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乌鱼

对于许多外地人来说,见识潮汕民间的祭祀活动会吓一跳。

首先是潮汕人的祭祀对象很多,甚至可以说繁杂。祭祀是对各类神明等崇拜对象的供奉礼仪,包括天神、地祇、人圣、祖先和鬼魅等。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祭祀活动。

其次是礼节尊古,至今依然坚守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隆重严肃且仪式感强。也难怪凤凰卫视曾经在节目中报道,“潮汕地区是目前将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保存得最好的地区”。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不少地区规模非但不见缩小反而日益庞大,有些活动还要连绵数日。

最后就是祭品实在可观,极为丰盛。祭礼开始之前,会摆开数十张祭席,席上琳琅满目,过去讲究全猪全羊五牲粿品祭拜,如今什么鱼翅、鲍鱼、燕窝、龙虾、洋酒等高档食品都上了祭台。

而在祭品中,有一种被蒸熟的鱼十分常见,就是乌鱼!乌鱼学名鲻(音“资”)鱼,又名乌支、九棍、乌头、乌鲻、脂鱼等。“鲻”源于“缁”,意思是黑色,据《本草纲目》载:“鲻,色缁黑,故名。”乌鱼体形浑圆,从头至尾整个背部呈黑色,所以潮汕地区称“乌鱼”。

乌鱼一直是潮汕人拜神供品的鱼类首选,一来乌鱼传统上被视为鱼类的上品;二来个体适中,而且肉质坚实,蒸熟后搬来倒去不会变形、受损。

乌鱼

乌鱼身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肫”,其实就是鱼的胃,潮汕话叫“术”。乌鱼术如拇指大小,形似陀螺,口感香脆。一条乌鱼只有一颗术,“术”在潮汕话里有“本领”的意思,评价一个人“有术”就是有本领、有智慧。由此,潮汕人把乌鱼的“术”视为智慧的启明星,成为成年仪式“出花园”的指定食物,寄意孩子吃了会更聪明、有能耐。吃桌的时候,乌鱼术则要给桌上地位最高的人吃,以示尊重,以前上饭店吃饭还讲究“乌鱼无术免还钱”——店家如果“贪污”乌鱼术,客人吃完饭是可以拍屁股走人不给钱的。

潮汕俗语有“寒乌热鲈”之说,强调秋风过后乌鱼就开始肥美了。鱼类嫩滑甘美往往是因为油脂,这时的乌鱼,掀开鱼皮可见背部黄澄澄的一层油脂,自然是最好吃的。除了做成鱼饭,潮汕人还习惯用乌鱼焖蒜,是一道寓意吉祥的家常菜,其中的乌鱼是祈求年年有余,蒜即“算”,寓意有钱算和有钱存储蓄。这道菜要用到潮菜特有的半煎煮技法,先将鱼用油煎过再加入蒜段略炒,然后加水煮熟。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乌鱼糜”,那时在鮀浦基层工作常常要加夜班,大冬天用牛田洋出产的乌鱼煮粥,实在是最美味的夜宵。一锅粥端上来,黄澄澄的一片鱼油上撒着青翠的葱花,与整棵的芫荽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视觉上就能给人震撼!

海滩上的赶海人

说到乌鱼,它身上还诞生出一种高级食材,台湾人称为“乌金”,其实就是乌鱼子。明朝李时珍说到鲻鱼时认为“粤人讹为子鱼”,接着又说“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吴越人以为佳品,腌为鲞腊”。鲞腊,指腌制或风干的鱼肉食品。看来,至少明朝以前,广东就将乌鱼称为“子鱼”,如今看来“子鱼”之名取得甚妙!

乌鱼是洄游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浅海、内湾或河口水域,一般长到四年、体重二三公斤以上性腺才成熟。这时,它们便游向外海浅滩或岛屿周围产卵繁殖。每年冬至过后,中国大陆沿海的乌鱼会洄游南下产卵,经过台湾海峡,沿着海岸线南下到外海交配后折返。乌鱼贴近台湾沿岸时,其卵巢正值交配前最成熟阶段,所以乌鱼到处都有,但乌鱼子却盛产于台湾地区。乌鱼子,顾名思义就是用雌乌鱼的卵所研制的一种美食,因其口感独特,被日本人称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如今台湾乌鱼子的制作方式是日本占领台湾地区时形成的,据了解,日本的皇室至今仍然将乌鱼子列为专供食品。

台湾渔民在乌鱼季时,捕得雄乌鱼就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雌乌鱼则剖出鱼卵,与鱼肉分开出售。有专门的加工厂会将乌鱼子进行清洗加工:清洁完毕的乌鱼子用木板压去水分,变成扁平的椭圆形,然后挂起来晾干。将乌鱼子切成薄片,在炭火上微炙,或用高度白酒点火烤熟,蘸以酱油,拌以姜葱,便为佐酒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