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刀”关胜:“武圣”的赝品子孙
- 读奇书,论奇人:水浒人物揭秘
- 冰云
- 9328字
- 2023-03-31 11:11:45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大刀”关胜出身特别、武艺出众,在梁山排名靠前。然而,他又是一位毫无独特魅力,以至于根本无法引起人们关注与喜爱的人物。尤其是在位居关胜之后的林冲光彩照人的形象衬托下,关胜简直在梁山兄弟中难有立锥之地。实际上,关胜不仅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几乎称得上无人问津。细细想来,尤其是比照人们对林冲非同寻常的关注与喜爱,这样的现象自然不是毫无缘由的。
一、关胜武艺出众,而他名列梁山武将之首,“武圣”后裔的身份起了决定性作用
“大刀”关胜为“武圣”关羽后裔:“汉国功臣苗裔,三分良将玄孙。”(第六十四回,851页)无论是外貌还是事迹,关胜继承的都是民间传说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而非正史上的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外貌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关胜生得与乃祖一般模样:“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髯,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第六十三回,844页)关胜使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武艺出众,义勇过人,且精通兵法。入伙梁山前,关胜为蒲东巡检。关胜被定型为关羽后裔,源头出自宋末元初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其中对关胜的赞词是:“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尾。”[2]然而,龚圣与的赞词中只是发出疑问,并未坐实关胜为关羽的后裔。传世的元杂剧水浒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关胜均作为梁山好汉出场,却并未提及其祖上与关羽有何关涉。到《水浒传》成书时,确定关胜为关羽的后裔。
梁山英雄排座次时,关胜排名天罡星第五位,超越元老人物林冲,高居梁山武将之首。
单以武艺与统军对阵而论,关胜绝不在林冲之下(武艺当在伯仲之间,统军对阵方面,精通兵法的关胜或许更胜一筹)。“丑郡马”宣赞向太师蔡京举荐关胜领兵征讨梁山时说道:“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此人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见做蒲东巡检,屈在下僚。此人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开疆展土,端在此人。”(第六十三回,843—844页)
关胜领兵征讨梁山期间,与梁山兵马首次对阵时,对宋江出言不逊,“霹雳火秦明听得大怒,手舞狼牙棍,纵坐下马,直抢过来。关胜也纵马出迎,来斗秦明。林冲怕他夺了头功,猛可里飞抢过来,径奔关胜。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宋江看了,恐伤关胜,便教鸣金收军。林冲、秦明回马阵前,说道:‘正待擒捉这厮,兄长何故收军罢战?’宋江道:‘……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林冲、秦明都不喜欢。当日两边各自收兵。”“关胜回到寨中下马卸甲,心中暗忖道:‘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宋江倒收了军马,不知主何意?’”(第六十四回,851—852页)此战虽未明言关胜与林冲、秦明相斗回合,关胜也确实力有不逮,却足以说明他的实力。梁山对战有两位“马军五虎将”一同出阵厮杀的,唯有对战关胜之时。当然,关胜刚刚出场即对战失利,对展示他武艺出众的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尽管对战的是两位梁山一流高手。关胜归附梁山后,也多次展示了绝对不低于林冲的骇人武艺:梁山攻打大名府期间,关胜担任前部先锋,在飞虎峪与有箭伤在身的索超交战,不到十合使索超“斧怯”。梁山征辽期间,梁山兵马对战辽国副统军贺重宝,“大刀关胜舞起青龙偃月刀,纵坐下赤兔马,飞出阵来,也不打话,便与贺统军相并。……斗到三十余合,贺统军气力不加,拨回刀望本阵便走。关胜骤马追赶,贺统军引了败兵,奔转山坡”(第八十六回,1110—1111页)。梁山征方腊期间,关胜迎战方腊麾下四大元帅之一的石宝(石宝是接连斩杀了索超、邓飞、燕顺、鲍旭、马麟等梁山兄弟的悍将)。第一次对战,石宝诈败,两人不分胜负。而后,石宝与领兵攻打乌龙岭的关胜相遇时,“石宝见是关胜,无心恋战,便退上岭去”(第九十八回,1259页)。由此可见,关胜的实力足以让石宝骇然。而关胜武艺出众也是名不虚传。
统军对阵方面,关胜沉稳有谋、应对有方,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兼资的统军干才。梁山征方腊期间,“当日宋江引军到北关门搦战,石宝带了流星锤上马,手里横着劈风刀,开了城门,出来迎敌。宋兵阵上大刀关胜,出马与石宝交战。两个斗到二十余合,石宝拨回马便走。关胜急勒住马,也回本阵。宋江问道:‘缘何不去追赶?’关胜道:‘石宝刀法不在关胜之下,虽然回马,必定有计。’吴用道:‘段恺曾说此人惯使流星锤,回马诈输,漏人深入重地。’宋江道:‘若去追赶,定遭毒手,且收军回寨。’”(第九十五回,1226页)而后,“急先锋”索超与石宝相斗,石宝故技重施,引诱索超纵马追赶,果然以流星锤将其打落马下,死于非命。
尽管关胜武艺出众,统军对阵才干突出,且面貌与忠义千秋的“武圣”关羽颇为相像,而数百年来,真正对关胜印象深刻、心怀好感的人却是屈指可数,为他名列林冲之前心怀不平的人反倒数不胜数。梁山武将群体中,就综合实力而论,只有“马军五虎将”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在“马军五虎将”中,则只有关胜与林冲之间可以相互比较。“马军五虎将”其他三位与关胜、林冲相比,都是要稍逊一筹的。
确实,以投效梁山时间而论,林冲是除了杜迁、宋万、朱贵之外第四位上山入伙的,较之晁盖、吴用等人还要早些,他的上山入伙也第一次大幅提升了梁山的声望与战力;论功劳,林冲自入伙梁山后,几乎无役不参与,且多次为统军大将,出阵对敌从未折过梁山锐气,擒将杀敌无数,即便未参与出战,也是奉命看守山寨,可谓位高任重。林冲更有火并王伦,先后拥立晁盖、宋江之功,在水浒人物中,这是无与伦比的功劳。至于关胜,则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九十六位上山入伙的(出场过晚对他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梁山已经声势浩大、声名远扬,关胜完全可以归入为凑足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充数人物之列。论功劳,关胜自入伙梁山到梁山英雄排座次,只有降服领兵征讨梁山的“圣水将军”魏定国、“神火将军”单延圭;梁山攻打北京大名府期间,斗不到十合让“急先锋”索超“斧怯”;梁山攻打东昌府期间,出战“没羽箭”张清。然而,魏定国与单延圭都是副将性质人物,能力有限,索超当时则是箭伤在身,临阵对战自然发挥失常。故此,关胜败此三人,实在不足为奇,论功劳自然是渺不足道。当时已经上山入伙的梁山兄弟中,或用武或使计,能降服或战败这三人的不在少数。至于对战张清,“关胜在阵上看见中伤,大挺神威,轮起青龙刀,纵开赤兔马,来救朱仝、雷横。刚抢得两个奔走还阵,张清又一石子打来,关胜急把刀一隔,正打着刀口,迸出火光。关胜无心恋战,勒马便回”(第七十回,916页)。关胜此战救得朱仝、雷横,且全身而退,固然胜过其他出战人物,而毕竟没有过人表现,对于扭转战局自然更无功劳可言。
许多人都认为,关胜能名列林冲之前,为梁山武将之首,除了他本身的超强实力之外,“武圣”后裔(关胜为“关圣”谐音,不知纯为巧合,还是命名者有意为之)的身份与声望,显然起了决定性作用,朝廷征讨军官身份倒是次要因素,而林冲被称为“小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第七回,102页)的外貌特征及“丈八蛇矛紧挺”“满山都唤小张飞”(第四十八回,648页)的描述即为铁证。《水浒传》为世代累积型文学作品,对它的流传、定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民间意识,而非正史记载。以关羽、张飞在民间的名声及“关前张后”的兄弟关系而论,林冲即便胜出关胜再多,也只能屈居关胜之后了。
二、关胜面貌模糊、事迹简单,只是一个高高在上、血肉俱缺的标签式人物
关胜拜见太师蔡京时,“蔡京看了关胜,端的好表人材,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髯,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第六十三回,844页)。关胜领兵征讨梁山前,《水浒传》中又以诗词对他不吝称赞:“昂昂志气烟云飞”“宝刀灿灿霜雪光”“冠世英雄不可当”“重生义勇武安王”(第六十四回,846页)。关胜领兵征讨梁山期间,首次与梁山兵马对阵,“宋江看了关胜一表非俗,与吴用暗暗地喝采,回头与众多良将道:‘将军英雄,名不虚传!’”(第六十四回,851页)引得林冲、秦明不忿。双方收兵后,宋江又当着林冲、秦明等人的面说道:“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第六十四回,851页)然而,这些外貌描写及称赞之词颇为抽象,并未得到故事情节的支撑(让关胜以行事及战功展示实力与个人形象,与上述外貌描写及称赞之词遥相呼应),自然无助于关胜个人形象的塑造。这样,关胜在与林冲的对比中已经先输数招。金圣叹批读《水浒传》时写道:“写大刀处处摹出云长变相,可谓儒雅之甚,豁达之甚,忠诚之甚,英灵之甚。一百八人中,别有绝群超伦之格,又不得以读他传之眼读之。”[3]然而,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几乎都难以得出与金圣叹相似的结论。
关胜与关羽面貌、气质别无二致(少了关羽的矜持与傲气,但在待人接物方面更胜一筹),连所用兵器、所骑战马都一模一样,甚至从关胜夜间坐于帐中“手拈髭髯,坐看兵书”(第六十四回,849页)的描写中,也能看到《三国演义》中“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4]的影子。这样凛然非凡的形象,加上他本身的武艺、才干,以及“武圣”后裔的身份,使得他能后来居上,位列梁山武将之首。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胜与“武圣”面貌、气质别无二致,固然让他后来居上,位列梁山武将之首,从另一方面也拖累了关胜。金圣叹批读《水浒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5]试想,以关羽形象深入人心的程度及崇高声望,与他几乎一模一样的关胜,无论如何挣扎,都难免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关羽巨大身影的笼罩之下,根本无法建立起独特而富于魅力的个人形象。《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林冲最初以“张飞”为模型,在日积月累的塑造中,作者却另辟蹊径,使得林冲的形象已经挣脱了张飞形象的束缚(尽管并不彻底),从而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个独特、隽永的典型人物形象。至于关胜,最初以“关羽”为模型,后来始终无法跳出关羽形象的束缚。几百年后的子孙,所用武器、所骑战马与祖上一致尚可理解,而长相竟然也与祖上几乎分毫不差,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解释。更何况,关羽在三国故事中实有“一览众山小”的超绝地位,以至于后来者唯有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份儿。故此,与其说关胜是关羽的后裔,毋宁说他是对在民间声望卓著的关羽形象的拙劣照搬。
论个人面貌,关胜与关羽别无二致,虽说武艺出众,才干不凡,终究难逃赝品的命运。论行事,关胜出场与梁山兵马首次对阵时,大骂宋江,出言不逊,极失风度,被捉后却立时归附梁山,辜负朝廷厚望;降服“圣水将军”“神火将军”二将,功劳渺不足道,比之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重情重义”“威震华夏”等连番妙笔,浅陋草率实在不可以道里计。这样,关胜作为梁山武将之首,地位崇高,却始终只是一个高高在上、血肉俱缺的标签式人物。正如孟超所指出的,关胜的风貌,“只是阴森森,冰冷冷,死板板,只像一个泥塑的、木雕的神像,庄严固然庄严已极,可惜缺乏了活生生的神气,只剩下了空架儿,使人觉着这不是梁山泊庙堂上所供养的牌位,便是忠义堂所悬挂的圣轴,绝不似一个能打能闯有骨头有血肉的江湖上的好汉,山寨之中的兵马头领哩!……关胜则除掉装扮的假象以外,什么特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说梁山泊只有一个假关羽,并无一个真关胜,也未始不可”[6]。
三、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关胜也永远失去了留下华丽章节的机会
关胜出场过晚、行事浅陋、面貌模糊、资历过浅、战功不足,所以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关胜有如此多的不足,却位居梁山武将之首,自然让许多人心怀不平,甚至愤愤不平。而关胜身为朝廷统军大将,对梁山的威胁尚不及此前征讨梁山的“双鞭”呼延灼,这又难免让人对他的统军才干产生怀疑。
关胜与呼延灼领兵征讨梁山都是兵败被擒,感于宋江忠义,而后归附梁山。然而,在呼延灼领兵征讨梁山期间,他统领的“连环马”让梁山一度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休战,前往东京搬请“金枪手”徐宁助阵。梁山聚义期间面临过数次征讨,而呼延灼领兵征讨梁山是对梁山唯一构成严重威胁的一次。呼延灼被梁山击败后,又前往青州,在青州知府的支持下,接连挫败桃花山、白虎山强人,且再次与梁山纠缠,使得梁山始终不敢忽视他的存在与威胁。屡次厮杀中,呼延灼不仅与林冲、扈三娘、孙立等梁山高手先后交锋,也与尚未入伙梁山的鲁智深、杨志等人轮番过招。在此期间,呼延灼虽不曾占得太多便宜,却始终不落下风。这些故事情节对展示他的武艺、统军才干等综合实力大有帮助,同时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这印象主要是出众的武艺,而非鲜明的个人形象)。至此,呼延灼智勇兼备、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如在眼前。
反观关胜,征讨梁山之役先使“围魏救赵”之计,抛开攻打北京大名府的梁山兵马,领兵直指梁山,逼迫宋江等人回师救援。这是关胜小试牛刀之作,称得上是先声夺人。然而,关胜随后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张横、阮小七劫营被关胜擒获,这两人是水军头领,水上本事惊人,陆战及谋略却非其所长。关胜擒此两人,既未对梁山造成实质性威胁,也未凸显他的武艺与谋略。随后,与关胜并无渊源旧谊的呼延灼诈降,关胜竟然毫不怀疑,按其安排,出兵劫取梁山营寨,以致中计被擒。在被擒过程中,关胜既未凸显出万夫不当之勇以震慑梁山兵马,又未展示出调度有方的统军之才以扭转局面——即便是描写失败场景,如果笔力运用得当,未尝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英雄风采及悲壮之气,如司马迁笔下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场景。垓下之战,项羽以数十骑而挫败数万汉军锐气,即便最后自刎而死,英雄之气却流传千古,让人赞赏叹惋。关胜征讨梁山之役,出征前成竹在胸、气势如虹,“围魏救赵”之计也属筹划得当,而出师初次对阵后即一溃千里,称得上是虎头蛇尾、贻笑大方。
再以《水浒传》中篇幅而论,呼延灼征讨梁山,前前后后,曲折变化,占了四回,而关胜征讨梁山,只占半回,故事情节又如此浅陋草率,简直将关胜征讨梁山的军国大事视如童稚游戏。关胜的个人故事,只是一篇草草完成的命题作文而已。而关胜归附梁山后,随即反转过来,作为梁山先头,攻打北京大名府。从梁山立场而言,关胜此举固然理所当然,而昨为朝廷领兵大将,今为攻打朝廷城池先锋官,总给人以违背道义之感,这与“武圣”关羽象征的忠义精神实在大相径庭。相比之下,与关羽面貌相似的“美髯公”朱仝的忠义之气反倒更加接近“武圣”。
《水浒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故事情节、文采及人物形象塑造的精髓基本包含在梁山英雄排座次前。此后,无论是一百回本,还是一百二十回本,故事情节编排浅陋草率不少,文采如强弩之末,行军用兵及布阵斗阵“村俗不可言”[7],多有肤浅雷同,甚至明显拼凑之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一落千丈(几乎完全放弃了人物形象塑造)。虽说偶有精彩片段,终究无力挽回整体的平庸浅陋。作为梁山武将之首的关胜,在梁山英雄排座次前,未能像林冲、鲁智深那样以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完成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塑造,梁山英雄排座次后,也就永远失去了与林冲、鲁智深的人物形象相媲美的机会。
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关胜作为统军大将,出阵对敌屡有斩获,也多次展示了统军才干。然而,此时《水浒传》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某个个人的形象塑造和故事编排,而是敌我双方的征战厮杀、攻城略地的战争胜败。故此,即便某些梁山兄弟偶有精彩表现,也往往淹没在人数众多的征战场面之中。更何况,关胜在梁山英雄排座次后也没有明显高人一筹的表现。《水浒传》中虽然赋予关胜许多战功,力图亡羊补牢,但收效甚微。关胜的形象始终是单薄的、模糊的,难以让人产生亲切赞赏之感。
还有一点或许不是无关紧要的,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有绰号,这些绰号或体现能力,或揭示地位,或展露性格,或形容外貌。作为梁山武将之首的关胜,他的绰号也是毫无个性的——“大刀”。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使用大刀是宋朝的时代特色。大刀,即大砍刀,有别于隋唐以来的长刀、陌刀,是两宋的新式兵器,两宋间武人使大刀者多有以“大刀”为绰号的。除了与关羽近似的外貌、兵器及战马之外,人们很难说出关胜的特征。
梁山征方腊班师回朝后,关胜被封为北京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关于关胜的结局,《水浒传》中写道:“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一日操练军马回来,因大醉失脚,落马得病身亡。”(第一百回,1296页)然而,《金史·刘豫传》中,有关于“济南骁将”关胜的记载:“康王(即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引者)至扬州,枢密使张悫荐知济南府。是时山东盗贼满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与,忿忿而去。挞懒(金国侵宋时统兵大将——引者)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8]故此,关于关胜的结局,在钟伯敬批评本《水浒传》中就有了迥然不同的说法:“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后来刘豫欲降兀术(金国侵宋时统兵大将——引者),关胜执意不从,竟为所害。”[9]这一版本的《水浒传》如此编排故事情节,可以当成关胜的结局受到了历史人物原型影响的可靠证据之一——钟伯敬批评本《水浒传》依据历史文献修改了关胜的结局。
四、正是浅陋章节的存在,才使得《水浒传》成为一部首尾完整的文学名著
从某种角度而言,金圣叹“腰斩水浒”确实眼光独到。毫无疑问,《水浒传》没有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故事情节是“断尾巴蜻蜓”[10],而《水浒传》的精华内容确实大致包含在梁山英雄排座次前了[11]。与梁山征辽、征方腊部分的内容相比,插增进来的梁山征田虎、征王庆部分的内容,更被认为是等而下之的浅陋章节,与梁山英雄排座次前的内容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将梁山征田虎、征王庆部分的故事与梁山征辽、征方腊部分的内容相对照(尤其是征辽部分),两者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天地悬殊。一般认为,梁山征辽、征方腊部分是《水浒传》原书所有的故事,征田虎、征王庆部分是后来插增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梁山征辽部分也是后来增加的内容,《水浒传》现有文本中的以下内容似乎可以作为证据:梁山征辽班师还朝途中,宋江与鲁智深等梁山兄弟到五台山参拜智真长老。“一行众将,都已拜罢,鲁智深向前插香礼拜。智真长老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默无言。”“鲁智深将出一包金银采段来,供献本师。智真长老道:‘吾弟子此物,何处得来?无义钱财,决不敢受。……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第九十回,1155页)“杀人放火”当指鲁智深落草为寇之事;“无义钱财”当指打家劫舍所分之财。而此时鲁智深等梁山兄弟明明已经成为朝廷将领,且是奉朝廷诏命出征,胜利归来,他的行事不仅不是“杀人放火”,更不是“罪恶”。只有一种解释:鲁智深等梁山兄弟参拜智真长老,应是在接受朝廷招安之前,或者是在刚刚接受招安而尚未为国建功立业之时。梁山征辽部分增加时,对原有内容并未修改彻底,以至于留下了明显的证据。以此而论,除了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寻求招安、征方腊部分的内容之外,梁山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及宋江服毒等梁山兄弟最终结局部分的内容,都是于不同时期插增进来的。
众所周知,梁山英雄排座次前,《水浒传》内容气力充沛,故事情节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梁山英雄排座次后,《水浒传》内容气力立时一泻千里,故事情节乏善可陈,人物形象前后迥异,毫无此前的神采胆气。从故事情节编排及艺术成就而论,这似乎可以作为《水浒传》并非成于一人之手的证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凡是文学名著续作,均逃不脱“狗尾续貂”的命运。《水浒传》的续书如此,《西游记》《红楼梦》的续书也是如此。《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内容,虽说不是续作,说得苛刻一些的话,与“狗尾续貂”并无区别。胡菊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后半部是中国新旧小说中最坏的文字之一。”[12]
然而,像《水浒传》这样一部书中内容前后相差悬殊的现象,在古典白话小说中并不多见。虽然,《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同样相差悬殊,但学界早已认定,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并非全然是曹雪芹手笔——对于“补”,有人认为是依据前八十回内容另起炉灶的续写,有人认为是在残稿基础上的补缺。进一步而论,称《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内容有类于“狗尾续貂”,也是相比梁山英雄排座次前的内容而言的,是树立了一个绝高的参照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内容与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二三流作品相比,还是高出不少的,且偶有精彩片段(《红楼梦》后四十回更是如此)。
许多人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编排及艺术成就与前八十回相差悬殊,以此并不认同高鹗所说的这部分是自己所“补”的说法,而断定为高鹗续写,甚至对这部分内容深恶痛绝的大有人在。张爱玲即认为:“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13]她甚至将《红楼梦》后四十回称为“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14]。应该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能依附于前八十回流传数百年,自有其过人之处,将《红楼梦》后四十回与《红楼梦》其他续书相对照,即可得出明确结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排座次前后的故事情节编排及艺术成就同样相差悬殊,许多人认为这两部分也出于不同作者的手笔。而人们对《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内容,一方面,承认其多有可议之处,另一方面,绝少有人像对待《红楼梦》后四十回那样深恶痛绝,反倒有不少人认为,正是这部分内容的存在,才使得《水浒传》成为一部首尾完整的文学名著。
注释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5页。
[2]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20页。
[3]施耐庵著、金圣叹批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第730页。
[4]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231页。
[5]施耐庵著、金圣叹批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第3页。
[6]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北京出版社,2013,第29页。
[7]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183页。
[8]转引自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43页。
[9]转引自马幼垣:《水浒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272页。
[1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43页。
[11]人们解释金圣叹“腰斩水浒”为何截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前,多以他不赞成“贼寇”接受招安、效命朝廷的思想立场及《水浒传》的精华内容确实大致包含在梁山英雄排座次前为理由。胡菊人则从小说创作及修改实践方面提出看法,可以作为通行解释的补充:“或问:七十回以后,为什么不做些增删润色的工作,而让它保存下来,却一下把它腰斩呢?这很简单,那些文字之坏,实在改不胜改。任何人若要做此工作,比重写还要困难。”(胡菊人:《小说水浒》,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第12页)由此可见,想要将梁山英雄排座次后的故事情节与艺术水准提升到与排座次前大致相当的水平,无异于另起炉灶,其工程量之浩大非同寻常。
[12]胡菊人:《小说水浒》,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第8页。
[13]张爱玲:《红楼梦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页。
[14]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