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新定义复盘
复盘是联想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当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无论做成功了还是没做成功,尤其是没做成功的,坐下来针对当时的这个事情,回想我们预先是怎么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些理一遍。理一遍以后,下次再做时,自然就能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了。
——柳传志
2020年6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的在线公开课上,高毅资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邱国鹭和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以“论一个投资人的自我修养”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两人讨论到一个问题:投资人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但与此同时,投资人又要很谦逊,因为有时候,别人可能是对的。那么,这两者该如何去平衡呢?
他们认为,投资人需要诚实面对自我,以客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对待价格的波动、对待市场的反馈;也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共同研究,反复讨论甚至争论,破除个人的成见,以认识行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规律。
除此之外,两人都提到了一种用来平衡自信和谦逊的方法。
张磊说:“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复盘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带着团队回头看当初的判断是怎么做的,去回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误。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大家都能有所提升。”
邱国鹭说:“高毅资产去年也开始第一次尝试做复盘,复盘曾经的那些坑我们是怎么踩的,确实很有用,‘吃一堑,长一智’,学费没有白交,所以复盘确实很重要。”
高毅资产是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的优秀私募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过千亿。高瓴资本是市场上风头正劲的投资机构,一二级市场投资均有涉足。两家机构的投资业绩都非常出色,邱国鹭和张磊正可谓投资界的风云人物。
那么,让这两位投资大佬都一致认为很重要的“复盘”究竟是什么呢?
从“胜利的准备”到“胜利的习惯”
复盘是一个围棋术语,本意是指每次棋局结束后,双方棋手将刚才的对局再原样走一遍,边还原边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呈现双方的攻守思路,以评估对局中关键着法的优劣与得失,达到提升棋力的目的。
中外围棋高手历来对复盘极为重视,视之为提高围棋水平的重要学习方法。
我国围棋名宿陈祖德在其自传《超越自我》中写道:“1959年的集训基本上是“两老”(王幼宸、刘大将)带“两小”(陈祖德、吴淞笙)……两老训练我们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下棋,下完做一番简单复盘。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样的训练方法很单调,但也最有效。水平低的年轻棋手要想快速提高,最好就是有条件向高手讨教,通过实践来学习。”
中国台湾的旅日九段棋手林海峰是日本“天元战”围棋比赛历史上唯一的“五连霸”,获得了“名誉天元”的称号。我国著名九段棋手江铸久写过一篇介绍林海峰生平的文章,文中这样描述道:“每次比赛,用复盘来查漏解惑已经是林老师保持了60多年的学习习惯,或者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复盘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继续复盘,到天黑,再到天亮。”
曾经的围棋世界第一人、被称为“石佛”的韩国九段棋手李昌镐在其自传《不得贪胜》中写道:“所以我要战胜棋才非凡的棋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努力。除了比别人精力更集中、思考得更多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围棋有‘复盘’这样一位‘好老师’,如果你获胜了,那么复盘可以让你养成‘胜利的习惯’;如果你失败了,那么复盘可以让你做好‘胜利的准备’。”“我虽然没有天才般的才能,但是我有持久力。我不断将失败的对弈重新复盘,找出失败的原因,类似于这样的努力,我自认为比任何人付出得都多。”
复盘的影响力并未止步于围棋界,在博得投资大佬青睐之前,中国企业界对此方法已经实践了多年。
2001年,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开创性地将围棋中的复盘理念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借鉴围棋复盘的本意,他认为“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的复盘思想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柳传志先生曾说:“复盘是联想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当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无论做成功了还是没做成功,尤其是没做成功的,坐下来针对当时的这个事情,回想我们预先是怎么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些理一遍。理一遍以后,下次再做时,自然就能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联想内部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复盘方法,这也成为指导联想人日常工作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并在中国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共鸣,进而推动了复盘思想在诸多行业与企业的实践应用。
柳传志先生本人既是复盘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更是受益者。2017年1月,他应邀参加联想传奇社(由曾经在联想工作过的离职、退休员工组成)组织的迎春联欢会,会上有人请他分享一下自己人生的成功秘诀。他回答道:“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勤于复盘。”
砥砺前行的企业家重视复盘,而筚路蓝缕的创业者也是如此。
2015年5月7日,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热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来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当他走进“联想之星”的培训教室时,创业特训班的学员们正在做复盘。柳传志向李克强总理介绍了“复盘”的概念,而学员则告诉总理,在创业过程中,来自联想的“复盘”方法论确实很有用。李克强总理评价说:“你们将中国围棋界复盘的理念运用到创业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在复盘当中可以看出哪一步走错了,哪一步走得特别精彩。”
曹操出行董事长、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将自身在创业途中的思考写成了《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他写道:“复盘应该像吃饭一样——大事复,小事复,月月复,天天复。并不是凡大事才复盘,复盘可能只需要5分钟,也可能需要一个晚上,但它是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的动作。复盘不仅针对事件,还有感受——你感觉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了说明复盘的重要性,他还举了一个小例子:“阿里巴巴是一家对复盘贯彻得很彻底的公司,他们可以彻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一个会开不下去,就停下开复盘会,讨论刚刚会议为什么开不下去。”
可见,虽然复盘原先是一个围棋术语,是提升棋艺的重要方法,但对个人成长和企业管理也极有借鉴价值。那么,复盘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有勇气研究失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是这么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我们对这句话稍做探究,不免会想:如果“失败”是“成功”的妈妈,那么孩子的爸爸是谁?
正如一个孩子不可能只有妈妈而没有爸爸,仅仅依靠“坚持不懈的失败”并不一定会通向成功。爱因斯坦曾给“疯狂”下过一个定义:“疯狂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但期待不一样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失败的做法,内心却又渴望能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以获得成功,即便不是疯狂,也实在不够明智。
聪明如你一定会想出各种答案吧,比如反思、分析、总结……无论具体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这位神秘的“爸爸”,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失败”确实对成功有所助益,那一定是来自对“失败”的研究,也就是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至少得知道什么不行以及为什么不行。这是由失败走向成功之路的起点,也是失败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写过一本自传《一胜九败》。他在前言中写道:“企业经营一定会经历一连串的失败,会有许多惊险的故事。可以说,失败是生意的伴侣,两者形影相随。你挑战十次新事物,必定会有九次失败……我把自己对企业经营的思考、遭遇失败的故事,特别是通过无数次失败后学到的经验教训披露出来,希望能给正在为前途而烦恼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打破困境的启迪。”
柳井正并非为了写自传才如此说说而已,如何看待失败是优衣库重要的经营理念之一。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公司的第12条经营理念是:经营要对以往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彻底的分析和记忆,作为下一次成功的参考教材。”
无独有偶,描写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历程的传记《九败一胜》中写道:“校内网、饭否网在王兴的创业路上都留下了遗憾,没有获得圆满的结局。到了美团网,这家从5000余家团购网站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公司已经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学习,但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料。”
如何评价“既往不恋,纵情向前”的王兴呢?都“既往不恋”了,看起来王兴似乎并不重视过去。一位曾在美团工作的员工说:“王兴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犯两次错误,他不会让公司再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是他聪明的地方。”在周围人看来,王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长记性。
无论是王兴的“长记性”,还是柳井正的“要对以往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彻底的分析和记忆”,都告诉我们,如果失败是生命中鲜能规避的经历,那么,只有从中学到什么,进而牢记教训并调整改变,才可能孕育出成功。
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复盘就是成功之父”。
用输出检验和倒逼输入
复盘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研究对象是“过去”。于是,有人会觉得,复盘主要用来总结和积淀经验,也因此得出结论:复盘并不能面向未来。
真的是这样吗?
毫无疑问,“新”是当今世界的突出特征,新技术、新政策、新形势、新创意、新趋势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过去的模式和经验一再被颠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无法延续过去经验的不确定性让人备感焦虑。在未来已不再是过去的延长线的世界中,只有学习速度快于变化速度的个人和组织才能向上生长,持续发展。因此,人们都在寻找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赶上世界快速变化的步伐。
那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人们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有三种,通常被概括为“70-20-10”模型。这个模型中的数字代表我们花在三种学习方式上的时间和精力的大致比例分别为70%、20%和10%,虽然这未必有那么精确,但也不失为是对日常现象的有效归纳。
10%指狭义的学习,比如参加一次培训、听一堂讲座、读一本书、看一份参考资料等。这是人们在求学阶段所采用的主流方法,从小到大,老师教、我们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了解了信息,学到了知识,拓宽了知识边界,丰富了知识库。
20%是指向他人学习,比如接受领导的指导、听取同事的分享与建议、模仿身边标杆人物的言行、向行业专家请教等。这时候,我们学到的是他人的认识、心得和体会,实际上是他人对知识的应用,也就是在实战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因此显得尤为生动鲜活、接地气。
70%的学习发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就是“干中学”。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完成工作,目标是产出预期的成果,遇到新知就学习,遇到问题就解决,以成果为导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干中学”与后两种学习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媒介”不同。后两种方法主要靠文字和语言来传递信息,而“干中学”则没那么便捷,关键要靠自己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地历练。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看到的、听人说的,终究还需身体力行后才能真懂。因此,通过“干中学”获得的大多是一手知识,带着体感和体悟。通过其他两种方法学到的都只是二手知识,能理解,但知道未必就能做到。
那么,“干中学”是怎么发生的呢?显然,并不是干得多就会学得多。工作只是经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认知,资历老并不等同于认知强。
联想控股前总裁朱立南曾说过:“我对学习能力的定义是广义的学习能力。听他人回顾过去的案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擅长学习,是不是擅长快速地掌握知识,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总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我讲的广义的学习能力包括高度的自我认知,甚至包括自我否定和自我改变。”
可见,除了快速学习、补充新知,“干中学”的“学”尤为注重复盘。“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实际上构成了一条“输出学习链”,即不断通过行动实战以及成果检验来刷新自我认知,从而让复盘成为推动我们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重要力量。
这个链条发端于“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若想让我们头脑中积累的信息、知识、理念和方法产生实际价值,就一定要对它们加以应用。学习当然需要持续不断地往我们头脑中“输入”,但真正高效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输出”的时候。比如,上课是“输入”,考试是“输出”,考完试才知道自己究竟学得怎么样,哪些学会了,哪些还需要强化再学习。再比如,学习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诸多方法,这是“输入”,但只有自己写出文章,完成“输出”,我们才会知道关于写作,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哪些方法得到了有意识的应用,应用得如何。
一旦有了“输出”,我们就会发现“知道”和“做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这就是现实结果给我们的反馈,而对反馈的反思则有利于发现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我们能发现导致偏差的根本原因,这样就能提升认知,在此基础上迭代优化,比如强化某一方面的学习和练习,然后再形成新的“输出”。如此反复,不断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
美国“开国三杰”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虽然只上过两年学,但文章写得非常好。那他是如何学习的呢?他发现《观察家》杂志上的文章写得很好,就反复研读,并对一些特别出色的文章认真推敲,之后他会合上杂志,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重写一遍。写完之后,再将自己写的文章与原文章进行比较,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如此反复训练,富兰克林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有些人始终只会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有些人是“能说会练真把式”,而有些人是“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有些人是“光练不说傻把式”。人与人在学习能力上的这种差别,其缘由常被归结为一个神秘的词——悟性。实际上,这与会不会进行复盘直接相关。
“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于2014年出版了《实践智慧》一书。该书以盟军诺曼底登陆为例,揭示出拥有实践智慧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他总结道:“艾森豪威尔的思想行为模式来自美国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与其说他用沉默思考的观念切入现实,不如说他重视简单不懈的实践理性,即首先以自己的信念为起点展开行动,如果结果理想,就继续下去,而如果结果糟糕,就运用其他假设再次尝试,直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出现。实用主义的源泉之一不是柏拉图的‘真理是净化了的现实的意念’,而是亚里士多德主张的‘真理是在实践中通过深思熟虑发现的’。”
我们之所以应该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复盘,是为了通过复盘刷新认知,打通主观设想与客观世界的链路,并通过新认知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桥梁,将未来的事情做得更好。因此,复盘虽然面向“过去”,但是在以进行时的姿势观察、捕捉和开创“未来”。
6个知识点重新定义复盘
复盘就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
复盘的定义并不复杂,表述直白简单,一看就能理解,不过,这容易使人们不求甚解,对复盘形成模糊的、不甚准确的认识。考虑到定义是方法的起点,而方法就是为了“用”,因此,我们如何理解复盘就决定了我们如何应用复盘。
比如,有人将复盘等同于反思,常见的做法是,当团队完成一项工作后,大家会聚在一起,每人都评价一下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提高。当然,开这样的会议比不开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反思碎片化。由于大家倾向于凭借个人的感觉和判断来评估优劣得失,聚焦在局部的“点”上的情况居多,这就会导致反思缺乏系统性,观点零散,“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观点听着都言之有理,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再比如,有人将复盘理解为总结,常见的做法是,先将做过的事情简单罗列出来,然后基于所做的事情谈谈认识和体会,希望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出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以获得认识上的“提升”和“深度”。然而,由于对事情本身缺乏足够具体的分析,往往导致得出的结论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泛泛而谈,虽然结论看上去很完美,但对提升自我没有多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复盘的定义做出详细的解释,并从应用复盘的角度来看看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只有对复盘的定义理解到位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实际上,“把做过的事情”这上半句话包含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养成的习惯是对“未来”的事情更感兴趣,而不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更愿意做完一件事情后立刻开始做另一件事情,但未必会有动力或者自觉抽出时间来分析一下已经发生的事情。然而,复盘针对的恰恰是“做过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不会主动或理所当然地去做复盘,而是需要一定的动力才会这么做。只有意识到复盘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价值,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内在动力。而组织机构对复盘有着明确的要求,这就属于外在动力。
第二,“做过的事情”一定是已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复盘首先要分析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探讨“假设的可能性”,重点是还原实际发生了什么,以及探寻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在应用复盘时,我们首先应尽可能地呈现事情发生的真相,而不是在真相还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就立刻陷入想象的世界,做出各种假设和推理。这就违背了复盘的本意,或者将“复盘会”开成“务虚会”。复盘关注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没有参与“做过的事情”的人可不可以做复盘?可以做,但需要定位好角色。复盘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复盘研究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研究别人经历的事情属于案例研究,不能被视为复盘。相对于局外的观察者,亲历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过程细节更加了解,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决策背后的真实想法。因此,亲历者是梳理、还原事实的不二人选,复盘必须有亲历者的参与。非亲历者在复盘中的角色是提问者和提建议者。他们带着好奇心,可以通过提问帮助亲历者还原事情的经过和决策依据,在充分了解事实之后,他们会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过往经验,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与建议。这有助于亲历者打破固有思维,跳出盲区,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及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再从头过一遍”,这后半句话中也包含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头”是一个时间概念,这意味着在做复盘时,需要顺着时间轴捋,看看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与此同时,“头”也是复盘的逻辑起点,是指当初的想法,也就是“预先的计划是什么”。在联想,“头”特指“目的”或“初衷”,凡事先要问问目的: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想实现的效果是什么?
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参加马拉松比赛,如果比赛结束后做复盘,那么,首先要问问“当初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初衷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估计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就想试试能不能坚持跑下来,有些人则想着一定要成功完赛,而有些人希望挑战一下在特定时间段内跑完马拉松,还有人是为了跑出个人最好成绩……由于目的不同,人们对于比赛结果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复盘的关注点与结论也就不一样。比如,有些人用了将近6个小时才完成比赛,但非常高兴,因为他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跑下来,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有些人在3小时以内就跑完了,但还是不满意,因为没能跑出个人最好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做复盘时,参赛者就需要分析每千米的配速变化,研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目的不一样,一切皆不同。
第二,“再”意味着重复。这听上去不免单调乏味,肯定不如新事物那般吸引我们。一方面,这也提醒我们:复盘毕竟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这需要动力,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和时间上的双重准备。另一方面,这也告诉我们:“再”来一遍的目的是学习和提高。当我们沉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时,目的是要把事情做成。至于在此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并不是我们此时关注的焦点。因此,所谓“干中学”的“学”其实体现在“再”这个环节,也就是将实践中所积累的认识和体会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反思和归整。离开了这个“再”,实践很难出真知。
周航在《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中谈到了他的观念的转变过程:“最初我也会疑惑,开复盘会,有时会花费十几个小时,这样做多没效率。实际上这是一个前紧后松的过程。最开始可能很慢,但整合到最后,整个团队就会越来越有默契,互相之间越来越认同,业务发展也就会越来越顺利。”
第三,“过”就是梳理、还原的意思。在做复盘时,需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还原事情发生的过程,也需要从目的开始梳理事情内在的逻辑关系。只有真实地还原当初的预期、拟定的思路、实际的做法以及实际结果,才能真正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尤其要关注在过程中为了应对变化而做出的那些调整。细节存在于过程,而过程决定了结果。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你还可以在实际复盘时反复过上好几遍。
虽然复盘的定义看似简单,但当我们探究字面意思之后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6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点:1.复盘以学习为目的,最终指向提升认知;2.复盘强调以事实为基础,研究真实的问题;3.复盘需要梳理、还原事情发生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4.复盘的逻辑起点是目的,也就是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情;5.复盘必须有亲历者的参与,非亲历者的角色是提问者和建议者;6.复盘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通常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需要内外动力的助推。
实践复盘的操作诀窍大多源自这个定义。因此,无论是有效地应用复盘,还是养成持续复盘的习惯,都必须理解和牢记上述6个要点,它们构成了复盘的基础。实际上,只要违反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点,都会掉进“坑”里,复盘的效用也会大打折扣。
复盘方法论
· 复盘是一个围棋术语,本意是指每次棋局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原样走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呈现双方的攻守思路,以评估对局中关键着法的优劣得失,达到提升棋艺的目的。
·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复盘是成功之父。只有正视和研究失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 复盘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输出学习链”,在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把未来的事情做得更好。
· 复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我们要抓住其中的6个关键点,只有对复盘的定义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用对、用好。