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孙传庭的密信
- 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
- 问烟不是天
- 4458字
- 2023-05-03 08:00:06
兵杖局。
朱由检与徐光启此时正在这里闲逛着。
一边儿闲逛着,朱由检还一边儿随手拿起一些火铳随意看了看,东瞅瞅西敲敲的。
朱由检试着火铳,对着徐光启随口说道:“子先先生,边关的将士们都说,我京城兵杖局做出来的火器很不好用,就算是将制作好的火器交给他们,他们边镇上的军士也会自己再加以改造,你可知是何原因?”
徐光启闻言,也随手抄起一些火铳拿在手中,里里外外仔细观察着手中的火铳。
对此有着诸多经验的他,自然就一眼看出了其中的不足。
片刻后,便与朱由检解释着此火铳为什么不好用的原因。
如今大明能制作出来的火铳,有拐子铳鸟铳迅雷铳掣电统鲁密统等,但其中大多数也只是昙花一现,在制作出来试用一番后,便几乎永远的放在一旁开始吃灰,其中用得最多的还是鸟铳和三眼火铳。
鸟铳相对来说命中率最高,而且使用也最为方便,所以最为受到青睐,听说有些好手用这鸟铳来打猎是一打一个准。
另外还有三眼火铳是边镇将士们用得比较多的,因为在面对骑兵冲锋的时候,可没有重装火药和弹丸的时间,故而每人在连发三枪后,便能形成一道较为密集的火力网,之后还可以直接拿着三眼火铳当武器用,相对比较食用。
朱由检听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问道:“不知子先先生可有办法改良此火铳”
“朕深知火器在将来会是战争中必不可或缺的武器,虽然当前有这诸多问题的存在,但朕也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所以不断的改良也将成为常态”
徐光启应声答道:“臣有一友人,名为汤若望,可前来协助陛下改良火铳,而且不止是火铳,就连大炮他也有着几分心得”
朱由检顿时猛的想起了此人,汤若望,字道未,崇祯皇帝之前就曾认识的。
这汤若望听说是来自于一个叫德意志的国家,而他便是天主什么教来的传教士。
此人学识渊博,脑中所掌握的知识不比徐光启少,更重要的是他还很年轻,再干个二三十年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朱由检不禁大拍脑门儿,怎么把这个人都给忘了呢。
于是当即下令道,将这汤若望也给一并找来,共同来研制新式火器的改良。
等火器改良得差不多以后,再好好改一改历法,这些都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这些先进的东西,大明可不能落后于他人。
后来徐光启又对朱由检说道:“这洋人的火器之所以显得更加的好用,就在于洋人有着更好的炼铁术,有了更好的铁,自然也就能制造出更好的火器,所以这火器改良的关键就在于炼铁术,至于其他的问题都不过小事尔”
徐光启最后还补充道:“特别是对于铁炮而言,显得最为重要,老臣听闻洋人已经在船舰上配备了上千斤的铁炮,其威力不言而喻,就算是用来守城,相比于红夷大炮应该也差不到那儿去”
这红夷大炮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的铜,故而其制作成本也不是一般的高,就算是辽东战场上的第一线,宁远城墙之上,也不过就十几门红夷大炮。
这上千斤的铁炮若只是比红夷大炮威力小一点儿的话,那确实是十分划算的。
威力不够,数量来凑嘛。
只是这炼铁术还没有传到东方来,故而还需要派人去向西方请教,或者是花钱购买之类的。
朱由检当场大手一挥,告诉徐光启尽管派人去即可,只要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需要多少银子办理此事尽管给朝廷报个数就行。
......
......
刚从兵杖局回到文华殿的朱由检,便看到桌案上摆放着不少弹劾孙传庭的奏章。
署名人大多都是陕西各知府、布政使、参政乃至于都御史什么的,总之在陕西排得上号的官员基本上都有份儿。
朱由检随便拿起几份儿奏章查阅,里面的内容也都大致类似。
不过就是说着什么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剿贼不利、放任贼寇大肆残害良民百姓什么的,如今整个陕西都是苦不堪言。
再是恳请陛下贬去孙传庭陕西总督一职,最后还推荐谁谁谁来担任这个陕西总督。
在这些推荐的人选当中,朱由检有眼熟的,也有不眼熟的,不眼熟的就不说了。
但这些眼熟的人,有了崇祯皇帝的经历后,朱由检毫不犹豫的将这些奏章都扔到了一旁。
无他,无一堪称大用。
朱由检想起来了,就在崇祯年间初期,起义军规模都还不大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些人选。
可最后的结果呢,非但没有成功的剿灭贼寇,反正还让起义军不断的做大。
“陛下,孙总督派人送来了数百车的财物”
就在这时,徐应元突然走了进来,说着还递来一份儿单子,“陛下,这是货物清单,还请陛下过目”
“哦?”
朱由检闻言一愣,这孙传庭好端端的送什么钱来呢。
他接过清单一看,面露惊色。
呼,好家伙儿,光是写在第一行的文字就差点儿闪亮他的眼。
白银五百余万两,另外还有黄金饰品玉石字画等无数。
这才几个月时间呀,半年都不到吧,竟然就搞得这么多钱来,这还是加上赶路和组建队伍的时间。
就这点儿时间,又够管上几个县呢,光是一府之地恐怕都视察不完吧。
朱由检对此也不由惊呆了,若是在过个一两年的时间,将陕西关中之地都视察完毕之后,那不得整个两三千万两来吗。
他娘的,朱由检越想越气。
很显然,一向认为较为贫瘠的陕西并不是真的缺钱,若是他们能够齐心协力的话,根本就无需朝廷来帮助他们渡过灾荒年,他们自己就能够相互帮助的渡过。
只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圣人嘛,自古罕见。
那些口出圣人之言的人,又何曾做过圣人之事。
随即又想到,其实陕西的商贾之人并不少,因为哪里有着诸多商人是依靠着盐引而发家的。
当初的开中法可是让不少人因此发了财,特别是那些本身不太贫瘠,却又距离贫瘠的卫所很近的州县。
因为地势的关系和朝廷的政策,在加上两百来年的资源积累,其底蕴自然是不浅。
朱由检清楚的知道,那些奏章上所谓的民,肯定就是指的这一类人,真正的民又值得他们来上奏弹劾吗。
很显然,这是不存在的,就算有,也少得可怜,而且很可能还官职不高。
说起这因开中法而发财的商贾之人,朱由检又不得不想起了山西的那群商贾。
虽然不知道他们底蕴究竟如何,但相邻宣镇和蓟镇的山西商贾,怎么着也应该比陕西商贾要富裕得多。
实际上,大概在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崇祯皇帝他知道,这些个世商家里有的是钱,有的是各类资源。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的崇祯皇帝并没有能力对他们下手,抄家清算什么的更是无稽之谈,已经完全做不到了。
其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个商贾又有谁不是发展了百年时间的呢,其权力渗透早已经遍布了整个山西。
更何况,当初的朝堂之上,还不知有多少人是与山西商贾们关系密切的。
所以但凡崇祯皇帝敢对这些商贾们下手,那整个山西瞬间就能够乱起来,甚至比闹了十几年起义的陕西都还要混乱。
故而崇祯皇帝再三思索后,也只能被迫放弃了对山西商贾们的想法。
而当时的崇祯皇帝,已经被勋贵们和江南文官们给敲打过了,再也不是登基之初的头铁皇帝了。
朱由检对此不免想到,若是崇祯皇帝一直头铁下去的话,又会是何种结局呢。
是亡得更快?还是力挽狂澜?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道命令崇祯皇帝根本就传达不下去,就如同当今的南方一样,只有对他们有利的旨意他们才会施行,对他们无利的旨意便会想着法子来推脱,并且时不时还会闹出点儿什么乱子来。
总之就是朝廷天生就亏欠他们的,恨不得将朝廷的所有利益都装到他们的口袋里。
而山西的情况比之南方来,丝毫不遑多让。
不过现在嘛,他朱由检可要比崇祯皇帝多出不止一把刀来,他们敢跳反他就敢平乱。
朱由检自己或许都没有注意到,如今他的心中充满了戾气,而且日复一日的再增多。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总想着要动刀子,就感觉是动刀子总比动嘴皮子要来的直接得多。
崇祯皇帝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是最后依旧只能踏上通往煤山的道路。
身为皇帝,竟然还能被臣子们敲打,实乃可笑,可笑至极。
如今谁再来敲打试试,看不把他家抄个十遍八遍才怪。
无他,手中有人尔。
所以综合来讲,动刀子既快捷又方便,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收获最多的利益,实乃一害而百利。
没办法,这都是他们逼的。
这一刻,在一旁徐应元的眼中,陛下这突如其来的冷笑看着很是渗人。
徐应元虽然不知道陛下在想些什么,但他知道,肯定是有人要遭殃了,而且还是后果非常严重的那种。
被陛下这么一吓,徐应元猛地又想起什么来。
连忙从袖兜里掏出一封密信来递交给朱由检,轻声说道:“陛下,这里还有孙总督写给陛下的密信,刚才奴婢一时心差点儿忘了”
朱由检点点头将其接过,当即便扯开封口取出信件开始观阅起来。
这孙传庭还真是谨慎呀,都没走递奏章的路子,而是走的密信,跟洪承畴一样,都比较谨慎。
若是递奏章的话,还不知其中得有多少人会看到这些奏章内容呢。
这密信里面的内容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
孙传庭主要是说这些日子以来他的一些部署安排,比如将当地那些半死不活的卫所全部撤销。
年纪大些的就分田地以及补助金给他们,年纪小一些的,又有着向往意愿的,便通通纳入军中重新编制。
不愿意当兵的青壮依旧分田地,只是好像也没什么人愿意回去种地,这领军饷可不比种地来的香吗。
因为是募兵,所以依旧是采取的分营编制,一些之前在卫所世袭的千户或者其他什么官的,在经过孙传庭的亲自考核后,便任职了营官职位,能力差一点儿的就只给个把总。
因为公平公正,在加上孙传庭总督和左都督的权威,倒也没有太多事端。
下面还列着这些营官的名单,大概有十来人左右。
按照一营大概一千五白人的编制来算,也就是说如今孙传庭新建的军队已经有一万多近两万人了。
此时正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以及大力制造军需武器等等。
后面还提到关于左军都督府的问题,他毕竟也是左都督嘛,所以孙传庭就建议将左军都督府的制度变一变,这卫所都没了,都督府还拿来干什么呢。
紧接着孙传庭还把大概的章程写在了上面,比如将现在募兵制度与卫所制度相结合,中底层士卒以及营官等就用现有的募兵制度。
而都督府中高层的那些职位则可以保留下来,比如都督同知或者都督佥事什么的都可以保留下来,这些官职便是帮助左都督管理下属各营的职位。
毕竟等军队发展到几万十万的时候,那可就得管上好几十个营了,一个人这么可能管得过来呢。
而且也不能跟着边镇那些军队一样,搞总兵参将的制度,故而就整出个这种综合的办法。
朱由检一见,倒也觉得颇为不错,况且还是实施性极高、且拿出来就能用的办法。
当即便写下一个字,可。
下面孙传庭还多此一举的写到,需要陛下派些同知和佥事过去,以协助他管理军队。
朱由检蘸上墨水有补充上,朝廷无人,可自行安排。
当前环境下也确实只能这样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今后肯定不能这样搞的。
这同知或者佥事什么的以后还是得朝廷安排才行,不然就发展成私兵了,那还了得。
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吧。
朱由检继续看下一页,这一页的内容看得他也不禁笑了。
原来是孙传庭在私访路途上,遇到一个名叫高迎祥的好汉子,并且用他来假扮贼寇以行那些掠夺之事。
在信中,孙传庭表达了他对高迎祥此人的好感,说高迎祥此人将来定会是朝廷军中的一员猛将。
高迎祥呀,这个名字好生熟悉。
等等....
朱由检脑中顿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哪个让崇祯皇帝恨之入骨的狗屁闯王吗,后面继承闯王名号的李自成更是让崇祯皇帝狠得牙痒痒。
也就是说,孙传庭竟然赶巧碰上了后来的贼寇头子,来做这个假贼寇。
嗯...这倒是相当适合哈。
还别说,崇祯皇帝可是见过高迎祥本人的,就在凌迟处死他的前一刻。
孙传庭还写到,就如今来说,高迎祥已经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在陕西之地已经纵横十余县,获得钱粮以千万计。
其中粮食基本自留,所得财物上缴半数。
至于剩下一半财物,则用于发放撤销卫所补助金、打造武器军需以及发放军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