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孙传庭入京
- 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
- 问烟不是天
- 2034字
- 2023-04-07 15:49:44
既然陛下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
黄立极等人自然也无话可说了,谁让他们的话语权都不大呢,陛下怎么说就怎么做呗,反正他们也没什么压力。
他们虽然做事不求行,但是在消息灵通这一方面,那都是有着独特的天赋的。
就上个月发生在宫中的事情,虽然是不声不响没有冒出一丝水花的,但只要耳朵伸得长,就总是能听到一些小道消息的。
很显然,除了李国辅以外,其余三人的耳朵都伸得很长。
他们都已经初步了解到,如今整个司礼监,基本上都已经完全听命与陛下,其控制力远超先帝。
就连那一向老奸巨猾且懒惰的司礼监掌印王体乾,如今跑文华殿都跑得勤快得很,每天都至少得跑三五趟,这放以前那都是一年的次数了。
还有那厂公魏忠贤,也不知陛下跟魏忠贤说了些什么。
然后魏忠贤他就立马带着东厂和锦衣卫跑到南直隶去了,说是调查先帝落水一案,这他娘的谁信呀。
最近把南直隶弄得是鸡飞狗跳的,那弹劾的奏折是一大堆,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奏折呢。
反正所有关于弹劾的奏折,一律直接递交司礼监,爱咋咋地吧。
“臣等领旨”
没一会儿,黄立极又站了出来,拱手问道:“不知这阁生人员,应当如何挑选”
“此事易尔”
朱由检挥挥手道:“就从近十年考中的进士,且不超过四十岁的人,皆可入选为阁生”
他说着又想了想道:“你们可以先拟定一份儿名单上来,暂定人数为一百人,然后交由司礼监即可”
“是,陛下”
“好了”朱由检点点头道:“时间紧迫,诸位就先回去选人吧”
待众内阁大臣走后。
朱由检又看向一旁的徐应元提醒道:“他们递上来的名单中,你们要仔细审核”
“其标准是,家世与人际关系是否清白,为人品行是否忠实可靠,是否有真学实才等等”
徐应元拱手应道:“奴婢明白,请陛下放心,奴婢知道该怎么做了”
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起身离开了文华殿。
一天工作结束,该下班了。
哎.....又是劳累的一天呐。
......
......
翌日,朱由检在文华殿见到了风尘仆仆而来的孙传庭。
再见到孙传庭时,朱由检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显得足够精神,足够有朝气。
而当初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孙传庭时,已经是近十年以后了,那时的他却多了一丝暮气。
看来这十年在家奉母的生活,也不是那么的安然自在呀。
做官有做官的烦恼,在家也有在家的烦恼。
孙传庭仪表魁伟,身长八尺,武艺绝伦,小的时候论读书那也是十里八乡最厉害的孩子。
曾经做过知县,因为干得不错就调入了京城。
后来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又告假回乡,在家还常常写一些关于御敌贼寇的奏章,直到崇祯九年三四月得复用。
朱由检之所以对孙传庭的事情了解得这么清楚,还是得益于后来的崇祯皇帝,因猜忌而专门调查过他,使其入狱三年。
现在看来,就是因为这关键的三年。
使得李自成、张献忠等贼首重新起了大势,后来等孙传庭再次复出的时候,他们都已经羽翼丰满,最终孙传庭战死,北京也在第二年被闯贼攻陷。
实乃令人叹息不已。
想到这儿,朱由检看着面前正在鞠躬拱手的孙传庭,挥挥手轻声说道:“赐座!”
赐座这两个字说出来以后,别说是身为当事人的孙传庭大感震惊了,就连身为旁观者的徐应元也为此而感到不可思议。
他可是清楚,昨日在这里的时候,那些内阁大臣们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想归想,他还是立马安排小的们去给人搬椅子过来。
而此时的孙传庭,小腿肚子还有些颤抖。
因为此刻的他还不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何事,怎么一觉醒来就跟变了天似的。
就某天清晨,他在家门外照例打了套拳,正准备回屋吃饭。
这时突然就跑来了几位快马赶来之人,经过一番述说才明白。
原来是这新登基的陛下唤他入京面圣。
当时他的脑子是一片空白,事情是来得如此的突然。
随后就跟着他们一路日夜兼程的来到了京城,然后第一时间入宫面圣。
再然后,陛下说...赐座?
于是他在徐公公的安排下,缓缓的坐了上去。
椅子很硬,也很凉,同时还感觉有点烫屁股,反正坐着挺不舒服。
“此次唤你来得匆忙,你的母亲可都安顿好了?”
只见朱由检微笑的看着孙传庭,轻声问道。
不等他多加思索,便自然而然的习惯性回答道:“回禀陛下,家中一切安好”
“那就好,那就好”
朱由检轻轻点了头,随即又随口问道:“在来时的路上,可有想过朕为何会如此着急的唤你入京吗?”
经过两三息的思索之后,孙传庭恭声答道:“回禀陛下,在下略有想过,但所想到的恐怕与实际相差甚远”
“无妨”朱由检用着极为轻松的语气说道:“你就随便说说看,说不定还猜中了呢”
“是,陛下”
孙传庭当即站起身来拱手说道,这椅子坐着实在是不舒坦。
“陛下此次着急的唤在下前来,一定是有重要事情,对朝廷而言当今天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北方的建奴以及朝廷国库空虚财政困难”
“故而在下斗胆猜测,陛下应该是让在下北上抗建奴,或者为朝廷增加税收之事”
待他说完以后,便偷瞄着陛下的脸色,企图从一丝神情中看出找到问题的答案。
不过最后的答案却是让他失望了,陛下脸上的微微笑容并没有出现任何变化。
而此时的朱由检却是在心中想到,看来此时的人们,都并没有注意到发生在陕西等地的灾害呀。
想来也是,又说谁会想到。
就因为这陕西陕北之地的连年灾害,竟然会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如此想着,朱由检从面前的桌案上,拿出了一份在数日之前就放于此处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