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报告(202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编著
- 11533字
- 2024-11-02 18:57:18
四、未来展望
全面回顾工业文化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在我国,工业文化的整体概念近年才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滞后于实践。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我国政府研究部门、科研机构对工业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工业精神的培育弘扬、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及相关工业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初步理清了工业文化研究方向,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偏少,研究视角多且相对零散,许多研究碎片散落在管理学、工业工程、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深度不足,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工业文化发展分析框架,尤其是对工业文化资源等核心概念界定和类型判别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影响研究的深入推进;实证研究偏少,工业文化发展机制和动力研究以一般性分析为主,较少基于实证进行解析;工业文化发展模式研究则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静态产品,较少从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今后,需要在工业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区域/产业实证应用研究、工业史和工业精神、文化赋能产业机制及新兴业态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加强重大前沿理论课题研究
工业文化研究具备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现实中亟待解决的前瞻性、理论性重大课题(如“三新一高”下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文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机制、绿色工业文化建构与创新等)都需要突破学科疆域,实现跨专业甚至跨行业、跨部门的知识整合;从参与者角度看,需要政府研究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尤政、黄四民(2021)提出以“大科学”的方式组织开展工业文化研究,正适用于此。
(二)推广实证研究破解现实难题
以客观、量化、可检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被公认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工业文化是多层面的复杂体系,涉及领域多、研究对象杂。目前,实证分析方法仅在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时应用最多,其他领域极少涉及。而实证分析的3个基本功能:描述——告诉人们是什么,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解释——告诉人们为什么,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预测——告诉人们会怎样,揭示事物变化的未来趋势。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实证研究来准确反映工业文化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规律或解释问题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重视反思性工业文化研究
工业文化的发展应该重视反思性工业文化,客观地说,这也是目前中国工业文化研究所欠缺的。有研究者认为,在高风险的工业社会,应该时刻具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认识到与危机、风险共生才是工业文明的常态[236]。例如,资源耗费带来的成本问题容易引发重大公共问题或致使社会慢性衰退。因此,通过反思性工业文化研究,构建多层面融合的工业文化图景,进而建立风险常态化的机制,有利于提升社会心理的承受度和韧性。
(四)围绕当前研究热点深入细化
围绕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可能的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文化内涵挖掘、载体和传播渠道建设到产业发展、制度和标准建设等:“两山”“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文化、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研究;基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价值评估体系;工业文化资源开发的多元化融资途径;工业文化与更多产业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路径;工业文化教育与制造业人才培养,提高公民工业文化素养;工业史编撰;工业文化与质量强国建设;新时代工业精神等。
[1]王新哲、周荣喜:《工业文化研究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光明日报》2019年7月19日。
[3]尤政、黄四民:《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智慧中国》2018年第1期。
[4]严鹏:《西方工业文化中的“国家理由”》,《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
[5]毛二女:《试论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困境》,《西部学刊》2022年第1期。
[6]Pavol Durana,Pavol Kral,Vojtech Stehel,George Lazaroiuand Wlodzimierz Sroka.Quality Cultur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Possible Way to Adaptation to Industry 4.0. Social Sciences.2019,No.8.
[7]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8]转引自尤政、黄四民《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是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专家、科学院院士刘仙洲1961年完成的科技史专著,196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9]《高举红旗学大庆 自力更生创新篇》,《科技简报》1971年第3期。
[10]严鹏:《西方工业文化中的“国家理由”》,《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
[11]陆邵明:《是废墟,还是景观?——城市码头工业区开发与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9年第2期。
[12]张鸿声:《论30年代中国左翼工业文学》,《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13]姚孟金、赵理富:《国企改革中应加强企业文化培育》,《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9期。
[14]摘自江泽民同志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上所做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5]张心昊、王振良、王士立:《唐山工业文化初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6]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为合肥“工业立市”而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7]魏新龙:《历史进程中的工业文化》,《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8]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1卷第22期。
[19]陈霞:《工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以江苏工业文化资源开发为例》,《高等职业教育》2012年第5期。
[20]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21]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2022年第六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已经启动筹备,同时还将举办首届中国工业文化发展大会。
[22]包括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全国21所职业院校等。
[23]刘光明:《工业文化——21世纪企业文化丛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
[24]王新哲、孙星、罗民:《工业文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25]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26]严鹏:《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0月。
[27]严鹏:《富强竞赛: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12月。
[28]郑慧、尹晓琳、张闯:《多元视域下的中国工业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3月。
[29]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30]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振兴规〔2016〕1966号),明确提出要把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31]2016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
[32]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33]郭航:《打造制造强国需解工业文化薄弱之“忧”》,《中国产经新闻》2016年12月13日。
[34]尤政、黄四民:《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智慧中国》2018年第1期。
[35]惠鸣:《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4日第2版。
[3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37]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38]王学秀、韩成霞、张晓曦:《工业文化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企业文明》2016年第3期。
[39]严鹏:《培育制造业生态体系:工业史视角下的“双循环”》,《文化纵横》2020年第6期。
[40]张红梅、李霞:《教育视角下化工产业文化的内涵、发展与再生——评〈化工产业文化教育〉》,《化学工程》2022年第50卷第3期。
[41]刘亚玲:《浅议企业文化内涵与路径》,《工会博览》2021年第11期。
[42]引自蒋述卓:《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目标》,《南方日报》2020年11月30日。
[43]苗圩:《大力弘扬工业文化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摘自《工业文化》(2016版)序。
[44]摘自《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45]刘坤:《中国制造需要文化“柔性支撑”》,《光明日报》2020年7月17日第10版。
[46]王新哲:《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第5版。
[47]孙星:《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6日第14版。
[48]严鹏:《培育制造业生态体系:工业史视角下的“双循环”》,《文化纵横》2020年第6期。
[49]刘坤:《工业“大而强”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6日第14版。
[50]付向核、孙星:《解读德国工匠精神创新中国工业文化》,《中国工业评论》2016年第6期。
[51]Li Jinhua.China's Process and Action Framework for Transforming to a Manufacturer of Quality.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8,No.6.
[52]王曙光、王伟龙、徐余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与政府—市场关系——兼谈德日经验》,《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期。
[5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新华社新媒体2022年1月11日。
[54]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转引自经济日报刊发文章《柳工移山——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行》。
[55]罗民:《文化赋能融合发展助推制造业强国建设》,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56]严鹏:《富强与文明:工业文化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57]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2015年8月23日)。
[58]范卫青:《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59]孙星、蔡盈芳、程楠、张伟杰:《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60]陈洪昭、林寿富:《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21年第22期。
[61]史丹、杨丹辉:《新发展阶段中国工业的三大新使命》,《光明日报》2022年2月28日。
[62]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63]黄群慧:《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11期。
[64]李彩华:《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65]阳勇、阳伶:《毛泽东发动工业学大庆运动原因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2期。
[66]王纪一:《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2期。
[67]曾斌、赵绍成:《毛泽东人本经济思想初探——基于鞍钢宪法的视角》,《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4期。
[68]李民骐、张耀祖、许准、齐昊:《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69]胡国栋:《企业民主的缺失与重建:从“鞍钢宪法”到组织主人翁行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70]韩润华:《毛泽东时期工业文化研究(1949—1976)》,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71]付向核、孙星:《解读德国工匠精神创新中国工业文化》,《中国工业评论》2016年第6期。
[72]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73]赵军:《近代山西机器纺织业发展的考察》,东华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74]严鹏、关艺蕾:《产业政策启示录:工业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
[75]赛迪智库:《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过“五关”》,《经济日报》。
[76]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4期。
[77]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9月19日。
[78]方立江、米金华:《20年来国内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动态》2021年第10期。
[79]王新哲:《弘扬劳模精神 引领工业文化》,《军工文化》2015年第11期。
[80]于春玲、曾孟:《成果精要: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劳动文化研究(2)》2019年12月1日会议论文。
[81]付向核、孙星:《解读德国工匠精神创新中国工业文化》,《中国工业评论》2016年第6期。
[82]王新哲、孙星:《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8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发展》,央视新闻《朝闻天下》2021年12月6日。
[84]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熠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及,央视新闻《朝闻天下》2021年12月6日。
[85]王新哲、孙星:《工业文化概念、范畴和体系架构初探》,《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86]向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样本:余村的后矿山时代》,《新京报》2019年8月5日。
[87]宋晶:《将“绿色”工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职教论坛》2013年第6期。
[88]吴海霞:《绿色化学工业文化的提炼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20年第10期。
[89]刘烈武:《个旧锡矿矿业文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90]赵腊平:《矿业文化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篇章——我国矿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探析之一》,《中国矿业报》2021年9月28日。
[91]曹宇:《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博士论文。
[92]韩建昌:《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93]周国强:《用优秀的航空文化提升航空工业综合竞争力》,《企业文明》2018年第8期。
[94]孙清漪:《中国航空工业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方法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95]刘姣瑶:《航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育人价值》,《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1卷第1期。
[96]欧阳杰、杨太阳、聂晨:《沈阳东塔机场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年第1期。
[97]李晓义:《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98]易玉洁、曾立:《军工文化建设:历程·动因·启示》,《党史博采(下)》2021年第9期。
[99]孙利、赵平:《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军工文化》2022年第1期。
[10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2016年4月26日)。
[101]《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10月5日)。
[102]殷世华:《大庆市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03]范晓君、张萍:《工业遗产与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辽宁经济》2016年第7期。
[104]张剑桥:《旅游视角下的长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05]孙志伟:《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探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06]范晓君:《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辽宁工业遗产与地方记忆塑造》,《辽宁经济》2017年第11期。
[107]朱妍:《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08]孙晓雪:《东北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109]贺庆玲:《东北电影工业化生产与工业精神传播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东北全面振兴视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10]朱博文:《东北工业题材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山东艺术学院2021年硕士论文。
[111]李静:《加强辽宁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研究》,《价值工程》2013年第32卷第2期。
[112]北国网是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官方综合性辽宁新闻门户网站。
[113]温婧:《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科技传播》2019年第16期。
[114]徐畅:《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与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15]耿仲恺:《MG动画在沈阳工业文化传播短片中的应用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16]贺庆玲:《辽宁工业文化形象传播与工业文化品牌塑造探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117]王毅:《三线建设与川渝地区城市发展》,《理论月刊》2017年第9期。
[118]王毅、钟谟智:《川渝地区三线建设企业区位选择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军工、化工、机械三类工业企业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21年第2期。
[119]张宇明:《“共生思想”下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20]饶小军、陈华伟、李鞠、周慧琳:《追溯消逝的工业遗构 探寻三线的工业建筑》,《世界建筑导报》2008年第5期。
[121]刘瀚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可行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22]许东风:《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重庆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23]刘凤凌:《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估研究》,重庆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24]顾蓓蓓、李巍翰:《西南三线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125]胥雪娇:《文化生态视角下的绵阳市朝阳工业遗区保护更新研究》,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26]付玉冰:《四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27]肖洪未、郭欣、刘磊:《重庆工业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内涵及价值传承研究》,《新建筑》2021年第6期。
[128]李佳:《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成都“东郊记忆”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意义》,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129]陈杰杰:《重庆的工业遗产及工业博物馆展品征集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130]蒲培勇:《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中的遗产价值再塑——以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片区改造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2期。
[131]王蜜、舒波:《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再塑——以成都市二仙桥华西物流片区改造为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9论文集(下):267-271。
[132]丁小珊:《三线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再生路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3期。
[133]盖鸿章、桑恺璇:《文化自信视域下城市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明日风尚》2021年第7期。
[134]杨帆、陶蕴哲:《民国长沙工业建筑遗产更新利用研究》,《工业建筑》2016增刊。
[135]翁春萌:《武汉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变迁研究(1861—1937)》,武汉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136]王慧娟:《武汉龟山北近代工业区再开发初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37]曹幸:《广州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调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138]张亚红:《唐山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39]徐文俊:《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南昌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140]刘艳杰:《青岛:用工业文化遗产讲好城市发展故事》,《光明日报》2021年5月10日第11版。
[141]陈群丽:《论青岛文化》,《消费导刊》2009年第18期。
[142]张雪:《青岛胶济线工业遗产廊道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143]林伯玮:《基于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青岛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144]徐雪松、林希玲:《青岛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145]张文浩:《基于青岛城市特色的殖民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46]刘源:《基于共生思想的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47]林雁:《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48]陈欣:《青岛纺织谷工业文化传承历史系列插画创作研究》,北京服装学院2020年硕士论文。
[149]高颖:《当代艺术视域下青岛市纺织谷传统工业文化的传承与重塑策略研究》,《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年第7期。
[150]禚雪迎:《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利用方法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151]纪晓东:《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发展研究——基于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分析》,《重庆建筑》2022年第3期。
[152]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4期。
[153]梁波:《日本的产业遗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54]叶子璇:《探寻中国式世界工业遗产》,《文化交流》2015年第12期。
[155]刘伯英:《对工业遗产的困惑与再认识》,《建筑遗产》2017年第1期。
[156]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建筑创作》2006年第9期。
[157]张毅杉:《基于整体观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158]刘凤凌、褚冬竹:《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方法初探》,《工业建筑》2011年第11期。
[159]张宇明:《“共生思想”下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60]马雨墨、周岚、韩强:《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方式探究——从专业视角推动决策的尝试》,《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第3期。
[161]崔卫华、杜静:《CVM在工业遗产价值评价领域的应用——以辽宁为例》,《城市》2011年第2期。
[162]谭超:《应用CVM方法评估工业遗产的非使用价值——以北京焦化厂遗址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3期。
[163]崔卫华、杜静:《CVM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中测度指标差异及其选择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9期。
[164]高鹤翔:《昂昂溪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非使用价值评价研究》,东北林大2013年硕士论文。
[165]李强:《工业遗产在转型中展现新活力》,《人民日报》2021年6月7日第17版。
[166]季宏、徐苏斌、闫觅:《样式雷与近代工业——以海光寺行宫及机器局为例》,紫禁城学会文集2010。
[167]周岚:《空间的向度:798艺术区的社会变迁》,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168]张强:《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与公共空间整治研究》,清华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69]彭飞:《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70]韩平:《废旧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策略研究》,重庆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71]舒波、王蜜:《旧仓储物流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2020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
[172]高坤铎:《广州滨水工业遗存更新中公共空间的日常性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173]周岚、宫浩钦:《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原因》,《城市问题》2011年第7期。
[174]韩强、安幸、邓金花:《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工业建筑》2018年第8期。
[175]张晶:《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76]张彩莲:《中国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复旦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77]王芳:《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78]陈露:《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179]刘璐:《基于工业旅游视角下的本钢一铁厂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180]吕建昌:《从绿野村庄到洛厄尔——美国的工业博物馆与工业遗产保护》,《东南文化》2014年第2期。
[181]王雷、赵少军:《浅谈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例》,《中国博物馆》2013年第3期。
[182]庄力:《沈阳工业博物馆现状与发展》,辽宁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83]李峰:《沈阳工业博物馆运营模式优化》,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84]乔佳:《工业遗产在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延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185]郭绘华:《中国工业博物馆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86]郝帅、程楠、孙星:《新型工业博物馆初探》,《文物春秋》2019年第2期。
[187]郑友、汪茂盛:《保护利用新模式:老厂房变博物馆》,《当代党员》2022年第5期。
[188]李增军:《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89]陈开伟:《上海废旧工业厂房改造型创意产业集聚区景观调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90]曹永康、竺迪:《近十年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情况初探》,《工业建筑》2019年第7期。
[191]王芳:《“还江于民”背景下浦东滨江工业遗产再利用分析研究》,《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9年中国第十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2]21世纪经济报道:《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中国工业遗产应有世界地位》,2021年10月11日。
[193]李开宇、王兴中、孙鹏:《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人文地理》2002年第6期。
[194]依绍华:《历史文化名城、工业能源基地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山西大同为例》,《城乡建设》2002年第1期。
[195]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
[196]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2003年第6期。
[197]刘雷:《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河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98]吴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199]王青青:《基于工业旅游导向的工业园区规划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00]邢程:《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沈阳建筑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01]闵连星、杨支才:《基于文化内涵的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以川酒为例》,《酿酒科技》2021年第2期。
[202]牛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工业旅游经营模式创新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203]柏灵:《遗产活化视角下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04]苏素萍:《观光工厂游客体验价值、满意度与品牌形象关系研究》,华侨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05]黄修飞:《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工业旅游体验价值生成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06]刘佳艺:《青岛啤酒博物馆旅游体验提升研究》,山东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07]王拓宇:《工业旅游体验价值、游客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研究——基于杭州市钱塘区的实证》,浙江工商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08]郑刚强、王志、张梦、连红:《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研究40年的回顾与展望》,《包装工程》2022年第12期。
[209]薛瑞:《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工业设计研究》,东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10]李朔:《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211]柳冠中:《设计是“中国方案”的实践》,《工业工程设计》2019年第1期。
[212]张凌浩、赵畅:《文化互动视角下中国工业设计遗产社会体验策略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13]李超鹏:《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齐鲁工业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14]刘宁:《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21年博士论文。
[215]王慕抽:《浅谈温州矾矿工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科技信息》2013年第2期。
[216]徐拥军、王玉珏、王露露:《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和对策》,《学术论坛》2016年第11期。
[217]陈涛、梁燕莺:《矿冶遗产保护中VR技术的应用——以黄石华新水泥厂旧址为例》,《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18]谭圆媛、李悦:《数字技术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汉阳铁厂为例》,《工业设计》2021年第9期。
[219]王丹:《工业博物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文创活动探讨》,《通信与信息技术》2021年第4期。
[220]孙淼、马雨墨、邝远霄、李垣:《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221]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2期。
[222]荀莉:《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1期。
[223]洪弋力:《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17期。
[224]李小苓、高满茹、郝凤涛:《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探索——以电子信息工程师范专业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8期。
[225]严鹏、陈文佳、孙星:《工业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教育论坛》2021年第2期。
[226]卢菲菲:《吉林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策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227]房风文:《职业院校开展中小学工业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21年第4期。
[228]刘刚、殷建瓴、刘静:《中国企业文化70年:实践发展与理论构建》,《经济管理》2019年第10期。
[229]朱美荣:《制造企业核心能力跃迁的动力机制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230]周璐:《我国制造业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231]孟敬琪:《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32]吕峰:《重庆建设摩托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33]邵强、王骁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34]贾海龙:《JW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35]廉瑞清:《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36]尤政、黄四民:《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智慧中国》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