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忧乐人生(第二部)
- 滕非
- 2628字
- 2023-03-06 16:34:30
三尺男儿
自终南山游学归来以后,回到长山的范仲淹像换了一个人。他不再理会家中那些杂务杂事,也不再理会兄弟间的你争我夺,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唯一能做的事情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朱文瀚说得没错,差不多在范仲淹当时这个年龄,宋代很多大名臣如李昉、寇準、王旦、王曾、吕夷简、文彦博、韩琦、欧阳修等都已经考中了进士。而此时范仲淹的功名,却还只是区区一个学究。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洗礼中,范仲淹开始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也曾一度想过像种放一样,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隐士,但长者王衮的话再次拨动了他内心那根不甘平庸的弦。当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神州大地的广阔,当自己目睹了世间的繁华疾苦,当亲自见识过那些大贤高德,范仲淹才发现,那些好高骛远的梦想终不真实,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唯有精进。
眼界大开以后,范仲淹的精进日见成效。
见儿子归来,母亲谢氏的爱惜之情溢于言表。而在范仲淹心中,幼年时期那些零碎模糊的记忆也早已释然。
是呀,凡事问个究竟又能如何?
范仲淹不再纠结那些心头的猜疑,清醒的人生无须提示,迷惘的生活坐困愁城。不得不说,范仲淹从小时候起就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这或许与母亲早期给他的启蒙教育有关。和那些与他同时代的大人物相比,范仲淹算是幸运的。虽幼年丧父,但他并不缺少父爱,因为他遇到了朱文瀚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位伟大的父亲在给他提供优裕生活的同时,还开明、宽容,不但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给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此时,他的名字还叫朱说。从安乡正式读书起,到现在他已经读了整整七个年头。终南山的游学让他眼界大开,他发现,尽管读了那么多书,在此之前自己却什么都没读明白。回到长山以后,他已放下心头的一切杂念,人生的头等大事还是读书。很快,长山县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如今,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学校,是亟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范仲淹一心埋头苦学的时候,朱家却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不但差点儿让范仲淹荒废学业,同时也让那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朱文瀚退休了。
退休以后,一家人决定定居在朱文瀚为官的长山。宋代,退休官员俸禄减半,可支配收入突然少了一半,这给朱文瀚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谢氏的严格要求下,从小就过惯艰苦生活的范仲淹自然知道处处节俭,但朱家其他几位兄弟却不一样了。朱文瀚为县令时,朱家是长山有名的富户,多年以来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朱氏兄弟们从小就奢侈惯了,父亲朱文瀚退休以后,朱氏兄弟还像以前一样不但不知节俭,甚至比以前更加挥霍无度。
终于有一天,范仲淹看不惯了。
看着朱氏兄弟一天天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范仲淹曾多次对他们进行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对此却并不以为意。有一次,范仲淹话说得有点儿重,终于把朱家兄弟搞烦了。不服气的朱家长子翻着眼皮看着范仲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何事?”
范仲淹一怔,他当然听出了大哥话中有话。
范仲淹追问起来,有嘴快的人告诉他说:“你不是朱家的人,你本是苏州范氏之子,是你母亲改嫁带你来到朱家的。”
范仲淹惊呆了。
关于自己的身世范仲淹一直有所猜测,甚至各种各样的可能他都臆想过,但范仲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不是朱家的孩子。
直到此时,范仲淹才终于知道自己的身世。他想起了记忆中关于天平山印象的碎片,想起母亲说过的高平村……认真想想,这一切已经确认无疑,一种难与人言的屈辱感在他心头倏地升起。
原来,这件事情大家早就知道了,只有自己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少年范仲淹默默地一个人走到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一直到天黑他都没再说一句话,他只是自己静静地想啊想啊,就像一个在野外迷路找不到家门的孩子。
远方传来家人呼唤的声音,他没做任何回应。他的内心就像田野上空飘荡的呼喊,随着漫无目的的寻找越来越远,同时也越来越空。
宋代宗族观念很重,改名换姓的耻辱是每个人都无法忍受的难堪。这件事情发生不久,范仲淹就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脱离朱家,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一想法最初他跟谁都没说,范仲淹只是悄悄地开始收拾自己的行囊。属于朱家的物品,他一件都不准备带走。朱文瀚和谢氏见他这样,默默地站在门口,也是双双无语。他们都看到了范仲淹眼中深藏的那丝倔强。他们没有阻拦,等他将东西收拾好要出门的时候,朱文瀚才拦住了范仲淹的去路。
两个人对望着。
范仲淹不争气地流下两行长泪。他想恨,却恨不起来。他发现自己在这个男人面前瞬间崩溃。
那一夜,范仲淹整夜没睡。母亲在他房间陪着,两个人相对而坐,默默流泪。最终,谢氏的挽留也没能改变范仲淹脱离朱家的决心,他宁肯废弃学业也要脱身自立的想法已经不可更改。
见他决意如此,谢氏只好托人在镇上给范仲淹找了一份工作。
范仲淹第一份工作是跟人学习经商。等心绪慢慢稳定下来以后,范仲淹才发现,每天柴米油盐小商小贩的生活根本就不是自己所愿。如果这么下去,自己一辈子最多只能当一个每天去关注蝇头小利的小商人。
于是,范仲淹终于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一气之下的举动。
只有及时止损才是面对错误最好的选择,范仲淹慢慢悟出了这个道理。在当学徒的那段时间,他经常于深夜反思。小商人的虚伪和奸诈让他心生嫌弃,自己绝对不能甘心做一个这样的人,把人生的理想埋没在这庸俗的市井街铺。于是,勉强干了一个多月,范仲淹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断然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决定:回家。
当初,范仲淹离家时的决绝并没有让朱家对他产生多少成见。相反,见范仲淹回来,朱文瀚宽容地接纳了这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父子二人相见一笑,此时已经无须多言。
范仲淹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读书,母亲告诉他说:你应该先去给父亲认错才是。结果,朱文瀚见范仲淹来给自己认错,忙告诉他说你应该先去给母亲认错。这对了不起的夫妻,此时已经将人性伟大的善良和宽容做到了极致。
“你娘最不容易,孩子。我不重要,凡事多想想你娘就好,以后你一定要多想想她的不易。你能知错就改继续读书,这是件好事。你放心,我会支持你的每一个决定。”当范仲淹提出自己要继续读书求学时,已经白发苍苍的朱文瀚说。
经历这场风波以后,范仲淹内心又成熟了很多。朱文瀚说做就做,开始四下张罗着为范仲淹寻找合适的求学之地。北宋官学很少,朱文瀚一直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后来,范仲淹听说长白山醴泉寺来了一位京城的高僧,名叫宝志,据说很有学问。范仲淹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朱文瀚。朱文瀚一听大喜,他早就听说过宝志的大名,朱文瀚当即给宝志写了一封信,让范仲淹前往长白山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