员撤离。当他们扛起枪转身要走时,却发现东面一百多米远的山顶上,已经上来了三个敌人。小江和另两名队员自告奋勇做掩护,让郭克刚带领其他人员迅速撤离。
趁敌人还没看到他们,小江托起长枪就朝三个鬼子射去。只听得啪的一声,前面两个鬼子应声倒下。后面一个鬼子见此情景,一转身撒腿就跑,脚下被一块石头一绊,摔倒在地上。小江连忙补上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小江心里高兴,却不敢恋战,他们三人趁此机会迅速朝云头峪方向撤离。
他们一边跑一边观察周围情况。还好,没有敌人追上来。一路往北撤退,到山下时,小江他们遇到满头大汗的队员小孔。小孔见他们几人过来,就站住了。
小江说:“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小孔脸一红说:“我……我扛着机枪走得慢,就掉队了……”
“扛着机枪,机枪在哪里?”小江诧异地问道。
“我……我藏到树林里了……”小孔不好意思地一指不远处的一片松树林。
“不行,枪是我们的第二生命,绝对不能丢下!快去找出来,我们四个人轮流扛。”
黄昏时分,他们四个人终于到了云头峪。匡亚明看到后远远迎上去,一边帮他们抬机枪,一边夸赞道:“大队人马能够迅速撤离,安全回到云头峪,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勇敢智慧的队员,今晚我要犒劳大家。”
“社长,一言为定呀!犒劳我们什么?”大家高兴地拍手叫好。
正在这时,只见一个人挑着担子气喘吁吁地从山路上下来,大家赶紧迎过去,原来是一个叫黄仲华的,他挑着五十斤重的油印器材,也落在了后面。从甘泉寺到云头峪虽然只有三十五里路,但山路崎岖,又要小心敌军,一路历尽艰辛,实在太不容易了。
匡亚明十分感动,他说:“甘泉寺这一仗,我们没损失一兵一卒,真是太好了!大家赶紧休息一下,今天正好是端午节,我自掏腰包让炊事员去买好吃的,今晚大家就饱餐一顿啊!”
“好嘞!”
“太好啦……”
一阵阵欢呼声,回响在云头峪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