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代前言)

常听人说,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幸运的一代。我们没有忍饥挨饿的感受,我们成长于“文革”后、商业化之前这个充满正能量的80年代,这是一个相对不怎么浮躁的环境,正能量的熏陶非常明显,我们这一代人吃的苦也相对少些。我们不曾历经沧桑。

历史赋予我们的是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故事,都有风景。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时间能做到的,是让我们无法忘记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时间又能让我们去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断地深化感悟和思考;时间还可以见证我们的成长,见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花费的力气和青春。

我是被这个世界推着走的人,也是被事情推着走的人。我曾有一个梦想,待我不惑之年后,我可以有两项顺其自然的成果,也就是说,我要出版两个方面自己编著的书:一方面是我在交通运输领域方面的若干专著,是我积累、坚持的结果。目前,四本专著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陆续出版,依次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与优化》《城际铁路运营组织与管理》《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及应用》《铁路运营组织与管理创新——以“长三角”为例》,这些专著也是我20年来从事铁路运输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另一方面是我的随笔集,也可以叫作散文故事集,是我近年来对这个世界一些碎片化看法的系统整理。以后,我再有机会去作什么讲座或是报告,在讲解高速铁路、现代物流以及交通安全发展观的时候,顺便也谈谈我对这个世界其他方面的看法。我相信我的这个梦想能够实现。

2015年11月29日,我在微信群中编发了大陆第一家诚品书店——苏州店开业的图片和信息,我还告诉朋友,诚品书店卖的不只是书,更是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方式。《上海铁道》报社的一位北大毕业的张才女让我试着写写诚品的东西,她觉得我对书香的感觉还算深刻。当我按照自己的思绪完成《诚品生活》后,她又吩咐我作几篇“命题作文”。随着几篇文章交稿后带来的喜悦,我又突发奇想,文学的东西有形又无形,我可以尝试办个“高铁书院”的公众号。我曾经做过党群和工会工作近5年,工作也磨炼了我的韧性。

针对写作这回事,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克林肯·博格曾经说:“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财富,但我相信: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一个心中阅历丰富并有故事的人,一个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人,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于是,我又将多年来涂鸦过的一些算是随笔的东西进行了整理,把一篇一篇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写作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感,文字既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他的生活本身。写作会让人变得更精确,更注重细节,更刨根问底,更真切地关注他人;写作可以把私人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可以把会流走的过去变成永恒。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是读到自己。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至10点之间。若是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讲演、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这本随笔集上的文字大多是我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的,也基本可在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但最终的版本又是我不断提炼、升华、补充、完善的结果。之所以结集出版,我希望天马行空的文字有家可归,碎片的文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我六年来这一段时光的留念。相比碎片化,文章集结在一起传递的信息、重量和清晰度绝对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理工男,多年来,我试着把心放开、放大、放宽,我发现自己得到的东西更多。努力的背后是增值,增值的背后是机会,机会的背后是收获。我写专业论文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写散文我却是新手,而且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写起。非虚构作品,表达出我的心声,更多靠的是思考、阅历、胸怀、智慧、判断。我依然崇尚思想脉络清晰、结构逻辑严谨、语言干净利索的文字。

我记得台湾的一位年轻作家“九把刀”有两句话:第一句,如果你非常想要做一个作家,你每天非常认真地写作,但是同学不想看你的作品,没有地方愿意发表你的作品,放在网络上也没有人想看,出版社也不想帮你出版,你心里就要想,我要继续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第二句,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即使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

也许若干年后,我都会嘲笑自己现在写的文字,因为心境已是不同。

我已在路上。再回首,青春已逝。

曲思源

二〇一七年四月初四于苏州金鸡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