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

AS发病高峰在15~35岁,平均在25岁左右,8岁以前和45岁以后发病的较少见。男性比女性常见,男女性患病率比为(2~4)∶1。

AS呈现全世界性分布,患病率与HLA-B27的阳性率相关。患病率各国甚至各地报告不一。一般认为,印第安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白种人,黄种人再次之,黑种人最低。在欧洲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24%,亚洲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17%。美国的患病率为0.13%~0.22%。曾庆馀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在对汕头澄海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AS在中国的患病率约为0.2%和0.3%。而AS的发病率则有报道称基本稳定在每年(0.5~14)/10万的水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认为AS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在AS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AS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流行病调查显示有AS家族史及同卵双胞胎中,其发病率明显升高:HLA-B27阳性AS患者的HLA-B27阳性的一级家属罹患该病的概率为10%~20%(明显高于正常人群HLA-B27阳性者的2%~5%);HLA-B27阳性的同卵双胞胎中,HLA-B27和该病的一致率达75%,提示其发病与HLA-B27基因有一定关联。推测HLA-B27在AS发病的作用中占遗传总危险性的16%,而整个HLA区域约占本病遗传风险的一半,因此除了HLA-B27外应还有其他HLA基因参与其中。此外,还有非HLA基因也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如Brown M A的研究提出比较肯定涉及该病发病机制的非HLA基因有IL-23RARTSI。威康信托基金会病例对照协会(Wellcome Trust Case-Control Consortium,WTCCC)则通过全基因组扫描研究(go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首次证实IL-23R和内质网氨基肽酶1(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1,ERAP1)与AS相关,美国John D Reveille等通过GWAS也证实IL-23R和ERAP1与AS发病相关。而近年来利用候选基因对AS的遗传易感基因进行研究则发现,由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组合而构成的单倍型可能是复杂疾病主要的遗传学基础,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的主要形式并成为国际上研究的新热点。然而这些非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在不同研究间得到重复验证的较少,也可能与不同人种自身存在遗传差异有关,故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体来讲,AS遗传因素中有20.44%可归因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变异(主要为HLA-B27)以及7.38%为非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变异。剩下约72%的遗传倾向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感染和环境因素

虽然遗传因素普遍被认为在AS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解释AS的发病机制,这提示除遗传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参与了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易感基因在AS发病中的作用,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就如一把装满子弹的枪,没有人去扣动扳机时,并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而微生物感染和环境因素,常常就是起到扣动扳机的作用。某些微生物(如克雷伯菌)与易感者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表位,可引发异常免疫应答。环境因素中,一般认为AS和某些微生物如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结肠耶尔森菌、泌尿生殖道的沙眼衣原体等感染有关。近年来,针对肠道菌群在A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